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记于怀 寄情以文
——为纪念《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而作

2018-01-28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德伦理学伦理

施 榕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334600255@qq.com)

弹指一挥间,我国改革开放已跨入了第四十个年头,看今朝大好河山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我作为这本杂志多年来的忠实读者,收获颇多,有许多心里话涌动于怀,欲罢不能。

1 辛勤耕耘,贡献卓越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三十年,是医德医风加强建设的三十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伦理共同体提供舆论支持的三十年,是研究从以往新技术伦理为中心转变到广大群众的健康伦理为中心的三十年,是为调整医学伦理关系提供大量实践范例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作为医德医风的交流平台、医学伦理的展示论坛、生命伦理的耕耘园地,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医学伦理学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理论研究,对医学伦理学各层次教育方法和策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培育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术风格,获得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种宝贵的中华医务道德精神,从而为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

三十年来,《中国医学伦理学》所取得的成绩,应首推编辑部的努力,他们不仅审时度势,正确引领医学伦理学各层次、各阶段的理论研究,而且在约稿、审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真可谓字字句句精雕刻,朝朝暮暮细斟酌;引领方向摆正舵,最是编辑贡献卓。

2 学术上热心扶持我,使我的学术研究得以深造

在我投身于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历任领导不断地对我进行热情扶持和精心指导。

我还记得,1994年12月,我去北京参加了“东亚生命伦理学大会”。会议期间,石大璞教授谆谆教导我,说:“你现在评上了教授,不能松懈,要继续搞好学术研究。”他还特地指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安排专人为我出版《施榕教授文集》。

当时我很忙,书稿也很紊乱,有些甚至已遗失。编辑部老师非常负责,他们帮我整理文稿,甚至花费大量工夫帮我寻找遗失的文稿。终于在1997年9月完成了我的文集的编辑,并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施榕教授文集》出版后,受到医学界与其他学术界的欢迎。香港理工大学订购200本,南京铁道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将这本文集作为他们学院的第二课堂教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常俊教授还特地写信给我,表达了他对这本文集的欣赏之情。医学伦理学专家丛亚丽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教授也主动参与我们之间的通信。

之后,我在2000年3月把这些通信汇编成《二地新集》,获得了医学伦理学界的好评。

为了表彰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石教授还特地请西安医科大学张文教授为我撰写文章《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评“施榕教授文集”》,刊登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1998年第3期。

更可贵的是,石教授还千里迢迢,数次来到我校,给师生作报告,探讨生命伦理学发展之路。

另外,杂志对专家学者很是敬重,他们将专家学者的照片登载于杂志中,以表示对专家学者的尊重。比如,1993年第6期、1998年第5期的封面,均登载了我的照片,封底刊登我参与医学、医德实践活动的照片。

后来,为了进一步开展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我设想创办一份《医德信息报》。《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得知后,马上与我交换意见,对一张报纸四个版面如何分配版面内容进行指导。石大璞教授亲自为这份报纸题写报头,并发来贺信,还提供大量医德信息资料,使这份报纸一经出版,就受到学术界好评,成为上海医学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为了提高我的学术水平,石大璞教授还邀我参加《现代医德学》一书(石大璞任主编)的编撰,任编委。我撰写了其中的两章,石教授对我写的两章予以逐字逐句的修改。此书于1989年6月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医学高校的教材。

现在,我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彼此还保持着电话与微信联系,不断地探讨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热点话题。

《中国医学伦理学》还专门刊登了我撰写的文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乡村医生及其医德建设》,阐明了我对乡村医生医德教育情有独钟的见解。我一生从事乡村医务和乡村医务教育,在研究乡村医学现状以及总结的大量经验教训和医务、教育实践方面的积淀,使我对乡村医生的医德教育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我的医德教育的见解也很接广大乡村地气,因此深受乡村医务工作者群体的鼓舞。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李恩昌老师对我在医德教育的见解十分关心,他专门对我进行采访,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篇文章《施榕的学术追求与学术特色》,刊登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1993年第6期。

