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

2018-01-28孟晓东

江苏教育 2018年81期
关键词:建构师生学科

/孟晓东

“课程知识”是相对于“客观知识”而提出的,强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客观知识是自在化的、相对静止的、冷冰冰的“知识块”,是“死”的“知识筐”;课程知识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它是由人建构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

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人与知识“相遇”并非二者面对面,而是两者精神的对话。好的课程给人的理解创造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总能吸引人,并在人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期遇”。如果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即知识与人“相遇”,并最终实现知识与个体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那么,课程就是人们事先设计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环境”,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参与人的精神生活,与人建立起意义关系,使知识增值,让课堂生长。

让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就应该深情观照课程教学中师生的存在状态,尊重师生的课程主体地位,让师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生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节奏,其“内部自然”恰似一颗内蕴智慧、情感等自然天赋的、具有无穷生长潜能的种子,有其内在独特的“生长性时间”。教师要做的就是遵循学生学习的实践逻辑,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奏,顺其天性而育之。

让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就要以学科本质的力量引发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个性能力的发展、生命潜质的积极变化,使他们获得带得走的生长印记。教材提供了师生课堂生活的“案例”,提供了师生相互理解的“载体”。进入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带着自己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学生也应带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课堂应充满生命的气息,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的方式出现)仿佛亲密的伙伴,围绕主题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彼此敞开,相互接纳。如此,便能让学生在建构学科意义的同时,既丰富学科素养,又得到精神的滋养与成长。

让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建筑在对学生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教师应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充分理解学习心理和学科逻辑序列,科学把握学生学科经验和学科能力的生长原点。要关注学生当下的课堂生活,设计、组织生动的、多样化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课堂精神生活,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朝向高阶素养发展,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建构师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麻辣师生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