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西部地区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构建路径探析
——基于蒙古文化为中心的视角

2018-01-2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蒙古族城镇吉林省

李 博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也是未来一个阶段我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进程在稳步推进,总体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吉林省西部地区作为具有蒙古族文化优势的地域,需要扬长避短,发掘利用地区民族文化优势,以构建更具地域特色,且满足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这对于突破本地区城镇化进程出现的瓶颈有一定的实践性,并能够赋予新型城镇化以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协同发展。

一、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吉林省从省委省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协调统一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根据省情、市情相继出台了政策方案和规划意见,切合实际地将这些政策和规划方针落实到位,有力推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提升了城镇化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逐渐完善

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所开展的城镇建设措施,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吉林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529.6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6.5%、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7.0%、8.4%。[1]城镇自来水和天然气供应普及率均达到90%左右,城镇医疗、教育从业人员配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公共基础建设的完善促进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全面提升。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等制度正在进行研究制定配套改革措施,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城镇体系进一步延伸

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内陆省份,以目前29个城市的规模划分来看,城区内达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2个;50万至100万人口区间的较大城市2个;20万至50万人口区间的中型城市8个;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17个;建制镇达到434个。[2]基本形成了长春、吉林两个大城市为核心,东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型县与小乡镇围绕的城镇体系框架。各级城镇建设全面推进,2013年初设立的22个特色示范城镇、2个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3]2014年,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二道白河镇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标志着吉林省城镇化总体规划得到了国家积极肯定。城镇交通网络构建迅速,城镇连通为实现省内优势资源的有效配置、全省城镇立体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困境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吉林省城镇体系正在进一步推进,省内各级行政区都具有较为清晰的功能定位,但因为地域限制、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情况依旧存在。根据近年来吉林省各县市区公开的人口统计数据,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如延边、白山、吉林、长春等市州。尤其是延吉市,2016年其城镇化率达到87.1%。[4]2013年公布的吉林省各县市区城镇化率排行中,前十名县市区均为延边和白山地区。相反,吉林省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则一直相对较低,东中西部城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

吉林省城镇结构配比也存在不平衡问题。省内大城市和较大城市仅有4个,中等城市只有8个;长春和吉林市两个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其承载能力仍然有待科学统筹规划;小城市的各方面配套设施仍在进一步完善中,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要,致使出现“大城市过大、中等城市太少、小城市多却弱”的后果。[5]2013年,全国选取的286个城市样本分析公布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报告》中城镇化质量综合排名中,吉林省仅有松原、长春、吉林3个城市进入百强,且排位较为靠后,其中反映出的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分析。

(二)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问题压力巨大

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大型机械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耕地实现了集约型种植。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进入城镇,致使农村承包制下的集体土地被整合,空缺大量的农业劳力亟需重新就业,基层产业调整需求十分紧迫,新型产业力量亟待建设填补产业空缺。这一问题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基础,产业转型和创新经济的成功设立,将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市民阶层带来就业保障,落实“民生优先”,而社会保障的配套建立更能够使这一新人群切身感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实惠。

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使得城镇需要重新进行资源分配,较为直接的就是就业问题。同时,吉林省农业、石化、医药、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新兴产业实力还尚未形成,地域、城镇间的产业配套协作程度较低,集群发展优势不够明显,产业支撑力仍有待加强。而且,吉林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与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并不协调,特别是第一产业,仍有大量人员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以优化产业结构,在增加总产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推进。目前,产业价值和就业程度处于上升形势的第三产业在吉林省仍处于相对弱势,其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

(三)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文化品牌建设不足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吉林省的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还要保障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城镇化的建设必然会导致农牧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如何打破农牧产量增长、农牧民转型就业、下游产业的培育等瓶颈,是一项艰巨任务。构建机械化、精作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农牧经济,同样迫在眉睫。伴随市场竞争压力,品牌文化的功能性日益凸出,文化是农牧业品牌的核心构成,“著名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名称,更是其所具备的特定文化内涵的标注。发掘吉林省地域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农牧业产品品牌中的文化含金量,实现生产基地到品牌基地的华丽转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吉林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重,城镇化的“绿色核心”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问题是迅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中国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大气污染、雾霾以及季节性沙尘天气等问题,吉林省也面临上述环境恶化的困境。