所有这些,为我日后晋升医学伦理学教授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医学教育职称系列没有“医学伦理学”,仅有“哲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医学伦理学又只能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然而,自我被评为“医学伦理学教授”以后,专门增设了“医学伦理学”这一职称。从这一点而言,我的职称评定为以后从事医学伦理学工作者的职称晋升开了先河。

另外,《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现任主编王明旭教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20世纪90年代,我作为全国医学伦理学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了筹备第八次全国中青年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从选址到大会内容的安排与落实,王明旭老师自始至终都给予了热情的指导,甚至我撰写的大会开幕词,王老师也亲自为我修改(刊登于《往事芬芳》第224页)。

我于1994年在东亚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的伦理展望》的文章,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由此诞生了“临终关怀施氏模式”。所谓“施氏模式”,其特点就是加强病人临终家庭护理照料。这是针对我国老年社会特点的临终关怀模式。我国老年人多,而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来创造养老机构和医院(包括临终舒缓医院、安宁医院、护理医院、敬老院、养老院等)。因此现在就需规划好,除少量老人经过评估进各种养老机构外,应该会有75%~85%的老人只能在家庭照料,或进社区老人日间照料站、老年食堂等。对此,政府应拿出一定资金来改善老人居家养老条件,还可以制定养老补贴制度,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家养老,政府应予优先考虑。

我的上述见解与主张,杂志很感兴趣,不但刊登了我关于临终关怀施氏模式的文章,而且还组织人力帮我宣传,力推我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在医德教育方面,包括教材的编写、《医德信息报》的出版、研讨会的召开、临终关怀施后模式等,《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的老师,尤其是石大璞主编、王明旭主编、李恩昌老师,都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关键细节的指导,是我们在医德医风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有力保证。

我们之间的不解之缘,令我终生难忘。

3 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做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与交流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

站在新的历史定位,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显得十分重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我们所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种种要求,为进一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广大医护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端正医德医风,从根本上消除医患矛盾的隐患,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生活的需求。《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舆论营造与理论建树。

其次,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关注视角,应继续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修身养性之上,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伦理理念,优化有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做好临终关怀。坚持以人民大众利益为导向,探索和完善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健康伦理,营造自觉维护生命健康的舆论与氛围,做到除病患于未造之时,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及人均寿命。

再次,继续有力推进医改,进一步解决看病难、药费高的顽疾,从根本上消除人民群众对看病的后患。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医德教育

加强对医护工作者的医德教育,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医学伦理工作者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医德教育一要早抓。医学院校大学生进校第一天,就要集中学习医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将医德教育作为医学院五年教育过程中的一根主线。要将“无德不为医”“要发财不要学医”等理念尽早植入学生的脑海中,要建立医德教育考核制度,要求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德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中写出临床医学伦理文章,以作为能否获取医德合格证书的主要依据。

建议《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继续办好、开辟有关栏目,为医德教育做足舆论宣传。

医德教育二要狠抓。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要常抓不懈,要建立有关的学分制度,作为晋升职称的主要凭证,要实行医德教育的一票否决制。

建议《中国医学伦理学会》杂志可做好这方面的舆论指引,并给医德考评以全面系统的指导。

4.2 宣传典型,弘扬先进经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杂志可抓住先进事迹报道,激励更多的医护人员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大力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中央电视台的“最美乡村医生”栏目,值得推广。

建议《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开辟“追思”栏目。

我国医学伦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得到继承与发展,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深度加深,使我国文明古国伦理道德更加灿烂。

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起来医学伦理新体系过程中我们老一辈学者不遗余力投身这伟大学术领域而付出艰辛。如张文、彭瑞骢、范以农、谢建群等专家学者为该学科领域鞠躬尽瘁,我们应该深深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追思”栏目要撰文弘扬他(她)们的学术思想与敬业精神,可以把他们参与的学术活动照片与学术界评价放在封底、封三内,这样既活跃版面,又有视觉效果,使后来者沿着他们步伐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代代相传,继续前进!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已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杂志数万页之多研讨论文,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艰辛与辉煌,而伴随着这一本本充满智慧与建树之刊物历程的,则是杂志全体同仁的辛勤付出与信仰之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中,颇具特色的《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能在我国医学伦理学的领域内,继续光芒四射,倍添养分,更加激励医务工作者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医德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