APP下载

王崧舟:流淌的诗意
——观摩《湖心亭看雪》课例

2018-01-29天津市津南区双港新家园小学吴玉琢

天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观摩课湖心亭

■天津市津南区双港新家园小学 吴玉琢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希望之星、经典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王崧舟老师给六年级学生教授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湖心亭看雪》一课。观摩课呈现出流动而扎实的特点,最为吸引人的是他课上处处流淌着的诗意。

一、呼之欲出的诗意

从王崧舟推出《一夜的工作》到《两小儿辩日》,并提出“诗意语文”这一概念开始,虽然小语界争论不断,但无数篇论文著作、百余场讲座和一系列观摩课使他的“诗意语文”自成一派,深入人心。语文,本身就与生活甚至生存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融为一体。

在《湖心亭看雪》这节诗意的语文课上,师生之间呈现出来的状态充满文学色彩,教师的语言中亦处处饱含情感,就连给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字斟句酌。王崧舟借助语言的魅力,带领学生领悟文本,在无痕中进行了情感教育。这样的语文教育适度适当,内容没有被形式架空。王老师的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以简驭繁。形式简单,内容却丰富而详实,立足于语文,又超越语文。

二、诗意的多维张力

这堂课诗意的源头是无数文人墨客眼中的西湖。王老师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语言是民族基因的代码,饱含着诗意的美感,在音量、节奏和神韵中都可以展现文本的张力和能量。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情感相结合的培养,这在他的教案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在通读、领读、自由练读、齐读、品读等每一种阅读方式的背后,都少不了“美读”。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然后思考“如何能读出味道”。在伴奏声中,他说:“是西湖湖畔,那一望无际的碧,一尘不染的红。”他引而不发,让学生在他的引导下,自己读出了那碧、那红。

这股诗意的清流顺着开场自然而平缓地流淌到了正字音环节,“余拏一小舟”中的“拏”、“雾凇沆砀”中的“砀”是这篇文言中比较难读的字,王老师先由雾凇沆砀引导学生体会出弥漫的冰花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感受拏一小舟置身于漫天弥漫着雾的场景之中。然后,从意象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带“一”的句子。先将意象呈现给学生,用更为形象化的方式来理解语言文字,比如对于“长堤”,为什么是“一痕”,湖心亭为何不用“一个”,余舟为什么是“一芥”。他没有简单的解释其词语意思,也没有过多讲解量词的使用,而是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作者用量词的意义,将那种形象的画面与词语联系起来,感受和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王老师善于在课堂上营造情境,他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他抓住“俱绝”这个词,先问学生们:“你想象的湖边会有什么声音。”学生能答出:“湖水荡漾的声音”“鸟叫声”“人说话的声音”“风吹过的声音”……紧接着,教师用深厚的语言功底,营造了一个声情并茂的场景。突然他话锋一转,什么叫“俱绝”?就是彻底消失、万籁俱寂、所有的声音都不复存在。在这片静默中,张岱从容安静的出发了。此刻的课堂,也在一片静寂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再体会后文的“独”字,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诗意的指向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这节课接近尾声时,王老师就一个“痴”字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张岱离开湖心亭的时候,舟子说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张岱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痴人吗?谁才是真的痴人呢?”请学生们想象写出来。

他用一个启发式、开放式的问题结束这节课,其实是把诗意指向了学生的思维深处、精神生活,这是这节课的尾声,却是学生思维升华的开始。自此,这节课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它已经超越了课本,完成了师生间的情感互文。这堂观摩课以一种有效的“无中生有”,用隐形的诗意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达成了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上的一致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观摩课湖心亭
走进观摩课 拥有大收获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由两节同题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摇曳生姿 诵读见长——以“第五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为例
湖心亭看雪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