吉林省是传统工业密集省份,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医疗制药是吉林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较为明显地伴随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后遗症”,这无疑加重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城镇化战略实施后,一些地方出现新建新城配套各类工业园、开发区,出现土地开发无序现象,盲目上马一些“三高”项目,城镇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同时,新增城镇人口加重了城市污染及废物处理压力。各级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中,不能单纯依靠发展经济和吸引外资,不经审核建设损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项目,慎重处理经济建设、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下一步如何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出以大力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八字方针,“低碳绿色”成为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如何践行中央提出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是我们所处生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棘手议题。”

三、以蒙古族文化为中心推动西部地区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一)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经济与文创产业建设,寻求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之路

吉林省近年来旅游业收入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旅行社182家。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8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91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接待入境旅游者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全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旅游收入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旅游外汇收入2.7亿美元。”[6]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勇于创新,让每个人参与到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中来。也要注意民族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不是依靠扎几个蒙古包、造几个敖包来代表蒙古族历史文化,而是要学会“看建筑,讲故事,说历史,传文化”,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通过“耳听、眼观、口尝”,全面地了解地方历史、懂得民族文化,进而热爱上蒙古族文化和吉林这片土地。

吉林省西部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可将民族文化作深入挖掘,将“辽金元清文化、蒙古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探索成为物质载体,融入城镇化开发项目之中,形成个性化、娱乐化和独具文化品位的展馆或遗址景区,并不断发掘区域旅游经济的文化含量。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有度,不可急于求成,避免破坏文物、遗址建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序的民族文化开发建设,推动如辽金春捺钵遗址公园、辽金元古城遗址博物馆、乾安泥林休闲度假区、通榆年画文化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同时,深度完善向海国家级自然湿地公园、查干湖生态旅游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湿地公园等现有景区功能,画点成线。完善地方文化艺术产品构成,配合地方民族旅游经济,科学搭配消费组合,刺激旅游人群独立自主地进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消费,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拓展外延产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发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产品:

第一,积极发展民族旅游产业。依托现有蒙古族历史文化遗迹,围绕较为典型的遗迹和文物,发掘本地“民族故事”,打造蒙古族特色文化风情旅游园区。例如松原妙音寺的蒙地藏传佛教文化;查干湖冬捕祭祀特色旅游开发等。同时,要注意科学的布局和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无限制扩大建设。

第二,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蒙古族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开发蒙古包、马头琴、蒙古族服饰、牛羊奶酒、骨制品、刀具等典型民族风格的文化纪念品。要充分把握和调研消费者心态,注重环保、便携、精致、包装美观性等主旨。

第三,宣传蒙古族风情节庆活动,推广蒙古族民俗文艺展演和博览会。以蒙古族节庆,如那达慕、敖包祭祀等活动,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开展万人马头琴展演、草原演唱会、特色产品展销会等展会经济,一方面起到在国内外的良好宣传,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展会加强省内外企业合作,利于蒙古族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壮大。

第四,扶植蒙古族演艺事业,形成特色民族文艺产业。蒙古族在吉林省内历史遗迹众多,具有丰富的影视和舞台作品素材,目前处于投资的空白期,政府需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向这方面探索发展。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是激发活力、推动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挖掘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谋求产业发展的新领域,以达到振兴地方和民族经济,扩大就业岗位,吸引乡村人口自愿自主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充分释放吉林省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借此打造吉林省多民族特色产业动力,树立团结发展共荣共存的良好形象。

(二)以蒙古族游牧文化精神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城镇

城镇化促使城镇规模进行调整,新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城镇的工业或产业产生变化。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如何处理,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重点问题。工业污染、城市垃圾、水资源匮乏、空气质量下降,与城市周边自然生态等环保矛盾会极为突出。若处理不好,会致使城镇陷入一定困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吸取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经验,建设低污染、环保节约、更为绿色的低碳型城镇显得尤为重要。

蒙古民族是草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使蒙古族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人般的特殊感情。“由人、畜和自然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牧民通过家畜的中介反馈来适应环境,扮演着生态调节者的角色”,[7]从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中可以提取重要且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就是明确和赋予新型城镇化一个“绿色”心脏,这具有充满生命力的积极意义。游牧的蒙古族与农耕文明有所不同,他们更多的是“顺应自然”,以最小程度去干预自然。比如,牧民放牧的草场,要有阶梯式的恢复期和牧期,有利于草场尽快地自然复原,实现循环放牧。保持生态的平衡,是“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现代价值”。[8]

