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于永正小朋友课文

(本文系于永正老师2017年7月7日在“于永正教学思想南湖论坛”上的发言)

一、什么是“儿童的语文”

自2014年春我生病以来,一直在梳理我的语文教学。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叫“不忘初心”。2015年,徐州市鼓楼区教育体育局的领导到南京,邀请江苏省著名的教育专家陆志平、成尚荣等,一起研讨我的语文教学。陆志平先生说,“依我看,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就是五个字:‘儿童的语文’”,此语一出,大家一致赞同。

这个表述准确、贴切,有综合性、概括性,更重要的是有画面感。大家一听到“儿童的语文”,一定会想到我,想到我的语文教学,想到我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我的装猫扮狗,我的朗读,我的表达(口头的和书面的)训练,我的表情,我怎样对待儿童,等等。所以我认为,“儿童的语文”的确是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张名片。

我的导师张庆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把我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其中“重情趣”“重积累”“重习惯”,都是“儿童的语文”的重要体现。他还说:“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于老师的课,原因之一是他能装猫扮狗,装什么像什么。”

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先生说:“于永正蹲下来看学生,他和学生相似,所以他成功了。”老师要和学生相似,如果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那样就错了,也是不可能的。我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相似,所以我说的话他们能听懂,我的表情他们乐意接受,我的教学方法他们喜欢。

袁浩先生说:“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这样的“使者”,容易被孩子接受。一个老师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喜欢,这是一门学问。

沈大安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一进入教室能很快和学生融为一体,不多见。于老师很有亲和力。”

专家们的话,就是对“儿童的语文”的诠释。

二、“儿童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

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是有所侧重的,小学跟中学不一样,中学和大学又不一样。如果把握不好目标定位,我们要走弯路的,要压抑孩子成长的,要毁灭我们的儿童的。

“儿童的语文”教什么呢?张庆老师说了,“儿童的语文”目标的定位是七个字: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但重中之重是写字、读书和背诵。

我们教的是儿童,6到12岁的孩子。“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大问题:

1.不到位。

写字教学不到位,朗读不到位,阅读量、背诵量不到位,甚至是差远了。所以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不能光读一本语文书。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背诵的28条好处》,其中有这样两条:其一,学习语言最好、最先进的方法在中国。这个方法叫“死记硬背”。周振甫先生也说过:“学语文就要死记硬背。”无论学什么语言都要背诵,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其二,“死记硬背”是创造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死去”,才能“活来”。这话说得多深刻!

叶老说了,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为了培养语感。语感哪里来?《背诵的28条好处》一文中还有一条:语感就等于文章朗读和背诵的遍数。各位老师请记住:你是语文老师,要让孩子朗读!读出声音来,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可惜,我们好多老师都没这样做。

就写字教学来讲,更不到位。老师要练好字,学生要写好字。清华大学有一位“学霸”告诫小学生说:“从小要好好练字,一手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能让卷面整洁,还能加快书写速度,在考试中取得优势。”这位大学生只是从考试这个角度上说的。其实,写字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的一张名片。

2.越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首先,阅读要求越位了,让孩子受罪。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练习册上的阅读题,很多都深奥莫测,连老师都不会答,批阅试卷的时候常常争论起来,众说纷纭。实际工作、生活中,谁读书的时候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那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人在阅读中的感悟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心里的。学问家可能会圈圈点点,加点批注什么的,儿童的阅读还没到那个份儿。我建议不考阅读,因为太不好把握了。不要把儿童当大人,勉为其难。如果要考,可以简单点儿,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再如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人,这个人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对儿童来说,读懂大意就可以了。写人,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写事,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足矣!“儿童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不要走偏。

写作教学文学化倾向严重,也越位了。儿童的作文只有两条要求:一是“文从字顺”,二是“内容比较具体”。不管字数多少,通顺是最要紧的。话要说清楚、说明白,该具体的要具体,否则别人就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学生够不着的桃子,却让学生拼命去够,桃子没得到,倒把学生搞得筋疲力尽,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我13岁小学毕业,在农村长大。我觉得我13岁以前傻乎乎的,似乎什么都不懂。我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对书法、阅读、作文有了兴趣,初步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习惯是可以带走的,兴趣是可以享用终身的。

