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影视中的侠客形象比较研究
——以《叶问》和《功夫之王》为例

2018-01-28苗晓霞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叶问杰森侠客

苗晓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侠客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广泛性和丰富性在普通中国人心中占有重要一席。基于科技的发展,侠客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得以呈现。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武侠电影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西方影视创作产生影响,但经过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过滤,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侠客形象与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侠客形象有所偏差,这背后包含着中西方文化传统、现实语境、价值标准、审美习惯等差异的影响。中国侠客形象的不同呈现对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和“他塑”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纵观中国影视发展史,历代电影人已经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尽管中国的武侠电影对西方的影视创作有所影响,但目前来看,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侠客形象仍屈指可数,中国侠客形象在“他塑”过程中仍存在被误读的情况。鉴于此,中国影视创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吸取西方影视作品中的有益元素,结合影视虚拟技术,打造更加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且时代特色鲜明的作品,塑造更多特色鲜明的中国侠客形象,进一步开拓中国影视作品的传播空间,提升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使之成为以“自塑”影响“他塑”的有效途径。

一、“武德”与英雄情结

所谓“武德”,顾名思义,乃是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服人”,可见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德”的地位是要高于“武”的。武德,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言行中。中国的武术道德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其思想内涵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学。

在电影《叶问》中,一代宗师叶问,不仅向观众展示了高超的武艺,更彰显了崇高的“武德”。叶问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侠客,在现实的环境中,武馆林立,各家武馆之间经常切磋比武,俗称“踢馆”,“踢馆”的后果很严重,如果武馆之主败了,武馆就会面临解散的风险,被取而代之,“物竞天择”的生态环境使得大多数习武之人都将比武视为关乎生死的存亡之战。而叶问却是一个例外。在他的观念中,结果的输赢没有必要决定人的生死,比武应当是一种技艺的切磋,使双方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升,仅此而已。所以,面对各方武者的挑战,叶问总是给对方留足了“面子”,点到即止,影片前半段,当那位北方大汉输掉比武大呼“北方拳居然输给了南方拳”,欲挥刀自尽之时,叶问赶忙阻止,好生劝解,这只是一场个人较量,不必牵扯到南北拳之争,回去再好好练习就是。一句话保全了北方大汉作为一名武者的尊严,映射出叶问高尚的武德。

在电影《功夫之王》中,主人公杰森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包裹着中国传统元素外衣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杰森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青年,机缘巧合之下穿梭时空来到孙悟空的时代,联合默僧、鲁彦和金燕子踏上了拯救孙悟空反抗玉疆战神的道路,最后随行之人陆续牺牲,杰森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完成了使命,他自己也成为了一直向往的武林高手。剧中很明显可以看到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息,虽然从中可以看到《西游记》的影子,而《西游记》更多地是一部奇幻的神魔历险记,而不是宗教作品,它的主角是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有人认为小说“包含着深刻的内容”,“是一部讽喻史诗”。但是随行的三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作为杰森的陪衬,为杰森的成功做铺垫或者牺牲品。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也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价值观风格,其独特之处在于外面包裹了一层中国元素外衣,剧中也不乏提到中国武术的修习之术,“画家有他的功夫,可以用指尖作画,屠夫也有他的功夫,切肉可以小沾到骨头!从有形,进而为无形,从无形中悟出真啼,你就小再受招式的困扰,武功也才能变得出神入化!”这一段话很好的阐释了中华武术重悟随性的禅道精神。

“武德”,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功夫在发展,武德也一直在发展,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侠士。习武者练武,并小是为了泄私愤,报私仇,而是为了匡扶正义,救济百姓。路见小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悬壶济世,兼济天下,是中国武术道德的最高表现。因此,今天的我们在传统中华武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武德的传承。

二、出世与入世

在中国武侠世界里,侠客心中最理想的归处往往都是山林,这也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隐”的思想在中国侠客的意识形态里根深蒂固,隐居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性的,一种是宗教性的。“儒家认为隐居是在无道时代保持道德操守的基本手段,所以儒家的隐士大都是政治性的,但这种隐居是有限度的,只回避无道的政治,不回避人类社会;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远离社会的隐居理念远远强于儒家思想,他们给予隐居的文化地位也远远高于儒家,道家认为隐居才能保护人类的自然天性,他们不仅否定政治,甚至否定一切价值观,因此,道家思想是最能体现隐士精神、最能揭示隐居文化意义的理论。”由此可见,道、儒两家思想对侠客隐居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影《叶问》中,叶问就具有根深蒂固的隐居思想,这是一种出世的思想。在这种观念的烛照下,叶问即使暂时出世去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心、更踏实地出世。在《叶问》,主人公的灵魂栖息地不再是充满杀气的武馆、马革裹尸的战场,而是和谐温馨的家庭。出身名门的叶问打破了以往武侠电影中主人公一出生就肩负家仇与国恨,一生为国尽忠,勤学武艺,报仇雪恨的套路。他习武练拳的目的只是为了强健体魄和个人爱好。即使叶问身上有一种武学宗师的正义感,但他凡是遵循的仍旧是韬光养晦,低调理性的处世哲学。他喜欢享受自在的生活,他的身上似乎已经全然不见以往侠客形象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与此相反,观众在叶问身上看到的是平常人家里一位丈夫的日常,关爱家人,展现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对于“家”的珍惜与保护,以及中国人的“以和为贵”的做人哲学。在外面,叶问是受人尊敬的武学宗师,在家中,叶问是百般疼爱家人甚至对妻子百依百顺的“好男人”形象。面对远道而来切磋武艺的人,虽然有一些技痒,但是叶问的第一的动作是去询问妻子是否同意。当发现妻子由于家具损坏而产生负面情绪之时,叶问平静地接受妻子的训斥,并且向切磋之人示意保护家具,竭力顺从妻子的号令并且维护妻子的尊严和地位。叶问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不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化色彩的武学宗师,叶问也因此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同。

