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阅读的教育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41期
关键词:品性价值生命

我们正处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就连“阅读”这样一个精神性、价值性活动,也被一些学校窄化为应试的工具:阅读后的知识“考级”、刷题、知识竞赛等。阅读不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而是为提高“语言素养”从而达到在语文考试上获取高分的手段。

当今,恐怕没有哪个学校没有课外阅读活动,但是这种阅读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身,而在于“通过阅读”,着眼于人格完善、人的全素养的发展。尤其是阅读后的“延展行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用阅读中获得的品格引领自己的人生,引导和帮助自己过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生活将不再有任何意义,阅读也将不再有任何价值。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人的童年阶段,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所谓实用性知识以便将来能通过各级考试或走向社会更好地谋生,还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幸福与内在价值,呵护儿童作为“人”的自由天性,这是一个摆在我们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十分严峻的问题。教育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除了教给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以外,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理想人性的规律去生活,把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引向卓越,使自己的生命变得辉煌。

因此,学校的阅读活动应当维护教育的本真意义,即追求智慧、使人向善、教人成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拥有独特的精神自我,成为有活力的生命个体。阅读书目中的许多故事、人物都应当彰显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美好德性(virtue),即表现人类高尚精神的那些卓越性或者优越性。这些卓越性,诸如智慧、勇敢、勤劳、坚毅、忠诚、善良、友谊等等,都是一些能够引起崇敬、使人神往、令人羡慕的品性,是一些能够体现人类存在价值的品性而不是仅仅体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品性。如果没有了这些卓越性,人类将会退化成与动物为伍。正如赵汀阳先生在《论可能生活》中所言:放弃了对优越或卓越德性的追求就意味着生活不再追求辉煌、伟大和壮丽的品格和事业,生活中就只能发展小气、怯懦、自私、自恋、可怜、屈服、媚俗、斤斤计较和鸡毛蒜皮等。物质伟大而精神渺小,正是现代社会的一般价值观。

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的名著《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艺术不仅仅是教会儿童吹拉弹唱,更为根本的是发展受到压抑的个人的自发创造力。同样,我们有理由断言,学校的阅读活动也应当是一种“通过阅读的教育”,这种阅读是一种具有纯粹精神气质的阅读,这正是当下我们的学校所缺乏的阅读!

猜你喜欢

品性价值生命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