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导师
——怀念于永正先生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常识语文老师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于永正老师大名的。彼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小学教学》等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被他精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的教学语言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抄了一篇又一篇他的教学实录。

那时,于老师在我心头,是遥远而高峻的存在。现场感受于老师的风范,成为我的梦想。

1995年9月,梦想成真。

那是柿子还很青涩的季节。为了近距离欣赏于老师的风采,我起了个大早,端坐在主席台后排,眼巴巴地等待着于老师出场。

上课了,于老师和孩子们很随便地拉起了家常。于老师让孩子们观察他的外貌,猜他的年龄。有个孩子说于老师的嘴巴有点歪,于老师笑着告诉他,小的时候得过脸部神经系统的小毛病,孩子们开心地笑了。课,就在这样极为轻松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于老师上的是素描作文课,题为《于老师印象记》。于老师显然是个调节课堂气氛的高手,师生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拘束,课堂笑声阵阵。最精彩的,莫过于老师对学生习作的现场点评,快、狠、准,不时赢得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末了,于老师现场展示绝活——清唱京剧选段——唱的是旦角!

台前的于老师宛然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不由得呆呆的了。

打那以后,我有了一个“奢望”——每个学期都能听一次于老师的课——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于是,我只好在字里行间追慕于老师的风采。他的文章,他的实录,凡是能找到的,一篇都不落下。《草》《小稻秧历险记》《狐假虎威》《月光曲》《猪九戒》《月光曲》《全神贯注》《梅兰芳学艺》《水上飞机》等课例,无不诠释着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有些课堂课录,还被我划了一道又一道的杠,那是我认为于老师的课最出神入化的地方。每一次落笔成线,乃至在波浪线后所加的几个重重的惊叹号,都是我敬畏之情的自然流淌。

记不清哪一年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出版了,我买了一本,请于老师签了名。这本凝聚着于老师大半生教育智慧的随笔,清新隽永,全然没有高头讲章的枯奥生涩。于老师常常用几个简单小故事,让我豁然开朗。《教海漫记》,成了我案头的教育圣经。

做一个像于老师那样让学生着迷的老师,成了我的梦想。

和于老师零距离接触,是在2003年4月。那时,温岭太平小学和浙大薛志才老师合办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就在温岭——我的家门口。

于老师上的是想象作文课《歇后语写故事》。

于老师先用一连串歇后语和孩子们聊天,接着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熟悉哪些歇后语。课进行到一半,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出现了!年过花甲的于老师,居然包着块花头巾,拎着个花包袱,踱着“鸡步”,带着一群“鸡娃”去给黄鼠狼拜年,全场笑倒,掌声四起。

此时的于老师,俨然是个老顽童,天真烂漫,洒脱不羁。

当晚8时许,我拿着自己的《登山》教学实录,忐忑不安地敲开于老师下榻宾馆的房门。

于老师一边细细地翻看我的课录,一边充分地肯定我的课,并指出我要在朗读上下功夫。于老师有时会出声地读教学实录中的语句,有时会翻开教材给我讲解。整整一个半小时,于老师始终非常平和,没有一点架子。这个昔日在台上神采奕奕的偶像,此刻却是那样的亲切随和,一如邻家伯父,对我这个道行尚浅的青年,无私地分享他的教学智慧与人生经验。也许,对于老师来说,给年轻教师看一份教案,是家常便饭。但于我,却意义深远。于老师的肯定,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2003年11月,蒙学校推荐,我参加了由薛志才老师组织的“西湖之秋”教学观摩。和于老师同台上课,心里既兴奋又不安。我上的是《在大熊猫的故乡》,本想请于老师点评,可惜,于老师第二天在别的地方还有一节课。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间,我曾数次和于老师同台上课,但一直无缘得到他的耳提面命,深以为憾。

这个遗憾,终于在2005年4月10日宁波音乐厅得以弥补。

4月9日晚上,活动组织者告诉我,于老师将在明天点评我的课,这让我兴奋至极,一夜辗转。

第二天,于老师坐在台上,离我很近很近,一如我第一次听课,与他离得那么近。

想到我平素敬仰的于老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真有些忐忑!

