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伙伴关系的第三类女性
——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另外一种阐释视角

2018-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7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拉姆齐两性伍尔夫

赵 娜 (西安外国语大学 710000)

在现实社会,身强力壮的、感觉迟钝的、粗野的男人占据着社会等级结构的各个统治者位置,他们把游牧民族军队中统治关系等级结构放大成了具有固定等级结构的统治关系社会模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男性统治都享有特权——统治、压迫、争斗、掠夺、破坏和享受。1数千年来的妇女地位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为改观,妇女过去的封闭世界已由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世界所取代。但是,即使后现代社会在消除两性差别、两性之间的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消失。男人仍将担负公共角色,女人依旧是私人的、美学的以及情感的角色。作者将这两种与历史既有决裂又有联系,合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女人称为“第三类女性”。2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内部,两性地位差异进行了重组,随着男女关系向着更平等和更平衡的方向变化,走向伙伴关系才是未来。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正如她本人在日记中所说:“我以前的创作从不会像《到灯塔去》那样,走入我的内心深处,再现我过去的模糊记忆。”3伍尔夫的母亲在她十三岁时去世,她的母亲形象的描述一直停留在她脑海里,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的爱好习惯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伍尔夫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父亲的形象也停留在她的脑海里。正是这种深刻的形象令她十分纠结,并一直困扰着她,于是,为了能够将父母亲的形象以及与她的情感真正的梳理清楚,她决定写一部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正是以伍尔夫父母为原型塑造的。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位客人在一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夫妇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来战争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劫难。战后,拉姆齐先生带着幸存的家人乘船出海,并最终登上了灯塔。而莉丽.布里斯库也最终完成了“心头萦回多年的幻景。”4小说中拉姆齐先生是男权家长的典型代表,拉姆齐夫人则是典型家庭女性的代表,莉丽则是“第三类女性”的新女性代表。《到灯塔去》的结尾预示着两性的对立不是永恒的,走向未来的是伙伴关系。

一、女性地位的不变性

几个世纪以来,女人的角色,就是一面可以让人心满意足的魔镜,男人照上一照,就可以看到两倍于自己的伟岸身材。5小说中的拉姆齐先生是家中的权威,他象征着理性、无趣、精确、讲求逻辑的男性特征,对待一切事物简单、严苛,以至于过度理性到粗暴的程度。“他说的是事实,永远是事实。他不会弄虚作假;他从不歪曲事实;他也从来不会把一句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一点,去敷衍讨好任何人,更不用说他的孩子们......”6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他认为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毅力。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拉姆齐先生毫不留情地打碎了詹姆斯想要去灯塔的愿望,在小儿子心中激起的是极端仇恨的情绪,妻子也因此烦恼不已。如果说男人的新形象是自由、冷漠的个人以及自我的主人,女人则依旧被看作是男人附属,被局限在家庭这个小框框内为他人而存在。7拉姆齐夫人是作为拉姆齐先生的对立面存在于小说中的,她代表着光辉的母性形象。她美丽贤惠,善于持家,喜欢幻想,注重感性,她竭力保护孩子不受到冷酷现实的伤害,努力协调家庭以及客人关系的和谐稳定。她用她的博爱、感性和关爱使周围人都感到快乐满足。拉姆齐夫人就是神圣的家庭妇女的典型,男权价值下的女性角色。对拉姆齐夫人而言,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庭生活的有序合理,她关心家人的健康和心情,总是把家人和他们的将来放在最重要的拉置。家庭妇女矛盾的历史形象就这样产生了:一方面这一形象构成了男女地位的极大差异,违背了两性平等的理想;另一方面,这一形象又伴随着对女性工作的感激和赞美,是社会平等不可侵害的一部分。妻子、母亲、教育家、家庭妇女,这就是反复考虑之后女性们同男性具有平等价值的真正工作。8

二、女性地位的可变性

镜中的幻象如此重要,因为它激发了生命力,刺激着神经系统。倘若移开,男人只怕活不下去,就像瘾君子一旦被夺去了可卡因。8然而,看似理性象征的拉姆齐先生却也需要从家庭中汲取同情和鼓励来保证他处于权威地位。小说的第二部分,以片断镜头展示了拉姆齐家长达十多年的变故。拉姆齐夫人悄然离世,普鲁死于难产,战争夺去了安德鲁的生命。拉姆齐先生就此陷入了无法恢复的悲伤之中,并最终带领着孩子们来到了灯塔,以完成拉姆齐夫人生前的愿望。任何一种文化都赋予母亲一种根本性的职责,都把生育孩子作为女性的一种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在此,拉姆齐夫人为家庭的付出,得到了珍惜和肯定的回报。母亲的职责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我的充实;它不再是“奴隶”般的劳累,而是情感的源泉;对女性而言,它不再是不公平的象征,而是她们独立身份的见证。9传统家庭中处于被压迫的女性地位,得到了逆转和升华。

三、走向第三类女性

女性将以这样一种方式重塑:掌握个人命运但在感情生活上还是需要放弃自我,惟有这两种方式结合,才能使女性拥有丰富及全面的生活方式。10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见解中,莉丽是她自己的代言人。正如她自己在日记中所说:“重要的是要释放自我:让它不受制约地找到自己的空间。”11莉丽热爱艺术,能够为艺术倾注所有的心血,她勇于拒绝婚姻,她依靠画画来展现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举动都证明了女性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她希望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她对婚姻拒绝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投入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要求自己作为主体的能力得到认同的验证。拉姆齐夫人去世后,脱离了夫人的庇护,她才有机会和身边的男性正面交往,从而体会到男性所代表的理性力量,正视自己作为女性的体验和情感,同时也了解了发生了转变的拉姆齐先生的伟大之处:勇敢、自信、实际。这时的莉丽与男性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融合了理性与感性,并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画作。女性最终摆脱家庭妇女的束缚,意味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形成:她们的职业得到了社会认同。法国学者吉尔.里波韦兹基将这种与历史既有决裂又有联系,合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女人称为“第三类女性”。莉丽即是这种以自我意识重塑的新女性。

强调两性的差异并不是伍尔夫的目的,她用灯塔这个意象象征着自己对一种理想男女合作或伙伴关系的向往。拉姆齐夫人展现的是家庭圣母的内心与世界,她的离世让曾经的温情永久封存于家人的心中。拉姆齐先生虽然是绝对理性的代表,但他表现的软弱并在妻子离世十多年后重回故里,带着孩子们完成亡妻的愿望,证明他吸纳了妻子的些许“女性气质”。拉姆齐先生的改变最终获得了詹姆斯的谅解,也是一种伙伴关系的胜利。小说第三部分以所有冲突的化解为结束,也象征着男女两性对立的终结。伍尔夫追求的是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抛开狭隘的性别主义,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基础上,把两性差异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实现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

[1]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页.

[2][7][8][10]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田常晖,张峰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第193页,第17页.

[3][11]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日记选》,戴红珍,宋炳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第170页.

[4][6]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第2页.

[5][8]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吴晓雷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第52页.

猜你喜欢

拉姆齐两性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侵略”照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与伍尔夫相遇
铝的“两性”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真两性畸形性腺恶变—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