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童心和诗语

2018-01-27黄铁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诗解读童心

黄铁成

[摘 要]儿童诗以它“浅语的艺术”和“智趣的想象”受到小学生的喜爱。教学儿童诗《我想》一文,要从诗歌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诗语为切入口、以童心为生长点、以学情为落脚点,开掘、优化、创生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内容;儿童诗;解读;童心;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70-02

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少的比重。从“浅语的艺术”到“智趣的想象”,它们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和诗性想象。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诗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对儿童诗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我想》一诗为例,探讨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般可以从诗和儿童两个视角来考虑。王泉根曾提出儿童诗教学应符合“诗的尺度和儿童的尺度”。《我想》一诗,是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的艺术水准很高。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分别表达了自己招引春天的声光、化身春的绿、升上春的天空、和春的大地紧贴、随春花飞舞的美好愿望。这些是每一个诗节的原初想象,是诗人高洪波的诗意体验。它们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又是高于生活的创造性想象。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师生教学对话的展开,应以这些生动优美的意象、充满画面感的语言等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以诗语为切入口,开掘教学内容

诗歌以情感、意象、节奏、想象等要素为主要艺术特质。儿童诗的教学内容,应该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以诗歌的语言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诗意。《我想》一诗,从语言的角度,可以考虑开掘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 结构的整体性

好的诗歌,结构上是浑然一体的。教学《我想》一诗,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具体而言,《我想》是诗人通过想象把“我”(“孩子”般的抒情角色)的手、脚、眼睛、整个身体和春天里大树、阳光、蓝天、大地、飞花对接起来,并融合为一个整体,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渴望拥抱春天的情感。诗歌的教学,切忌碎片化。对这首诗的教学,整体性非常重要,否则容易让学生的感受零碎散乱,不能感受到诗歌的整体美。展开教学之前,教师要把握诗人的整体构思,贴近诗人的体验逻辑。而引导学生读一首诗,要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走进诗的整体想象空间。

(二) 想象的创造性

诗歌的想象,往往体现在意象和语言上。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人想象的空间,领略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象的。因此,在整体把握作品后,教学内容应围绕各节意象的前后联系和语言的巧妙运用,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我们要启发学生留心并发现意象之间的相似联系、空间联系和物象属性联系。因为手像树的枝杈,脚丫像树根,树荫像帐篷,“我”像一颗种子,诗人才有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长成绿色的帐篷”“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等想象,这是相似关系;而树枝上有花苞、花苞上折射太阳光、树根伸进泥土、风筝在天上,这种空间关联使诗人产生了“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的想象。最妙的想象是将缕缕阳光“悠”成“歌唱”,把看到的变成听到的;“把眼睛装在风筝上”,人的眼睛和无生命的风筝图案联系起来,这是大跨度的意象组接。只有把这些教学内容开掘出来,才能有效落实“感悟诗人的想象”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建议多聚焦在意象之间的联系上。当然,教学中不建议教授“通感”“拟人”等专业术语。

(三) 语言的联系性

对本诗的教学,不少教师喜欢把欣赏诗中的动词等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如对“安”“接”“装”“种”等词语形象性、准确性的体会等,但整体上流于个体、孤立地讲解或品味。这样的安排,容易忽略诗歌动词和情绪之间的整体关系。《我想》这首诗,重点是表达一种希冀。每一节开头“我想”的重复结构,形成复沓的旋律,并统领着诗人的愿望和情绪。诗中所有的动词都串在这一情绪链中,串起诗歌情感、想象的主线。第一节“安”“带”“牵”“悠”等动作和手的轻灵、细巧对应,传达诗人用手牵引春光、编织春声的美好想象;第二节“接”“伸进”“汲取”“长成”等动作和脚的踏实、稳重对应。这些动作都由“我想”情绪带出,形成连贯一气的语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动词的整体效应,指导他们连贯有节奏地朗读,感受作者用“我想”这条情绪主线统领这些动词的妙处。