上完了课,已经十一点半多了。当主持人宣布于老师要评虞大明和我的课,台下掌声雷动。于老师先是评虞大明的课,课怎么评的,我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终于轮到评我的课了,他点评中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于老师先是热情洋溢地赞赏我的课。之后,于老师指出了我的课值得商讨的地方:“教学的不足之处是课文读得不够充沛,教师放课件朗读课文感觉似乎太早了些。最好的阅读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让学生还原文本,想象文本,边读边把文字的画面还原,最后看一看课件,可能效果更好。仅供张老师和各位参考。”

寥寥数语,是对课的提点,也是对人的鞭策。

此后几年间,每年总有几次见到于老师。岁月,在他额头刻上了道道皱纹,在他鬓间点染了缕缕银丝,但于老师依然精神矍铄,我和老师们经常能听到于老师的一节又一节新课。《考试》《听声音写想象作文》《第一次抱母亲》《长相思》《杨氏之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番茄太阳》等课,就是于老师的经典之作。于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渐臻化境。

2008年的圣诞节,我应邀参加“首届媒体看课之作文教学擂台赛”。带着一节未经试教的《畅想图书馆》踏上了上课之旅。到得会场,方知此次活动,竟然要评奖,首席评委,就是于老师!

那一天的课,上得颇为顺畅。于老师听后激动地握着我的手:“小张,最近进步很快啊!”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学通讯》裴海安先生让我把此课整理出来,杂志要我做一期的封面人物。

我冒昧地请于老师为此课点评,于老师当即爽快地答应了。

回杭后,我将课堂实录电子稿发至于老师女儿的邮箱。于老师答应在春节前将点评稿寄给我。农历二十八那天,我接到了于老师寄自徐州的快件。打开快件,跃入眼帘的是于老师秀逸潇洒的圆珠笔手书。手书下方,是一叠课堂实录,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红字。大部分是于老师对此课的评价,不少地方是对我的课堂实录做得不规范之处的修正润色。句子、标点,他都改得一丝不苟。我把于老师改动过的地方给妻子看。

妻一读再读,深深赞叹:“大师风范!”

后来,机缘巧合,我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于老师,幸运地得到于老师的耳提面命。

那是2010年春天。于老师应我们学校邀请,给全区语文老师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内容极其简单,于老师上得也非常简单。整个教学过程,可用12个字来概括:写生字、练朗读、写批注、写回信。

他的课,没有了往日擅长的即兴表演,也少了标志式的“于氏幽默”,留下的是简简单单:生字,一笔一画地写;课文,反反复复地读;批注,认认真真地写;练笔,扎扎实实地练。没有了所谓的精彩,也没有了所谓的高潮。但细品此课,却给人以“绚烂之极”之感。

于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说:“课文,是读熟的;字,是写出来的。”

于老师此课,貌似简简单单,实则极不简单。他放弃了驾轻就熟的“精彩套路”,把大量语言实践的时间,留给了学生。他的课,生动地诠释了语文的学科本质。后来,我又听了于老师在其他场合所上的《番茄太阳》《祖父的园子》《珍珠鸟》等课。我发现,于老师的课越来越质朴,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语文”。

我曾在于老师《番茄太阳》一课的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

第一,高质量的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于老师在很多场合说过“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用什么影响?用教师对语文的热爱,用高质量的示范去影响学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向学生示范了什么?

首先,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于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课题当中引号的用法,进而关注“番茄太阳”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并想一想每次出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表面上看,这环节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于老师用这样的示范,告诉学生,学语文,就要关注特别的表达。更妙的是,于老师教方法不刻意,全在言语实践中渗透,轻巧无迹。

其次,培养“主动钻研文本”意识。2011版课标,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然而,实践并不乐观。太多的公开课,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精心设计圈套,“循循善诱”地让学生走进自己的思维陷阱中。于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用了五、六分钟时间,让学生静静默读,用心批注。这静,是“静水深流”,学生的思维,在“暗流涌动”。每次学生交流后,于老师都用自己规范而秀逸的圆珠笔批注,向学生做了精彩的示范——字,要这样工工整整地写;批注,要联系上下文进行。

于老师为何如此重视示范?

他在一次教后感言中说:“为什么有人说‘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呢?这个影响就是无痕的教育。老师是一本书,是一本无字的书,学生天天都在读。这个无字的书就是‘影响’。所以我要求自己板书尽量做到工整规范,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我写的下水文尽量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我都很讲究的……”

第二,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回到常识。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风云突变,一些教师沉进了众多的泥潭之中,语文课越变越繁复了。很多公开课,以“唯美”“创新”为最高的追求。于是,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美、越来越新了。很多语文公开课,成了一场场“唯美”“唯新”的盛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语文课,教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烦琐。这些乱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语文的“常识”严重缺位了!

