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探

2018-01-27林德浩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林德浩(1983-),男,汉族,海南儋州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SZK012)(排版必须保留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1-0071-02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素质、如何培养素质这些根本问题的关键。随着“80后”大学生带着非议和肯定步入社会,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新时期,一些诸如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主流思想观念在部分“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他们把挣大钱、做老板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家情怀。有的学生即便是加入党组织,也有一些带着“入党有好处,如对自己的就业升迁有好处”功利动机。

(二)道德取向世俗化追求明显加强。过去一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大部分学生也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楷模和偶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可是近年来,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偶像错位,他们痴迷的不再是雷锋或焦裕禄,而是崇拜当红的影视明星和歌星。

(三)思维方式个体化倾向增强。“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习惯了被宠爱和被包容。一些父母过度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这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这些多样多元多变在“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轻视经济利益,而是用利益来衡量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一旦发现自身利益与所做贡献不能“等价交换”,便会变得消极怠慢甚至不做贡献。

(二)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处心积虑倾销其文化价值理念,企图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政治图谋。特别是近年来,他们联合台独、藏独、民运分子、疆独和法轮功等“五毒”分子,恣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造成恶劣影响。“90后”大学生一般涉世未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观,面对着表面上极具诱惑力的西方文化观点和政治潮流,他们当中一些人容易分不清鲜花和毒草,做出和主流价值观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信仰和行为选择。

(三)网络文化负面因素的折射和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既成性和可塑性非常大,在外来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变化。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通过交友和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但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社会思潮通过精美包装后四处传播,引起了一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混淆了虚拟和现实世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进行。“90后”大学生普遍自尊心比较强,一味的批评指责只会使他们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总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管理的对象,把自己当作课堂上和生活上的管理者,居高临下向学生灌输理论,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相对而言是思想的消费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只采用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方法,效果往往显得乏力。从本质上说,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内在的精神交流活动,双方的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①因此,高校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给学生以人文关怀,“通过一系列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形成师生友谊,促进师生交流,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思想问题,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以情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②

(二)坚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注重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手段。首先,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育,传统的教育普遍重视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结果容易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只有通过实践参与,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出真情感和真能力。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身上缺少的团队精神以及本身的依赖性、排它性和偏激性等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克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由观众转变为主角,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教育。高校教师除了利用课堂讲授、课余活动等方式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快速了解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等。“互联网上的各种论坛吸引着大家畅所欲言,集中体现着广大学子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③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QQ或微信与学生开展交流,为学生提供单独的心理咨询、指导和帮助,实施个体化教育。

(三)坚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不断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随着“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对“两课”学习兴趣逐渐减低,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效果。首先,改进“两课”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日常生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理论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事实证明,高校教师学识渊博和多才多艺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并由此而产生归属感,增强学生凝聚力。再次,寻找“两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讲得更全面更具体,给学生以更多的启发。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则可以增加一些与公民个人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切身利益”。④最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把过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交流讨论模式,多给学生发言和上台演讲、辩论的机会,等等。

[注释]

①张耀灿,郑永庭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②王丽萍,袁云岗.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对策[J].河北学刊,2010(7):229.

③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74.

④徐正兴.论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高教论坛,2007(5):34.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