二、以童心为生长点,优化教学内容

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心灵中,世界不是现实中既定的样子,而是“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一切都好玩、可爱。《我想》是一首“智趣”浓厚的诗,不同于《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的脚步悄悄》《我真希望》等认知自然物象、环境保护等诗,不同于语文教材中“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等描写现实生活的古典诗,也不同于《童年的水墨画》这样充满生活诗意的作品。它打破了人和自然、大地和天空的界限,充满了趣味十足的想象。因此,教《我想》一诗,在体验情感、感悟想象和感受语言过程中,要契合儿童天性中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把手安在桃树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具有活泼泼的游戏意味,符合儿童泛灵的思维品质。这种泛灵思想是人在孩提时代最自然、最原本的品性。同理,“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蓝天是我的课堂”“飞向遥远的地方”,不需要挖掘这些诗行中的意象、语言内部的潜在意蕴,它们只是自然模拟了孩子喜欢游戏、喜歡自由飞翔的心理。在教学中,应安排多形式、游戏化的朗读,让孩子根据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畅谈体会,整体体验诗歌的意蕴。endprint

无拘无束、向往自由是孩子的心声。要引导孩子体验诗意,课堂中的问题探讨和写作操练是重要的途径。在教学《我想》这首诗时,不少教师会安排学生讨论“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这一环节。在讨论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度强调飞向远方很危险,要让爸爸妈妈放心,就会陷入无趣的境地。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可以从情感和诗性体验出发,引向“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舍”“一起商量飞向哪里更美”等方向。这样处理,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也更契合童心。

三、以学情为落脚点,创生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学情起点的。《我想》一诗的教学目标,一般确定为“感受童年的美好和感悟诗歌丰富的想象”等。实际教学中,不少课的设计往往是这样:播放春天草长莺飞图片、优美动人音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进入诗中生动的画面和舒缓的节奏。在教学重点的安排上,不少教师先启发学生探讨“这首诗写了孩子的哪些愿望”,引向“快点长大”“欣赏美景”“自由飞翔”等预设;继而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一个愿望”“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该诗结构和句式,体会动词的贴切和形象,仿照写“自己的愿望”。不难发现,这类教学内容,变成了儿童成长生活经验的对话,变成了总结每节或整首诗意义的对话活动。这样的安排,容易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诗教学“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的要求。

在确定教学内容前,笔者对几个班级的孩子做了前测。顺着孩子的兴趣和疑问,就能发现本诗最美的地方,他们最想深入品味的内容等。例如,学生对“牵着万缕阳光”等生动的诗句很感兴趣,觉得诗句中阳光似乎很听话,画面很神奇、很柔美,就像父母牵我们的手,读来心里暖暖的,有爱有温暖;他们对“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等诗句有疑惑,觉得白云的柔软,应该是摸出来的;“悠啊,悠——”等句,孩子们觉得,读起来有像荡秋千的感觉,自由、快乐、舒服……在把握儿童诗教学内容时,学情起点是我们的重要依据。“只拣儿童多处行”,往往是教学内容确定的起点。

总之,《我想》这首诗,是一首想象灵动、游戏趣味的艺术作品。对这类儿童诗来说,教学内容既不能选择单纯疏通字词、归纳诗意和探讨主题那种刻板的老路,也不建议停留于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美读、赏读、创意阅读”等形式化教学中,而应在教师深入解读诗歌的美好情味、创造性体验、意象关系、语词运用等基础上,根据童心,引领学生从具体的诗语入手,紧贴诗歌自身的诗性,进入意象的时空,读出语言的画面感和情绪脉络。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整首诗,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创生点,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感受儿童诗的游戏性、趣味性。这些教学内容,应该成为儿童诗教学内容确定的重点,以更好地体现儿童诗的诗性教育价值。

[ 參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 王泉根.儿童诗的两种尺度与儿童认同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 吴晓.意象符号和情感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钱理群.周作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 杨锋.中国儿童诗三议[J].北京大学学报, 2000(3).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诗解读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