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经典 感悟真爱
——自选文本“A Service of Love”教学设计

2018-01-29陈彬彬

江苏教育 2018年59期
关键词:环节课堂教学

/余 洋 陈彬彬

【设计理念】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语境,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语篇,把握其特定结构及特征,并学会欣赏语篇的意义和美感,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不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语言知识、技能发展、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扎实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光靠数十篇教材课文,显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阅读教学尤其是精读教学中,以致长期以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着“重精读、轻泛读”“重语言知识、轻情感渗透”的问题。因此,如何转变这一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局,在学好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泛读活动,提升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深化对语言及文化的理解,陶冶情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次“杏坛杯”展评的主题是“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力图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次展评的一大特色,便是课堂中不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现教师的基本素质。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笔者决定选用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爱的奉献》作为课堂教学的阅读材料。欧·亨利的小说语言生动,情节紧凑,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保留故事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笔者将原来的长文改编成不到七百词的文章,并改写了部分词句,难度略高于高一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在活动设计方面,笔者决定放弃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而采用“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理解语篇中的逻辑关系,把握语篇中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语篇中的关键细节,并学会通过语境预测语篇内容。最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小说的精神内涵,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片段及小组讨论,理解故事发展脉络,预测故事结局;通过阅读全文,反思爱与奉献的意义;通过二次阅读,积累常用短语表达。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让学生通过运用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这两种策略,理解故事大意及细节。

(2)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上下文中的线索,如人物动作、对话的描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意识到,爱情不仅仅是一句“I love you”或者一束玫瑰花,真正的爱情是愿意为对方而奉献甚至牺牲,让学生补上“恋爱观”这一课。

三、教学方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Jigsaw reading(拼图阅读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课前一分钟,和学生分享一些笔者与妻子的合照,告诉学生这些照片的意义在于向人们展示爱的意义。随后提问学生,“I love you”是我们用来表达爱意的词句,但如何来证明这一点呢?学生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如在情人节送巧克力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课堂主题的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用英语对特定话题进行讨论。高一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时候,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想法。)

Step 2:Jigsaw reading

在了解部分学生对于爱的意义的看法后,进入第二部分:阅读环节。首先,把学生分为四组。每一小组阅读故事的一个部分(第四小组阅读故事的结局)。当他们完成阅读后,通过小组讨论,先回答文后的若干问题。

第一组:Joe和Delia擅长什么?他们富有吗?他们快乐吗?第二组:Joe和Delia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决定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第三组:Delia发生了什么?她的解释是什么?Joe相信她了吗?第四组:Joe是如何发现Delia在撒谎的?他们最后和好了吗?

在此基础上,一到三组的学生预测故事的结局,第四小组的学生猜测剧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班级中走动,听取学生讨论并给出意见。教师应在以下环节帮助学生:

(1)理清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Joe和Delia相遇并相爱,快乐生活。第二部分:两人遇到了经济困难,并决定找工作维持生计。第三部分:Delia的手烫伤了,但Joe并不相信她的解释。第四部分:Joe和Delia发现了真相,意识到了爱的意义。

(2)提示学生注意故事细节。

第一部分:They were mighty happy as long as their money lasted.这里的“as long as”是什么意思?如果他们没钱了,会发生什么故事?

第二部分:“Joe,dear,”she said,cheerfully,“I’ve a pupil.And,oh,the loveliest people!General—GeneralPinkney’sdaughterClementina—on Seventy-first street.”这里的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这么说?

“But how about me? Do you think I’m going to let you work while I play in the regions of high art?”体现出男主人公什么样的想法?

第三部分:He washed what seemed to be a great deal of dark paint from his hands.“黑漆”会是什么?

“The iron—I mean the rabbit came off the fire about that time.”这里的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第四部分:And then they both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laughed...他们最后原谅对方了吗?

