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节课就是这节课!”

2018-01-27俞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事例名人文体

俞霞

一节省级研究课的试教活动上,一位老师执教的内容为《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以水滴、三位名人、雨水为例,阐述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执教者把重点放在三位名人的事例上。学李时珍,拓展了一段对《本草纲目》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从数字中体会“药学巨著”是怎样的鸿篇巨制;学齐白石,拓展了四段白石先生不同时期勤奋作画的资料,让学生理解“不教一日闲过”。最后还提炼出人物品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担当、守得住清贫”,布置了阅读名人传记的作业。

课后,听课老师就这两处拓展议论热烈,观点不一。有的认为材料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印象,教师的提炼更是烘托了人物形象。有的认为执教者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齐白石传》中截取相关材料为教学所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也有老师持不同意见:虽说文本拓展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本课的运用貌似也有一定的课堂效果,但课文是通过名人事例来验证观点,并不需要对人物进行拓展学习。孰是孰非?特级教师孟晓东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这节课就是这节课!”令人醍醐灌顶。

“这节课就是这节课”,课要上出文体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各有侧重。根据文本体式而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认识文体,形成文章图式认知,进而转化为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重在说明道理,列举名人事例是为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所以本課的重点在于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么验证观点的,又带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如果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人物品质的解读上,为了加深对人物的印象再进行拓展学习,这就成了人物类文章的学法,显然是混淆了文体,偏离了目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提到了文体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不辨文体或错辨文体,阅读时就会忽视文本内在的含义,甚至误解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要明晰文体,根据不同文体的教学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课文呈现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

“这节课就是这节课”,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堂课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纵观本课教学,执教者既要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结构,又要学习表达的方法,还要借名人事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堂课满满当当,似乎什么都顾及到了,又似乎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给人印象不深。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列举的三位名人事例典型、语言概括,是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学时若能引导学生关注、习得并运用这种表达方法,那课才真正有了语文味。“万花丛中过,只采一朵莲”,语文课应牢记让学生“一课一得”的宗旨,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直以来,语文课都承载了太多的任务,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工具性、人文性两相融合。“这节课就这节课”告诉我们,解读课文要把握文体特点,凸显出不同文体的价值与功能;设计教学要删繁就简,进行实实在在的语用训练。这样,教师的教才能顺应规律,学生的学方能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例名人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名人摔跤后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例”后有“析”方可取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