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视角,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

2018-01-27杨莉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

杨莉莉

[摘 要]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对课文的关注,除了需要感性的认知体验之外,更需要一种趋于理性的思维解构文本、洞察文本,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以《理想的风筝》一文教学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体感知;内容审视;结合板块;紧扣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85-01

新课标指出:进入高年级,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关注就开始从字词、语句逐步向篇章过渡。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整体性视角把握文本,感知文本在内容选择和结构设置上的独运匠心。《理想的风筝》一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不能从整体性视角引领学生解构文本,势必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笔者即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整体感知,提炼故事

从生命个体接受全新事物的规律来看,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才能为言語形式和写作策略的感知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引领学生从整体视角上考量:课文是一件写人的文章,但写人离不开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着刘老师描写了哪些事情?学生在深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出“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件核心事件。而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词语进行板书时,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在这三件事情的标题中强调“笑、旋转、飞”等字样,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刘老师笑对人生的乐观和坚强。对文本事件的感知,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阅读感知、概括提炼的契机,交还给学生自己,并在板书时引领学生感受核心词语的表达作用,历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内容审视,素材选择

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教学的内容,即“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意图,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三个故事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将“笑谈腿疾”和“旋转板书”两个故事归纳为“课内”层面,而后面的“放飞风筝”归纳为“课外”层面,并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事情,分别要从课堂内外等不同的维度进行呢?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表达的中心入手,从而获得感悟:只有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事例,才能从立体化、多维化的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一个角度,就容易让读者形成误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告知学生,人物的特点需要借助不同的事件进行论证,而这些事件必须能够指向不同的角度,才能更有说服力。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对事件的概括,而是深入到事件所属的层面,深入学生的认知,了解作者在素材选择时的独特智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三、结合板块,感知详略

围绕着人物选择的不同事件,在展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侧重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课文描写“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大事件的语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三件事情时,所花费的笔墨是如何分配的?学生在对比中不难发现,作者描写“笑谈腿疾”与“旋转板书”时可谓是平分秋色,而在描写“放飞风筝”时,则明显加大了力度。看到事实还远远不够,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放飞风筝”为什么需要如此浓墨重彩地进行描写?在这样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课题入手,意识到这一事件与文本表达的中心息息相关,是凸显刘老师坚强不屈的品质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课文事例进行审视与洞察,让学生意识到事例选择后,并不需要直接平均用力,而要根据具体承载的作用进行深入感知,从而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紧扣中心,深入联系

不管是怎样的文体,表达都需要紧扣文本的中心。只有准确把握中心,才能更好地选择生动而典型的事例。因此,教师需要在概括出事例内容之后,引领学生以发展、联系的视角对课文中的事例进行深入审视,从而感知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丰富学生的内在效果。

如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针对选择的事例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事例?如果将课内层面的“笑谈腿疾、旋转板书”这两件事情,换成“知识丰富、关心同学”,是否可行?很多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这三个事例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体现出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特点;另一方面主要在于三个事件都与刘老师的“腿疾”相关,使得整个事件一脉相承,如果转化为其他事情,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反而会影响文本整体性的结构布局。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