“No,”she said—“just‘When one loves.’”从love one’s art到love,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帮助学生理解难词难句:service,promisingly,flag等等。

(设计意图:拼图阅读和常规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只能读到故事的部分情节,他们必须反复研读各自部分,对人物的动作、对话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预测结局。同时,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相互协助,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所读部分。而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也是学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Step 3:Group report

在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一到三组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所读内容的大意,以及基于所读内容对结局的预测。其他小组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在前三组汇报之后,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阅读的部分和其他小组的汇报,进一步修正自己对结局的预测,有新的想法可以向班级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听力和记笔记的能力,学生应该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判断是否对自己有用。)

Step 4:Comprehension of the whole story

在前三组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之后,让第四组汇报故事的真正结局。提问学生是否猜到故事的结局。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片段中哪些信息暗示了结局。之后,让学生阅读完整的故事,进一步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然后思考:整个故事的逻辑是否合理?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应是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学生通过将结局与已知信息相结合,对于逻辑思考中有误的部分,要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理解文章脉络,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Step 5:Post-reading discussion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主题讨论环节。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与班级分享。

(1)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2)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会为了他/她放弃重要的东西吗?或者:爱你的人(例如父母)有没有为你做出过牺牲?

(3)在面对所爱之人时,我们应该永远诚实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堂的第二个高潮。教师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话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Step 6:Summary

在总结环节,教师对整节课作总结,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指出他们还可以提高的地方。最后,再一次提出故事的主题,点明真爱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总结升华的环节,教师一方面对文章主题再强调,另一方面对学生课堂表现作点评,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

Step 7:Homework

(1)修改并完善自己的写作。

(2)查词典,理解下列短语的意义:service,promisingly,flag,make the ends meet,tie up,spill,iron,stubbornness,laundry,suspect。

(设计意图:作业环节既有对课堂讨论的延续,也提醒学生在泛读过程中要做好词汇的积累,为今后继续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情况下,板书起到了帮助学生串联课堂活动,逐步深入理解的作用。笔者的板书大致分为三个板块。黑板中间用来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心情的变化,左侧用来突出故事的主题,而右侧则用于生词、新词的书写。

【团队推荐】

本节课师生互动良好,学习目标基本实现,整体而言,余洋老师的本节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1.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

本次“杏坛杯”展评的主题是“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内容很宽泛,涉及甚广,而余洋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及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将关注点着眼于英文经典的精读与泛读,以期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深化对语言及文化的理解,陶冶情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这样的课程理解和课堂目标,余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无一不紧扣主题。例如,在余老师的Step1中通过Jigsaw reading与自己的预测相比较,指导学生理清每部分的大意和注意故事细节,如此可激发学生对故事走向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英文阅读的兴趣。此外,lead-in部分余老师以自己的爱情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本质并与小说中的爱情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同时,也通过文中西方恋爱观与学生了解的恋爱观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余老师设定的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活动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2.活动内容与学生特征环环相扣。

高一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时候,而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想法。鉴于此,余老师以自己与妻子的蜜月照为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如何表达爱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发根据有限的阅读材料猜测主人公的感情走向,并在最后呈现原文结局,鼓励学生探索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这些活动设计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直觉思维;同时文本中的语言难度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符,加入余老师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达到理解;再者,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关,虽然高一学生并未真正恋爱过,但可根据周边亲人、朋友,甚至网络、新闻、小说等多少有所了解,因而可以触发真正的学习行为。

3.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相符。

这是一节经典阅读课,余老师进行了非常清晰的任务安排,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课要求:

(1)做什么?进行英文短篇小说的精读与泛读。(2)支持性材料是什么?余老师针对故事线的板书,学生手册上的阅读问题和生词查阅。(3)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小组汇报。(4)以何种方式完成任务?小组合作与自主阅读相结合。(5)如何检查活动成果?课堂抽查和课后查阅。(6)多久完成任务?精读预测设计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7)怎样反馈和评价?抽取2组进行小组汇报并集体评价,其余课后评阅。

4.培养学习能力与发展思维品质并举。

本节课中,余老师皆是通过提纲挈领,提供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阅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在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的技巧之上,通过已有信息进行推断和预测,并通过支架问题让学生及时调整阅读策略,学会利用上下文中的线索,如人物动作、对话的描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来作出判断。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体验角色的内心活动,从而更好地得出结论。而这些阅读技能不仅适用于本节课的阅读材料,也适用于其他的经典阅读,故而是谓“授之以渔”。

小组讨论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唤醒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智慧,加强了学生之间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二是针对汇报内容的提问和评价又培养了学生倾听和学习他人的良好习惯。在汇报过程中又就其中的争论鼓励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另外,无论是课堂开头的lead-in部分,还是阅读分享后的反思讨论环节,都是为学生创造内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

猜你喜欢

环节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