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路径

2018-01-28李辉容

图书馆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王 喆 李辉容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学科馆员是指具备某一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熟悉图书馆各类资源信息、能够向教学科研机构提供深层次服务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1998年进入我国图书馆管理视野。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关注用户需求,是图书馆适应新时代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也是应对当今信息环境挑战的创新措施。

1 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高校科研工作也面临着新要求、新机遇。新时代意味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以及新的要求不断提出,对于学科馆员来说,也是如此。高校科研团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融入到科研团队这个体系中,必然表现出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唯有如此,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才能在新时代大有作为,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

1.1 是新时代图书馆深化服务模式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图书馆服务、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体现了图书馆界的一种新型办馆理念。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学科为对象,建立对口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参考咨询不分学科和方向提供信息服务的模式,[1]学科馆员制度伴随着用户需求变化和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2006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口号,要求学科馆员走出图书馆,融入一线用户服务之中,嵌入用户的科研过程之中,向院系或科研团队提供学科服务工作。一流的学科馆员,需要具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跨学科背景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工具运用能力。科研用户的科研过程中迫切需要及时的获取信息与知识,随着学科服务的深入,图书馆与科研团队的嵌入和合作服务日益增多,学科馆员充当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中介的重要角色,能够协助三者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时发挥学科馆员的联动作用。

1.2 是新时代推动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把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封闭的、单项的、被动地提供日常服务已不能满足高校用户专业化和高效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正在推动全方位的变革。学科馆员服务产生于学科建设的需求,并且其身份的专业性特点成为推动高校图书馆转型的核心力量。因此为适应新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急需培养一批与一流学科目标相匹配的高水平学科馆员,提供开放的、互动的、主动的高层次信息服务,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1.3 是新时代促进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需要

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为完成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任务,由高校老师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现有高校科研团队多是以部门或学科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它要求其成员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每一位成员都以团队为中心,在科研活动中为不断实现团队的目标而相互支持、紧密协作,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开展。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科研团队可获取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海量信息的收集与提炼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科馆员通过利用专业学科导航,提供针对性的信息资源服务,则可弥补科研团队这一“短板”,大大提高了科学研究效率。新型的学科服务为科研提供了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服务,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欢迎与认同,学科馆员的身影也逐渐在科研团队中出现。这也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主动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任务要求与能力要求

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和较大的科研压力为学科馆员将学科服务嵌入科研团队提供了宽广的服务平台,原先由科研人员完成的科研数据管理等工作则转向由学科馆员承担,学科馆员也一步一步地融入科研、融入知识创造的科研团队之中。

2.1 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任务要求

科研过程(以社科类项目为例)一般分为3个阶段[2],这3个阶段并不存在绝对的相互独立性,而是每个阶段都要以检索档案文献为前提,并且要求档案文献全面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科馆员根据科研团队的实际需求,将全方位的、主动性的服务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项目立项阶段。科研人员需要了解学科方向的发展趋势、最新进展,以便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选题,需要学科馆员全面地搜集专业方向的信息资源,对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政策与战略,把握研究前沿动态,获取项目资助和申请信息,提供科研立项查新服务。

项目研究阶段。科研人员需要获取研究方向的文献支撑,产生大量的研究数据需要有效分析利用,需要学科馆员及时搜集并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提供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等,提供全程式跟踪定题检索服务。

验收结项阶段。科研人员需要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同时撰写论文,在成果发表后,还需要跟踪成果是否被采纳或应用,以便为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后续项目的申报做好充分准备。除此之外,学科馆员需要在论文撰写与投稿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方向性的指南;在论文被收入、引用以及影响力分析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录引用等检索报告。

除此之外,学科馆员还需要根据科研团队的研究需要制定、购买研究方向相关的纸质文献,还可以根据科研课题需要,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引进或合作共建专题数据库,定期向团队成员发布学科资源建设情况,为他们有效地利用学科资源提供帮助,建立科研成果专栏,宣传、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2 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能力要求

为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对工作的热情,而且需要提供与科研团队的日常工作相匹配的服务。学科馆员自身能力的高低,对学科服务的影响力、认可度、服务效果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科研辅助能力是促进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重要前提。科研辅助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服务能力、职业发展能力。[3]

