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01-28刘莉娜

治淮 2018年10期
关键词:编研馆藏工作

刘莉娜

档案编研工作就是在馆藏的基础上,通过对馆藏档案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专门性工作。档案编研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参考和查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好服务功能和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治淮档案编研的重要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的事项等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治淮档案是反映治淮事业发展的真实记录,开展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是治淮档案的整理和利用工作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开放治淮档案的一项重要措施,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对整个治淮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

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是保护开发治淮档案史料的有效措施,也是治淮档案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其突出特点表现在治淮工作成果的研究性,提供方式的主动性,材料的系统性,以及作用的广泛性。开展治淮档案编研工作,通过主动提供治淮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治淮发展的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治淮工作的研究。

2.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开展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是提高治淮档案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切实搞好治淮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是开展治淮档案编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既对治淮档案基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又能检验和推动各项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治淮档案内容、汇编治淮档案史料、参加治淮编修史志等研究和服务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治淮档案工作的科学水平,扩大治淮档案工作的影响,赢得社会各界对治淮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3.有利于档案原件的保管和流转

由于治淮档案存储的局限性,在长期的保管和流转过程中,难免出现损坏和流失的现象。而开展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是以编写档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这种以编印治淮档案汇集和以治淮档案为基础的资料,发行量大,存放点多,可以避免治淮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磨损,从而延长治淮档案的寿命,更能使这些治淮资料长久保存,便于后人利用。

二、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工作现状

近年来,治淮档案馆围绕淮委和治淮中心工作,依托馆藏档案资源开展了大量的编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编研成果,在记述淮河历史、探索治淮规律、展示治淮成就、彰显流域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的主要编研成果有四类:

一是志书史典。2010年组织完成了《中国河湖大典·淮河卷》编纂出版;2014年组织完成了《中国河湖大典·综合卷》中有关淮河部分的编纂工作,并已公开出版发行;2015年,组织编纂的《淮河志(1991-2010年)》正式出版,真实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治淮历程;《中国水利史典·淮河卷》(一期)已出版发行,二期编纂工作正在进行。

二是专题编研。完成了《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纪念曾山治淮文集》《曾山治淮大事记》等出版物编纂;修订完成了《淮河流域图》编制印刷工作;开展并完成了《筑梦淮河》治淮60周年纪念大型画册的编辑出版;2014~2016年,依托大量档案史料,先后组织编印了《档案法规制度汇编》《淮河水利教育读本》等近40万字的档案编研成果。

三是声像编研。2014年编辑完成了《跨越800里的握手——2014年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纪实》专题片;2017年编辑完成了《千里淮河处处春——2016年淮委工作回顾》和《千里水脉启陶岔——南水北调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纪实》专等题片。

四是年度编研。将每年的重要治淮文献、图片等进行筛选汇编,每年编纂出版一部80多万字的《治淮汇刊(年鉴)》,进一步提升了档案利用层次。

2.存在问题

(1)编研资料不足

治淮档案编研是以治淮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文章。也就是说治淮档案编研的原材料主要是治淮档案馆馆藏档案。然而,由于新中国治淮机构经历了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1950年成立的治淮委员会,治淮委员会撤消后的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到1977年恢复成立治淮委员会,再到1990年更名为淮河水利委员会五个时期。这期间,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档案资料已经移交到安徽省档案局,70年代到90年代的重大活动、工程建设等档案资料由于受条件限制,档案资料归档不全,缺少照片、影像、实物等资料。真正分类科学、组卷合理、手续完备、资料齐全的档案资料是在2000年以后。一项治淮档案编研成品的内容是否充实、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选材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为馆藏的限制给材料收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治淮档案资料编研搜集工作应做到宁多勿漏、取精去粗,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初期的资料搜集不全,将会直接导致很多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无从查考。

(2)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淮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经费少,信息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B/S架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只能进行少数格式文本的全文识别,档案全文检索功能不够完善,软件的统计功能还未能实现个性化定制需求,其安全功能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治淮档案编研工作中,由于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大部分治淮档案内容只能采用手工检索方式,并以纸笔抄写整理,不能快捷地获取系统的资料,这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利用及编研极不相称,影响了治淮档案服务的效率以及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

(3)经费缺乏,编研力量单薄

治淮档案编研材料的质量与数量是直接体现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水平的硬指标,它不但关系到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而且对治淮档案管理工作的全局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没有固定的经费保障,很多治淮档案编研项目作为一项额外的工作,存在选题相对比较固定、择材面窄等问题。而很多治淮档案编研项目组人员系临时组合,由于日常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使得临时抽调的兼职编研人员难以集中精力,缺乏编研工作的连续性。

三、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

治淮档案编研是治淮档案馆基础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治淮档案工作主动服务治淮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治淮档案编研只有转换研究的思路,才能走入更广阔的研究天地。

1.不断丰富馆藏

治淮档案工作的本质就是管好治淮档案以便提供利用,治淮档案编研工作是较高层次的和具有较高功能的档案信息利用方式。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以治淮档案馆馆藏为基础,把管理治淮档案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在治淮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治淮档案特点的历史研究和文献编著。一方面,侧重于治淮档案研究分析、治淮资料汇编整理和治淮档案史料公布,配合治淮编史修志等研究活动,积极协助查阅治淮档案资料,使之成为长远的取材之地;另一方面,以治淮档案馆收藏的档案史料为基础,进行相应范围的某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对出版的历史著作进行史实的印证工作,撰写一定的历史专著或专门文章。

2.拓宽思路

搞好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向导,指导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为现实工作做好服务。在治淮档案编研的具体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手段,既发挥自身优势又合理借助外力,把治淮档案馆的资源优势、治淮档案工作的专业优势和治淮宣传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治淮档案的价值,及时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治淮档案支持服务,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治淮档案编研开发成果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治淮档案工作围绕治淮事业、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走出一条治淮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锐意开拓、合作进取的新路子。

3.培养锻炼治淮档案编研队伍

在治淮档案编研的过程中,要注意整合人才资源,把治淮档案工作和治淮档案编研工作融合到一起,让治淮档案工作人员挑重担、担重任,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治淮档案工作中保管的历史资料和年度资料,在修志编鉴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要积极支持档案工作人员开阔视野,参与各种业务培训,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业务水平。在治淮档案编研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每个参与人员的特长,扎实做好治淮档案编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多出好品、多出精品。

4.确保治淮档案编研工作安全保密

治淮档案安全是治淮档案工作的底线,也是治淮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治淮档案编研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一些涉密档案,这就要求编研工作人员要绷紧保密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疏忽和放松,深刻认识治淮档案安全对于治淮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安全措施上到位,坚决避免各类安全保密事故的发生,确保治淮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编研馆藏工作
档案资源编研开发的途径探究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不工作,爽飞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