而在《功夫之王》的主人公杰森身上,我们却看不到这种出世的思想,反而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杰森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济世悬壶的英雄主义情结,这也是欧美电影主人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使穿越时空,这种情怀也不曾改变,他和同伴一起解救孙悟空,反抗玉疆战神,都是这种原初的精神提供的动力。杰森也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少年,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他在乎输赢,计较荣辱。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与叶问截然相反的地方。夹在默僧和鲁彦两位师父中间,他会反抗,会闹情绪,虽然是螳臂当车,但是他需要靠发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玉疆战神缠斗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他也会产生负面情绪,惧怕失败,同伴的牺牲给与了他英勇无畏的动力。这些细节之处都饱涵着出世的情怀。

有学者认为隐居的两大原因之一是“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其实就中国的侠客而言,隐居的原因在于对山林的情怀,这是一种“退”的哲学,抛开了世俗权势的羁绊,追求心灵的内在自由。

三、中式肃穆与西式幽默

在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西方人诙谐搞怪的风格,武侠电影中也不例外。中国的侠客精神从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来,传统的中国侠客大多是胸腔中燃烧着报国之志,脑海里印刻的兼济天下的翩翩君子。当侠客形象进入西方视野,幽默风趣的西方人自然要重新诠释这种中式的庄严肃穆。

电影《叶问》的主人公具有隐忍怀柔的传统侠客性格。叶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自幼开始学习咏春,天赋很高并且十分勤奋,几年下来,拳术造诣已经十分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他为人谦和低调。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中国,占下广州之时,叶问由于拒绝为日本人卖命,日本人开出了极为严苛的条件,最终叶问在比武中战胜日本武士,辗转到了香港,安定以后叶问开设武馆教授咏春拳法,使咏春拳走出香港,走向世界。叶问最得意的弟子就李小龙,李小龙将中国功夫带到了好莱坞,推动了中国功夫的国际化。《叶问》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于主人公的性格,电影有意回避了以往功夫武侠电影中主人公的炙热情怀,取而代之的是放大了叶问在高超武艺之下所坚守的低调和理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叶问也在侵略者横行的乱世面前经历了从卑微仿徨到果敢决绝心理历程,最终成就了自身从习武之人到“一代宗师”的转变。

《功夫之王》里则增加了些许幽默元素,更为重要的是在幽默诙谐的背后,隐含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阐释。鲁彦与默僧都是东方的武林大侠,两个人性格迥异。鲁彦个性豪放不羁,不时还会透露自己世俗的一面。默僧泽内心平静如水,他追求云淡风轻的人生品格,没有鲁彦身上的世俗情怀,他凡事心存仁爱,以慈悲为怀,但他也有诙谐打趣的一面。片中他们俩算是十足的欢喜对头。在传授杰森武艺的时候,二人教授两种截然不同的武打风格,这让杰森感到十分苦恼,他夹在两位相互较量的师父之间,成为了典型的受气包。但他们同时强调中国的传统礼法,当杰森大叫“不干了”之时,两位师傅同时干脆地将杰森踢翻在地:“首先,要学会尊重你的师父们”。这一段极具中国传统伦理特色,使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此外,电影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场景,最能西方影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在杰森一行去往五指山的路上,途经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携带的水很快消耗殆尽,金燕子突然提出让鲁彦施法求雨,因为他是道教仙人。默僧讽刺道,“如果真的是仙人就好了。”鲁彦听了不觉得恼羞成怒,开始施展开来。他从胸前取出一段竹筒,一个小纸条和一支发干的毛笔,席地而坐,开始施法。他先将纸条用小石块压平,用毛笔从发干的口中蘸点口水,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开始在纸条上比划起来。果然空中落下零星水滴,他正兴奋之时,抬头一看,发现原来是默僧为讽刺他的回天法术,在他头顶上小便。他们两位的较量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笑料,而且还对古代中国的封建迷信进行了“愉快的”嘲讽,是在西方思想观念下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改造。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涌向世界。比较研究中西方影视中的中国侠客形象,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塑”与“他塑”的差异。中国的侠客重视武德,是出世的、正气凛然的,而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侠客则是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入世的、幽默诙谐的。很显然,这种差别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

猜你喜欢

叶问杰森侠客
龙卷风来了
挂羊头卖狗肉
老祖宗的拷问
我心中的叶问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侠客
侠客
我的“奇葩”朋友
这才是正宗的叶问范?
20年的侠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