更重要的是我有了读写的习惯,虽然重病在身,仍在不断思考,每有所悟,就写下来。这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感谢我的中学老师。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说:“学习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能带得走的能力。”这句话我铭记在心。

俗话说得好:“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亲爱的老师们,“儿童的语文”目标定位要拿准!“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背诵的语文,是读书的语文,是练字的语文,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语文!这几件事做好了,家长感谢你,中学老师感谢你,学生更要感谢你,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就像我至今不忘我的小学老师一样。

三、怎样教儿童学语文

大人怎么教?示范。儿童怎么学?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语文也是如此。讲两个故事。一天,读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拿了一张作文草稿对我说:“爷爷,你看我作文写得怎么样?”我读过后说:“内容不错,写得很好。但是有几个字写得不规范,比如说‘田地’的‘田’,这个字不能写成正方形,写成正方形叫仿宋体。写得上宽下窄,叫楷书。我们要写楷书。”我边讲边示范。接着,我还讲了其他几个字,同样是边讲边书写。话音一落,不光外孙女照着我的字练起来,连上三年级的小孙女也跟着练,有的字还写了五六遍,乐此不疲。

还有一天晚上,小孙女拿着一篇课文《小稻秧脱险记》叫我签字:“爷爷,老师让我朗读三遍课文,我读完了,请你给我签字。”我说:“我没听见!再朗读一遍给我听听,只读一遍。”她死活不愿意。我说:“这样吧,爷爷读一遍给你听,好不好?”“那好吧。”我就绘声绘色读了一遍。我一读完,她就大声说:“爷爷,让我读一遍给你听!”她读得还真有模有样!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我再示范,她再模仿。读完一遍,她说:“不行,爷爷,我再读一遍给你听。”于是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她的积极性哪儿来的?我的示范启发了她,她知道该怎么读了,兴趣就来了。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教儿童学语文。怎么教?示范。理科是懂不懂的问题,文科是会不会的问题。理科懂了才能做,而文科不需要懂,老祖宗规定这个字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老祖宗说这个字怎么写就怎么写,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写就行了。朗读、背诵、造句、说话、习作都要示范。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例文,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怎样表达。只要仔细读,出声地读,做到字字入目,连标点符号都入目,每本书都会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

说话也要示范?当然要了。举个例子。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一株紫丁香》。我怎样教儿童说话的呢?读完这首诗,我问:“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吗?”这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半天没有举手的。我心里早有准备,“什么叫一句话呢?两种情况:第一,谁,干什么;第二,什么,怎么样。那这首诗写的谁干什么呢?”这就是教儿童说完整的话。如果你老师心里没有数,学生不说话了,再问十遍都没有用!什么叫启发?什么叫引导?这就是启发、引导。于是学生说:“这首诗是写有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什么时候栽的?”我问。学生说:“一天晚上,有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怎么栽的?”我再问。学生说:“悄悄地栽的。”接着,我请他们连起来说说。学生答:“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悄悄地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这就是教儿童说话,说话是要训练的,要教的!这个范句是在我的心里的。

第一,学生选拔。每年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分别进行1次项目宣讲,面向核专业本科生和硕士1年级的学生。通过制定选拔标准,完善选拔程序。选拔后还要进行评审,由南特对候选人的申请进行审核,主要包括学术水平、语言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根据选拔规定和程序,最终录取决定由南特做出。

那么,学生怎么学呢?模仿。刚才特级教师李虹霞说了,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写字、朗读、造句、习作、说话都要模仿。有人请教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材贵先生怎么教语文。王教授说:“跟我读。”大学生都要跟老师读,何况小学生呢?

