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语言组织而教: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情味王冕文本

谈到这个话题,首先要说明的就是“语言组织”这个概念。本文中的“语言组织”,是一个新名词,类似于集体中的“人事组织”。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文本诸要素总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才可以被学生学习和阅读,从而达到交际和应用的语用目的。文本作为直接思维物化的成果,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语言性构造,各个语言要素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彼此连贯有序且具有鲜明言语风格特色的系统,即是“语言组织”。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组织”;文本不同,“语言组织”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研读,学生就可以领悟到语言组织的独特魅力,掌握多种语言组织的建构技巧,逐渐形成颇具个人特色的语言组织,创造独具个性的习作、日志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执行至今,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窄化语用、泛化语用、误解语用的现象。实际上,阅读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语言组织的整体解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组织的整体领悟与应用。只有关注并基于语言组织的整体解读,才能使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感受语言的组织形式和内在逻辑,才有可能感悟到文本的魅力与智慧,培养学生敏感而强烈的语感,涵养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因此,为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语用目的,笔者主张“为语言组织而教”的教学理念。以下结合苏教版五上《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品读语素,走近语言组织的最小单位

阅读教学从认读起步。认读,就是引导学生研究、破译密码,主要目的是直指文本的语素,了解语言组织中的最小单位。

经过选编者精心改编,《少年王冕》一课文字浅显易懂,学生的阅读貌似全无障碍,但是细细品来,平白易懂的文字背后却隐含着精彩的品读需要,比如文中有这样几个词语:“眼看”“只靠”“只好”“只是”“就”。这些简 单意 义的最小单位,却有着作者用词的机巧和匠心,蕴含着语言组织的情感和味道。如果在阅读时不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就有可能只是浮光掠影,沦为一种浅阅读,不利于后面的学习。在教学这几个词语时,笔者通过以下两点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语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魅力。

1.关注“眼看”“只靠”“只好”“只是”,理解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眼看”,即听凭(不好的事情发生或发展)。把这个词意放进文本的语境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样的一种情愫——漫长的等待、焦急的期盼、无奈的煎熬、苦苦的支撑。从这简单的语素中,学生体悟到了母亲的艰辛。

“只靠”“只好”两个词语出现在母亲对王冕说的话语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到“只靠”“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的潜在逻辑:一是挣钱别无他途,二是实在不够使用;理解到“只好”这个词语说明母亲除此之外实在别无他法,只得让王冕辍学放牛。学生从中理解了语素之中包含的逻辑关系,进而体会到了作为母亲,内心深处的酸楚、心痛和愧疚。

“只是”一词,是用在秦家主人身上的,是他对王冕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勤快一些。从中学生体会到了邻居对于王冕的体贴与疼爱,侧面反映出王冕的社会评价。

2.抓词语“就”,细心揣摩言下之意。

在《少年王冕》一文之中,“就”字使用了6次,且每一处几乎都有细微的差异,有不同的目的。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组织的细读,细细揣摩:

(1)一声叹息——哎,“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太早了,王冕可怜;

(2)要求不多,顺手做一做——“牛要渴了,就在湖边喝水”;

(3)王冕不贪恋玩耍和野外的自由,不忘记学习——“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4)王冕毫不犹豫,立马行动——“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

(5)他真孝顺——“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不给自己买东西;

(6)王冕孝敬母亲,是一种习惯,一种自然,顺时而行——“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不光是给母亲买吃的,还要让母亲高兴。

文本使用的两个“便”字,使得语言组织情味深浓,蕴含深刻。因而,字词教学的着力点仅在生字词或是精美字词,是教学的一个误区。

二、感悟语意,领悟语言组织的情愫

语意,即是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对于语言组织意义的感悟(而不是理解),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而过于强调意义的提取和理解,肢解文字,容易造成对文本机械化的解剖,侵蚀了语文教学的灵性。阅读教学中应尊重语意的模糊性,释放语言的张力,适当地采用模糊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对语言组织的意会。

