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2018-01-28伍天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伦理学人文精神医学生

伍天章

(广东省医学伦理伦理学研究中心/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182,wutianzhang1935@sina.com)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教育界和医学界对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百花争妍的局面。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新的航程,也为中国人文社科和医学伦理学建设与发展迎来光明的前景。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应明确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并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

1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优秀的医学接班人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大跨度进步,先进的思想和有益进步的精神文化得到升华,经过长久的积淀和高度的凝聚之后,再次通过人类的生产实践而表达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生成的价值指向, 能使人的实践活动向真、向善、向美。它是推动人生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 其有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 有助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

1.1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 要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首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要建功立业;最后要实现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著书立说。“树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指: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可见在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培养人才的迫切性进一步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必须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而我们可以明确的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旨在培养人的工作, 是一个重在“树人”的过程。[1]

1.2 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新时代下医学院校要尽快完善立德树人的教学工作格局,应着力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 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医学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来认识和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加强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挥好带教老师引导作用和医学生之间的促进作用,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要协同配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立特色合作方式;强化“课程+实践”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无论通识课、专业课还是实践课,都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结合专业知识,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教育并引导医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增进文化自信、强化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处理医学伦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2 新时代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蓬勃发展

新时代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学人文教育工作须彰显人文情怀,必须深刻领悟服务“大众”的真实含义;上层的研究者要将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平台,推广出去,向下延伸使更多民众感受到学术理论对于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通过顶层设计将枯燥艰涩的理论转化为通俗、生动、富有实践体验特征的“文化图像”,让道德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完成对外在理念的接受与内化自省过程。

2.1 医学人文教育工作须彰显人文情怀

近几年,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医患关系中对医学人文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医者和患者的心理层面,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加广义的、内涵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被迫切需求。[2]目前,在实践层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与临床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以提高其人文素质,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实际上,大部分学者仍然以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研究重点,毕竟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应从源头抓起。

我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业已成为哲学伦理学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之一。[3]通过长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在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过程中,须全程彰显医学人文情怀。人文与技术是医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当前,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医学生的身心。我国目前医学伦理学教育体系上不完善,还没有相对规范的统一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帮助医学生在提升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并使二者相互渗透,凝练为内在素养和外在技能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2.2 发挥学术界风向标的重要作用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这也是对做任何事情若无一定规则,便会出错的告诫。学术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医学技术的发展时刻冲击着人类文明的边缘,有进步也有挑战,更不乏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因此,我们学术界要通过学会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不仅为学术界各位同仁拓展视野、共享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平台,更应发挥学术界风向标的重要作用。

如,2017年12月23-24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2017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4]这场学术界的盛会引起了很多伦理学研究者及道德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这次大会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宗旨,以“新时代与道德建设”为主题,“2017中国伦理学大会”关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道德问题,于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努力寻找改善社会道德风尚的有效路径。这样的学术交流会不仅展示了新一代伦理学人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也彰显了全国伦理学人砥砺前行,坚守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贡献集体力量的决心。

2.3 挖掘基层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优势资源

把握医学院校“医教研”协同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为探寻协同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支持。因此,就必须深入教学实践当中,了解实践教学教研现状,弄清楚医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感受及想法。只有这样实际的调研摸底,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教研工作。深入挖掘基层力量,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摸清医学院校课程特点,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受教育发展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发展多途径教学教研模式,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者要具有亲和力,教学教研工作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及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使各类课程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性,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

如,2017年7月1-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健康报》社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医学人文课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教育部高等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金钟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活动要继续办下去,坚持下去,变成传统,大赛的目的是打造全国高校医学人文课程教师交流的平台,既把医学人文领域讲课好的老师推选出来,也让大家学习他们的素质、能力、教学方法,共享他们的教学经验;最终目的是提高全国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人文的种子在医学生的心里生根,内化为刻苦学习,全心全意维护大众健康、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自觉行动,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贡献!”[6]像这样的讲课大赛可以说为教育教研同仁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展现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教研工作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作为一种教学经验交流形式,在实践层面能够发力。不仅可以集中反映一线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还能在广大基层临床教学、教研工作者中引起很高的关注度。通过对“医、教、研”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科学分配和合理利用,方能真正发挥医教研协同教育的优势,使高校医教研协同教育工程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把握其内在规律性, 进一步明确优化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加强研究,促进医学伦理学知识普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医患交往中违背医学伦理道德的事件却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事件破坏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破坏了医者与患者的和谐共处,对我国的医疗环境以及医疗秩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可见,结合医学院校教学和医疗机构临床实践,加强研究以促进医学伦理学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医学伦理学界对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伦理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只抓医方的伦理教育远远不够,也应在全社会普及医学伦理教育。

在全社会开展医学伦理知识的普及性教育,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传承形式,借鉴古代文化在传达道德理念、阐释社会规律、思维方式习惯等方面所具有的效应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契合接受对象的需求特征。[3]主流价值观在普及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国情、文化基础、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及其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伦理学知识有效普及。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找准确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易于使我国民众接受的突破点。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相关法律意识的同时,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医学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通过提高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医疗行为中的善与恶,学会理智地面对遭遇的医疗实际情况,智慧地处理各种医疗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从而促进广大医者和患者在行医、就医过程中能够做到文明就医,懂法明理,有途径、有办法、有能力维护医患双方合法利益。

在全社会普及医学伦理教育,将成为提高普通民众医学伦理道德水平、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紧迫任务。完善的医学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普及医学伦理知识,提升全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应当成为医学伦理教育建设的重要立足点。[7]

3 结语

2018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杂志举办一系列刊庆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回顾1988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年的岁月里,在杂志领导和编辑们齐心合力下积极作为,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校领导、专家的支持,在读者与作者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不仅大力宣传和推进中国医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培养具有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作出卓越的贡献。

我自被聘《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担任副主任、副主编期间,一直关心支持杂志的建设与发展,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积极参加杂志所开展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受到很多教育和启示,也感谢杂志领导与同仁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杂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特别感谢!

人们群众关心的和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新的航程,也为中国人文社科和医学伦理学建设与发展迎来光明的前景。2018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迎来创刊30周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专家作者和广大读者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杂志将以继承创新、整合发展为主题,开展整合医学人文和医学伦理学建设系列活动;学习十九大,推进健康中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直面当代现实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杂志将进一步开展深化新医改卫生政策伦理研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研究,新型医患关系研究,预防保健公共卫生伦理研究,临床各科实践中的伦理原则规范探索,并致力于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及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出版纸质教材和数字案例课程相结合模式);在医疗实践中重视医学人文、网络视频教育和正反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医德素养的养成,共同努力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作出贡献。我坚信《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将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杂志将办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最后,祝杂志越办越好,祝杂志社全体同仁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2] 宫福清.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3] 伍天章.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12-716,719.

[4] “2017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EB/OL].(2017-12-26)[2018-02-12].http://www.cn-e.cn/html/xinwenzhongxin/20171226/589.html.

[5] 魏强,周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EB/OL].(2017-03-20)[2018-02-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20/c168824-29156552.html.

[6] 尹梅.医学人文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从全国高校首届医学人文课程讲课大赛看医学人文的教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9):1182-1184.

[7] 丁根林.略论儒家伦理普及教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0(3):91-96.

猜你喜欢

伦理学人文精神医学生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