什么是常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普通知识。如政治常识,科学常识,生活常识。”用生活语言来描述,就是:做食品不能下毒;开车不能闯红灯;看到有人触电不能用手直接去拉等等。那么,小学语文学习的“常识”是什么呢?“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这是于老师最近几年在课堂上讲得最多的话。

于老师曾说:“我现在七十岁了,是带着一种责任来上课,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学喧闹得太厉害了,现在应该趋于平静。包括我的课,我以前的课也是很热闹的,现在应该给青年老师一个很好的引领。这个‘平静’首先要从我自己做起。”

于老师这节课,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用他的“平静”,帮我们重温常识:语文课,就要做语文那些事儿。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不止一次地念叨着“书的味道是读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字是照着字帖,一笔一画练出来的”。

这“思考”,这“照着写”,简简单单,没有任何奥秘。但是,很多老师不仅视而不见,而且买椟还珠,把最有效,最值得继承的东西给丢掉了。

于老师用朴朴实实的课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没有太多技巧,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常识”。语文教学,没那么多创新的东西,坚持不懈地把常识贯彻到底,不断地实践“书味道是读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字是照着字帖一笔一画练出来的”。如此,我们的语文就不会教得太差。

于老师用“常识”要求自己的课,他也经常用“常识”要求我们的课。对我的课,他常常不吝啬赞美,也时不时地给我提个醒——

“祖庆,你要多练板书,把每个字写好!”

“祖庆,语文课,一定要加强读的训练!”

“祖庆,这节课,学生的习作修改,还可以更扎实!”

“祖庆,推荐你读一读张颂的《朗读学》。”

…………

于老师的话,永远那样简简单单。每次,我都能从他简单的话语中读出很多很多。

2014年,凝聚着于老师毕生心血的《于永正文集》问世了。于老师托出版社将文集寄给我。

一篇篇阅读,一次次感动。书中的很多故事、课例都是之前零散读过的,再次读来,格外亲切;文集中,有不少新的篇章,是于老师逐字逐句手写的。我又一次被于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深深折服。

文集出版几个月后,也许是为文稿耗了太多心血,也许是常年奔波劳累,课堂上神采奕奕的于老师,病了,病得不轻。

2015年暑假,我去天津看望于老师。看到老师罩着口罩,头发几乎掉光,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于老师挣扎着从病床上起来,和我握手。我强忍住泪水,轻轻拥抱亲爱的于老师。我说,于老师,您一定要尽快好起来。老师说,祖庆,没事的,我期待着你更多佳作。

不敢太多打扰老师,只坐了二十分钟,起身,告别。心里默默祝福:于老师,早日康复啊!

后来,于老师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我和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又常常在教学杂志上读到于老师精彩的卷首语。于老师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干净、隽永,耐人寻味。于老师的女儿于然告诉我,每一篇文章,爸爸都是在病中写出来的。每写完一篇,他都要休息好一阵子。

肃然起敬,暗暗心疼。

后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公众号中,读到了于老师病情有所控制时所写的《病中“吟”》,才有机会了解于老师病中的种种细节。于老师以风轻云淡的笔法,写出了与病魔搏斗的惊心动魄,让人既忍俊不禁,又黯然伤神。在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于老师豁达的生死观和对生命深深的眷恋。

读着这样达观的文字,我坚信:于老师一定可以战胜死神!我更坚信:弟子们也一定有更多的机会,向于老师继续请教。2017年秋天,于老师与弟子们相约,2018年春,就在他的家乡徐州,大家相聚一起,探讨儿童语文。

没想到,病魔还是没有放过于老师。2017年冬天,我在新加坡访学期间,传来了于老师离世的噩耗。

虽然,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于老师是到另一个世界继续读书、教书、写书去了,他一定会在地母的怀里安详地生活的,但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涌出眼眶……

而今,于老师的文集就摆在我的办公桌上。翻阅着于老师的文章,回想和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心里默念着藏了很久的话:

“先生,您是我永远的导师!”

猜你喜欢

常识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靠不住的常识
常识:哪杯更冰凉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