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8-01-27孙晓东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语篇

【摘要】作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分支,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备受学者的关注。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官方文件、政治演讲等,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同时揭示语篇在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鲜有人问津的经济新闻来证实在看似客观公正的经济新闻语篇中也潜在着意识形态,证明了语言与意识形态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语篇 意识形态 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在人们生活中不仅起到娱乐的作用,同样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的流通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观点以及意识形态。尽管,新闻报道人员总是强调自己报道的客观性,但是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当中充斥着报道人员主观的态度和立场。在看似客观的经济新闻语篇中,笔者通过对中外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研究同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一、新闻标题分析

CDA的研究者们认为,新闻报道人员的态度和立场是完全可以在他们新闻报道的文字中得到体现。根据潘志高所言,语言传递出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积极,中立和消极。戴依克认为,新闻标题的作用不仅是提供重要信息,更是体现了报道人员的意识形态和认知。他强调,标题甚至有可能可以给读者造成一种偏见。

笔者对比了两个不同报刊每日中国和华尔街时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报道,标题中华尔街时报标题中仅有9%的语言对于中国的态度增长持积极态度,相反每日中国则有19%。可见,美国的华尔街时报在新闻标题中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

二、新闻高频词汇分析

接下来,笔者应用了Antconc 3.2.0 软件,对两个报刊内容的高频词汇进行对比分析。两个报刊主要的高频词汇都是例如“the”这样的功能词汇,另外除了“has”既可以做实义词又可以做功能词之外,就只剩下了“development”和“growth”这两个单词了。通过对标不难看出,美方更多地把中国经济定义为增长,相反,中方则把中国经济定义为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表1统计的十大高频名词。

从表1的數据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华尔街时报中出现了一些每日中国未曾提及的用词,例如“inflation”和“GDP”。这说明,美方对于中国经济的报道更加强调中国的通货膨胀和GDP增长,而并非像中方强调的经济发展和与世界合作。其中,意识形态深刻地反应在了用词当中。

三、新闻词汇搭配分析

从新闻词汇搭配上,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中美双方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所持的对立立场。笔者分析了单词more在两种新闻的搭配发现,more在美方更多的是与“harmful”, “volatile”, “lavish projects”, “expensive developments”, “loans”这类词搭配,很明显这暗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健康,对百姓无益。而中方行文中more更多的是与“effectively”, “contribution”, “solid”, “dynamic”这类词搭配,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欣欣向荣的阶段。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事物,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主体会进行不同态度的新闻措辞,进而来影响读者的主观态度。因此,我们也可以指出,语篇和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篇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日常表达以及对意识形态进行再生产;而意识形态反过来则影响着人们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124.

[2]潘志高.《纽约时报》对话报道分析:1993-1998[J].外语研究,2003,(2):1-13.

[3]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

作者简介:孙晓东(1988.1-),男,满族,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元文性:语篇的意义生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存现句的语篇功能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