归根结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新旧城镇的内部与周边的生态承载能力,对城镇的生态建设要做到“早规划、早统筹、早准备”。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在统筹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前,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污染处理和生态建设。其次,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设置上,避免出现“贪大求快”,各类经济项目提前进行环保评估和审查,符合环保要求的才可以进入城镇投资建设。第三,重点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发展,如吉林省西部地区的风电装备制造、风能、太阳能发电等。第四,对旅游、文化产业等服务业项目加大投资。最后,城市内部建设和改造升级中,将环保和生态文明放在先行位置,建设一批绿色城镇、生态城镇、低碳城镇。

新型城镇化之路,是为人民群众建设出“看得见山水”的生态家园。而蒙古族精神文化则给新型城镇化注入一颗“绿色之心”,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三)以文化内核树立特色品牌,打造集约型绿色农牧业经济

如何实现并建设好新型城镇化,是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吉林省而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的整合调整,延伸农牧业的产业链条,积极建设下游深加工产业规模,并发掘文化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是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中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商业为主的城镇化社会结构,农牧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将逐步减弱。所以,进行大中小阶梯式城镇建设有利于容纳农村转移的人口。人口转移使大量的耕地和牧区腾出,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机械化的大型农场和牧场,因地制宜,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种植结构的科学配置,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建成集约型、大产量的农牧业。同时,要注意树立“绿色”农牧业的生态品牌。关注国内外、省内外居民优化膳食结构、提升健康价值等方面的市场需求。时刻以“三鹿”等劣质产品事件警示自己,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二“量”就是自身品牌价值的保量,推动“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资源,例如皓月集团等,继续打造和发展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链条。促进农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手发展,加强品牌文化的包装和绿色生态概念的产品内涵。在抓紧农牧上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抓紧相关下游企业的配套建设,尤其是品牌包装、品牌文化的注入。

同时,为配合城镇建设、新进人口的就业问题,加快城镇内部及周边的农牧业深加工企业。既可以解决城市基本生活需要,扩充就业岗位,还可以促进区域农牧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小型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对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和城镇的工业化进程十分有利。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功能和文化需求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也成为农牧业产业化在新常态下一种必备的核心动力。要转变吉林省是缺少历史文化的文化匮乏省的认识,加大对吉林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将历史时期的农牧业特色和少数民族农牧业特色进行搭配糅合,探索历史和民族故事,注入文化概念,打造吉林省农牧业的特色品牌。

(四)重点建设西部节点城镇,实现国际互联互通

吉林省面临东西部城镇化率不平衡问题,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而言,城镇化率较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为松原、白城,这一区域从古至今一直是蒙古族生活较为密集的区域。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且,要凝聚地区民族创造力,以蒙古族文化特色构筑新的城镇,在内蒙古和吉林省内陆,树立几个良好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节点城镇,给予其优先配套发展,促进其基础建设的迅速铺就,使之成为吉林省通过内蒙古,对接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走廊城市,打通贸易物流通道,实现“吉林—内蒙—蒙古国—俄罗斯”的一条东北内陆“新丝绸之路”,即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考虑在白城地区靠近内蒙古;松原地区靠近长春、四平等地,设置节点城镇,使之能够成为两点可以串联相通。既可以疏散长春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也可以促进白城、松原与长春、四平、辽宁、黑龙江、内蒙的联动发展,配合哈长城市群、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形成哈长沈—吉林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内蒙地区城镇的十字型发展大战略部署态势。解决就业问题,形成新的贸易走廊和通道,物流或物贸城镇,进而发展成特色产业园区,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经济模式。

[1]吉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В/ОL].(2017-03-23)[2017-04-26].httр://jlrbszb.сnjiwаng.соm/рс/рареr/с/201703/23/соntеnt_19224.html.

[2]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吉林日报,2014-08-07.

[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EВ/ОL].(2015-08-19)[2016-10-26].httр://jst.jl.gоv.сn/zfbzс/сszfbz/jlszс/201 1508/t20150819_2061989.html.

[4]延吉市政府工作报告(2016)[EВ/ОL].(2016-11-29)[2017-04-26].httр://www.уаnji.gоv.сn/usеr/indех.хhtml?mеnu_id=207&mоdе=viеw_соntеnt&nеws_соn -tеnt_id=6327&раgе=1&is_tор=0.

[5]任春杨.当前吉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6]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EВ/ОL].(2017-03-21)[2017-05-16].httр://mw.jl.gоv.сn/jlmz/mzjj/jj/201703/t20170321_2589721.html.

[7]鲍晓艳,盖志毅.关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8]石双柱.城镇化进程: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J].中国名城,2015(1).

猜你喜欢

蒙古族城镇吉林省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文化边城镇远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人口与就业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