语言是有温度的,语言组织是富涵情味的,而作品就是情物。对于语言组织情味的感悟,要强调角色的置换,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组织背后,把他们带进语言组织之中,像作者一样经历,像作者一样感受,像作者一样思索;也要尝试着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现场旁观者,或是把自己当成语言组织展现的“语言场”之中的参与者,从读者的角度观察、感受、思索,而不是让学生把语言组织当成僵硬、冰冷的文字进行简单的读读画画,然后再说说谈谈。有了这样“贴己”、亲近的角色置换以及感悟,再展开学习对话,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承受、感悟到来自语言组织的情味,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成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言意共生。

《少年王冕》一文中语意深长、情感浓厚的片段就是王冕母子的对话。对话之中反映着母子情深,母亲疼爱儿子,而儿子孝顺听话、体贴母亲。在教学中,笔者抓住两个不同角色及其语言,通过角色置换,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王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母亲,再把王冕的母亲看成自己的母亲,想一想母亲的艰辛。在角色置换中,文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三、体验情境,感受语言组织的物象

语言组织都有情境,即传统意义的文本情境。笔者认为,语言组织的情境分为三种:一是语言塑造,即是语言组织本身所塑造出的情境,具有原创性;二是言语背景,即是语言组织的社会、时代背景在语言组织中留下的烙印,具有不可避免的天生性;三是再现情境,即是学习者在研读语言组织过程中在头脑中再现的关于语言组织的情境,具有再生性和创造性。

在《少年王冕》一课中,由语言塑造的文本情境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一是母子对话的情境;二是放牛的情境;三是观察雨后七泖湖学习画荷花的情境;四是王冕驾牛车带母亲春游的情境。四种情境展现了少年王冕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刻画出王冕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是语言组织的筋骨。四种情境包含了王冕少年时代的两次重大改变,一是父亲的去世,使得他无法继续在学堂里读书,只能去放牛;二是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两次改变,推进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品格趋于完美——孝(少年王冕的核心品质,语言组织的表达主旨)。教学时,要抓住这个语言组织的筋骨,重点抓好第一和第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凭借语言组织中的词句,勾连前后,融合体会,从而感受语言组织本身所塑造出的整体情境,走近人物,感受形象。

从吴敬梓《儒林外史》整部小说来看,将王冕作为开篇人物,这样的安排是作者刻意为之,作者把王冕当成榜样性的完美人物“敷陈大义”,并“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后文的大部分书中人物诸如周进、范进、鲁编修、严监生等皆为反面人物,皆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刻画和鞭挞。引导学生对于这样情境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就能更为清楚地倾听到作者的心声,精准地感受人物形象。围绕着少年王冕这个人物,可以组织学生凭借着语言组织的物象——母子春游图,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这幅简笔画加以丰富,用自己的语言作再造性的描摹,语言组织的情味就会自然飘入学生心中,成为一味真正意义的灵魂鸡汤。

四、领悟文法,研习语言组织的法则

文法即语言组织的组织法则,语言组织就是据此编排而成。文法的合理使用使得语言组织具有合理性,能够清楚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对教师而言,讲授语言组织的法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学习文法对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也至关重要,尤其是文法的领悟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因此,领悟文法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显得更为紧迫。

《少年王冕》一文的体裁是小说,体裁的类别决定了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环境描写。文中的雨后七泖湖这一环境描写,是作者的精彩之笔,文采斐然、文法精妙,在情节上推动了主人公前进的脚步,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在教学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组织的精彩层级:

(1)词语——运用较多的四字词语,加强了节奏美感;

(2)描摹——关注众多颜色,增添了景色的绚丽;

(3)顺序——从上到下的叙述,使得景物描写趋于合理的聚焦;

(4)层次——尊重事情发展可能,先景后人、从外到内,符合观察思考受启迪的认识规律;

(5)作用——环境推动故事发展,偶然事件改变人物命运。

在学生领悟这些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片段练习,通过应用“拟声词写作”的方法写一篇文章,要求习作中有一定的环境描写,让学生在习作中深入体会环境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为语言组织而教”体现“生为学本”的理念,直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语用,从而让阅读教学向“语用型阅读”转型。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信东.“教什么”与“怎么教”一样重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32-35.

猜你喜欢

情味王冕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浣溪沙·六安行吟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