我最想强调的是朗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余应元说:“朗读法是教语言的根本之法。”我特别推崇、重视朗读。周一贯先生听了我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第一次抱母亲》,听课的时候说:“听了于永正的朗读,至少可以少讲三分之一。”如果我朗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可以少讲三分之二?袁微子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读代讲。”其实,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可以以读代讲的。

“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熟读成诵的语文。赵志祥、戴建荣研究的吟诵,也是朗读,是古人的朗读。古人教儿童就是吟诵,有腔无调。儿童学语文,哼出腔调容易记忆,默读记不住,朗读才能记得住。朗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和学习语文的方法。

《小学教学》副主编杨清莲先生的女儿,小学、初中英文都不好,到了高中才好了,怎么好的?她的高中英语老师给学生好多英文原著,叫他们读,一本一本地朗读。好多本书朗读下来之后,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英语水平一下子就上去了。

犹太教育很发达,很先进,培养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没有记忆的学习是空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等于狗熊掰棒子。

还有,教儿童学语文要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老师要有责任感,有足够的耐心。我很赞赏李虹霞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我曾写了两篇文章夸她。怎样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你们可以请教李虹霞,她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四、“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

“儿童的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的(包括活动)、生活化的、情趣化的。游戏化、生活化、情趣化,这三者常常是融为一体,不可分的。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这句话是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12岁以前的孩子都是儿童。教学首先是一种生活,老师不要把手背在后面,不要那么严肃和一本正经。

朗读表情要丰富,手脚要并用。对儿童朗读要略带夸张,这一点任何理论书上都没写,是我自己的体会。低年级的课文,短课文我都背下来,如《乌鸦喝水》《杨氏之子》等,再“手脚并用”,带表情地朗读给学生看。

怎么朗读?有情有趣地读。情趣是教学的支柱。所以我说“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朗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反之,课文没有读好,什么都是空的,语言留不下,语感留不下,情感留不下。朗读好了,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识字、写字教学要形象化,要把每一个字的楷体书写琢磨透。房屋的“屋”像宝塔,如果不讲,多数孩子会写得头重脚轻,这样的房子谁敢住?我不敢住。“碧”怎么记?我说“碧”有个名字叫“王白石”。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甜蜜蜜的“甜”,好多小朋友,先写“甘”再写“舌”,我说“舌甘为甜”,小朋友再也不会写错了。这就是形象化教学。

词语教学要情境化。《小稻秧脱险记》有这样一句话: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团团围住”和“气势汹汹”什么意思?我叫六七个小朋友演杂草,我演小稻秧,把这句话的意思表演出来。当这几个学生把我包围住的时候,当他们恶狠狠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的时候,这两个词的意思就不用再解释了。还有一篇二年级的课文,要求小朋友用“安安静静”造句。我对小朋友说:“有一天,唐僧让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在唐僧耳朵旁说了一句话,这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你猜猜猪八戒会说什么?”小朋友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说,猪八戒会对唐僧说:“师父,你让猴哥安安静静地念经那是不可能的。”有的说:“师父,我从没见过猴哥安安静静地念过经。”还有的说:“猴哥要能安安静静地念经,我老猪倒过来走。”……有意思吧?这就叫情境化教学。

习作教学要生活化。翻开我的习作教学的课例,几乎都是生活化的。要么把生活搬进课堂,来个课堂素描;要么把课堂搬到社会,搬到大自然,去观察、感受,然后写下来。其他形式也有,但主要方式就这两种。

任何课堂教学少不了作业。现在咱们小学生的作业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太辛苦了。儿童要做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作业。第一,练字,照着字帖练字。欧阳中石老先生说,字不是练出来的,是照着字帖临出来的。欧阳中石说:“我现在还在临帖。”第二,读书,包括朗读。第三,多背诵经典诗文。第四,适当练习作文。习作要练的,但是要求不能高。

五、“儿童的语文”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要有正确的理念,明白什么是语文,知道教语文的规律。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教语文的规律,也是学语文的规律。

修炼语文基本功。老师要练好字,要会朗读,会把握教材,要具备把教材一眼看穿的能力。要会表达,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

老师要有童心,包容心,提倡微笑教学。微笑应该是老师的名片。

老师要有责任心,要有耐心。该严要严,教不严,师之惰。小孩毕竟是小孩,责任心,就是要实打实地教;耐心,就是要手把手地教。

老师要构建自己的课程。小学生要不要背《弟子规》《三字经》?背,还要践行,明理导行。要背古典诗词,越多越好。孩子记忆力非常强,是学语文的最佳期。我主张,白话文朗读,国学背诵。我们要管的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考试”。走向工作岗位,能有立足之地,能站住脚,才是最重要的,高分不是最好的答卷。

语文老师如果敢说“我就是语文”,那么,你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成功。

猜你喜欢

于永正小朋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背课文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