结合科研团队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学科馆员除了要具有图书情报、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资源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也是影响学科馆员的团队融入的关键因素。

2.2.1 信息资源检索能力

信息资源检索是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才能完善研究方案,避免走弯路。因此,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资源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对科研团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科馆员熟悉相关学科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和渠道,掌握信息资源的变化规律,能够将专业的信息资源与科研团队需求进行关联,用相关信息与知识解决科研团队的信息问题。

2.2.2 信息分析研究能力

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学科馆员利用各类信息分析工具,对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前景,进行搜集、提炼、分析研究,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论述。这就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专业的情报分析能力、知识抽取与研究能力、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情报分析与研究能力,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产品能直接为用户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2.3 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馆员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融入科研团队的必要性,以及需要具备能够提供优质学科服务的能力。因此,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培育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懂得一定的科研方法成为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必备素质。学科馆员的科研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参与到用户科研工作中;二是不断丰富图书馆学的理论知识,开展面向新型信息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知识服务是学科馆员为科研团队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因此要求学科馆员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技能,熟悉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根据科研团队需要融入其中,形成对科研团队学术研究直接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学科馆员具备快速学习、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总结梳理学科服务的经验,开展学科服务理论问题研究。

3 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的路径

新时代对学科馆员服务科研团队提出了新要求,但在科研服务的实践中,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科馆员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未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学科馆员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科研团队对学科馆员工作的不了解,无法很好地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使学科馆员服务停留表面,无法深入;第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科馆员队伍中同时满足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和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馆员知识结构与用户科研需求的差距,导致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用户期望符合程度较低;第三,由于长期片面强调服务,忽视自身科研能力的锻炼,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际经验,学科馆员在参与科学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对信息高、新、准的需求,科研工作支撑作用逐渐被弱化。

总体上看,学科馆员为科研团队提供学科服务还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完善。为了更好地为科研团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效的服务,笔者建议应从下面几方面加以融入和改进。

3.1 以制度建设为基石,营造有利于学科馆员融入的团队氛围

制度建设是确保学科馆员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制度建设是规范和引导学科馆员完成科研团队学科服务的重要保证。首先,学校必须重视学科馆员的科研团队融入,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并且将这一制度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赋予学科馆员参与科研工作的权限,拓宽渠道宣传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一种科研团队主动将学科馆员纳入其中并且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一份子的意识和氛围;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管理体制,使学科馆员能自觉主动地嵌入科研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良好效果;最后,明确学科馆员职称定位,强化身份认同。当前,学科馆员最大限制在于职称系列的不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既不属公务员系列,也不属教师系列,而是属于教辅人员编制,身份的模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激励作用。[4]因此,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学科馆员职称系列,并且确定下来的职称系列能够与科研工作形成紧密的对接。

3.2 增强主体科研能力,提升科研团队对学科服务的认可度

确保学科服务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学科馆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应当多措并举,推进学科馆员能力的提升。从学校和图书馆层面来看,要积极组织和安排对学科馆员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训,如信息挖掘、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信息工作、科技政策等相关技能培训;定期与科研部门、相关高校图书馆组织专题讨论等学术交流会,鼓励学术研究与探讨,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定期对学科馆员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从学科馆员个人层面上看,学科馆员具备的优势和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在充分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这与教育部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学科馆员的政策存在着相通和契合之处。因此,学科馆员要坚持主动学习,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主动地融入科学研究过程,推动学科馆员科研素质的持续提升。

3.3 强化激励作用,建立对学科服务工作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科馆员是一种激励。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科馆员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工作业务的肯定,能够增强学科馆员的归属感。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效果,能够让学科馆员在参与科研工作中提升工作积极性和能力。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评价机制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并且采取科研团队核心成员为主、学科馆员为辅的评价方式,充分考虑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注意的是,评价机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科馆员评价环节,而是要对学科馆员进行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注重学科馆员工作态度、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等各项指标的考核。让学科馆员在评价中寻找差距,让科研团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人才。另外,还可通过物质激励、职称评定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科馆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