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困境及发展方向

2018-01-29闵伟张进

体育风尚 2018年1期
关键词:测数据高校学生体质

文/闵伟 张进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其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困境,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校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体质测试提供借鉴。

一、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进程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学校体育相关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体质测试更是无从谈起。1950年,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并学习前苏联的学校相关体育制度,引进了《劳卫制》,并于1954年2月,国家发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经过四年多的修改,1958年,国务院正式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随后,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劳卫制》被迫停止应用。1964年,国家体委将《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但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保持不变。从196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学校体育相关活动停止,学生体质测试也进入了寒冬。随着国家的经济好转,1975年,针对学生的体质状况,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一年共有27万年多学生参加了体质测试,此后,学生体质测试开始进入了健康的发展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准着学生体质测试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大规模的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该标准先后经历过3次修改。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其要求体质测试达标之外,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课。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家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从而推动了学生体质测试的进一步发展。2002年,国家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其标志着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由身体素质测试向身体健康测试转变。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07年,《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育的意见》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2014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该标准具有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1]。

二、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困境

(一)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认识观念不到位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是落实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两者合力完成,缺一不可。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认识观念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方面,教师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对测试工作不尽心尽力,敷衍了事,没有将学生体质测试当作一回事,这就造成了在测试过程中,学生的测试数据不严谨和虚假化。有些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别学生开绿灯,免除其体质测试,这是极其不负责的作法。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认识到体质测试的重要性。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吃得好,营养合理,自身体质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必要去进行体质测试,因此,在实际体质测试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这就造成了测试数据的不准确,为以后学生健康埋下隐患[2]。

(二)体测基础设施参差不齐

在国家大力加快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学生扩招,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也相继成立。学生体测工作受到场地和测试设备仪器因素的影响,宽阔的场地和先进的科学测试仪器是保障学生体测工作的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学校自身条件不一样,相关体测基础设施也存在着差异,这就造成了在体测过程中,我国高校在得出体测数据时存在着偏差。在场地充足和测试设备先进的高校,得出的体测数据具有说服力,保障了体测数据的真实性,具有参考价值。反观,场地不充足且体测设备较为落后的高校,这造成了学生体测周期时间较长,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不便,且人工计时得出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不能真实和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学生体测工作的顺利开展[3]。

(三)体测数据结果不严谨

自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颁布之后,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提高学生健康政策和规定,不断改善国民体质。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为了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常规工作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各个高校体质测试基础设施和教师的不作为,学生体测数据存在着造假情况,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一样,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有些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先进,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各项学生体质测试,得到的数据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化。而有些高校体育基础设施较为不完善,只能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学生体质测试,这样得出的数据较电子设备手段相比,数据精确度没有那么高。因此在汇总学生体测数据时,体测数据真实性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参与学生体质测试的教师态度不够端正,思想出现放松,在面对学校很多学生进行体测时,往往选择偷懒,应付了事,没有认真的记录学生体测数据,这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造成了体测数据的严重失真,给上级管理部门造成一定的麻烦。

三、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发展方向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认知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学生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参与者,两者对体质健康的测试认知水平关系到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认知水平。首先,提高教师对体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状况,采用将体测工作与体育教师的成绩考核相挂钩,从制度上要求体育教师严格执行体测工作。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相关会议,加强教师对体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对待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其次,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认知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学生测试成绩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这使学生能够认真重视学生体测工作的重要性。此外,高校应开展有着学生体质健康讲座,组织同学们定期参加,认真了解学生体测工作的重要性[4]。

(二)完善体测基础设施

学生体质测试需要基本的体育基础设施和测试设备和仪器,其规范了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结果的科学性。适当的体质测试场地和规范的测试设备能够保障体测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客观的反映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前预知学生健康水平,防患于未然。如果体测结果具有虚假性,无法真正的显示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影响上级部门对学生体质的误判。所以,我国高校要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规定,利用学校自身条件,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和体测设备和仪器等,保障学生体质测试的顺利进行。此外,拥有良好资金周转的高校,可以提前多购置体测仪器,方便很多学生同时使用,减少学生体测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对体测仪器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学生体测时能够顺利进行。

(三)积极宣传学生体质测试工作重要性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着重强调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学生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我国各高校应加强和重视对学生体测重要性的宣传。首先,我国各高校要定期开展有关学生体质测试系列讲座和论坛,详细阐述学生体质测试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对体质测试有着清醒的认识,消除学生对体测工作的误解;其次,利用现代社交媒体手段,加强学生体质测试相关内容知识的传播,使学生体测工作深入学生心中;最后,普及国家近些年相继出台的有关学生健康的文件和政策,使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国家大力发展健康的决心,使学生们心中产生强烈的使命感。

[1]丁红妍.中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14-117.

[2]冯尚贵,胡传庆,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3,11:128-129.

[3]袁雄兵.对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8):75-76.

[4]曾志和.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6):109-111.

猜你喜欢

测数据高校学生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以2015年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西山漾校区体测数据为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一种新的外测数据随机误差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