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言语实践中生长儿童智慧

2018-01-27田长青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言语智慧

田长青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各种答案。而我始终认为,好的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习起来,让学生越来越有方法,越来越有智慧。以此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使语文教学成为追求学生语言习得内化、实现学生素养养成与智慧生长的实施过程;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简言之,语文教学必须坚定地回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亲历、体验、生长。

一、回归原点,为儿童智慧生长而教

智慧,是对事物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儿童智慧,则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源于儿童的世界,体现儿童的特征,比如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有的思维方式、观察视角等。

儿童智慧丰富、独特且纯真,围绕儿童智慧,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语文?第一个问题似乎不难,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就是意蕴,就是言与意的综合。比如阅读,叶圣陶老先生一句朴素而生动的语言道出了阅读的真义:“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应该探究语言如何妥帖地表达意念,达到言意兼得的功效。

儿童呢?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成长中的独特个体,还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他们需要语文是有趣的,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想象语文是有色彩的,如同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理解语文的世界如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地探究与体验。如阅读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久远,描写的生活场景学生不熟悉,语言表达有时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力。这些固然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固守语文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适合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言语实践,经历真实的语言学习,发现语文的大世界,促成智慧的拔节生长。

因此,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需要把握语文的学科特质,顺应学生天性,想方设法带学生亲近语言,体验语言的情趣,打开语言的“窗户”,感受语言的味道,触摸语言的意蕴;在实践运用中体会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学以致用,以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智慧生长而教。

二、路径探求,“只拣儿童多处行”

兒童的言语实践,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他们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起直觉经验,重构语言的具体样态。因此,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有相宜的课堂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能自由地独立或合作学习,对语言“切己体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换言之,所有的活动围绕儿童展开,儿童智慧才能得以生长。

1.轻轻地走近学生

学生的言语实践如何“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一样”,从“采取和学生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开始,是活动有实效的首要保证。正如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首先要为自己定好音调,言语体验也要轻轻走近

学生。

比如《开国大典》教学,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看见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吗?是怎么报道的?谁来说说?”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梳理有关报道的知识技能后,教师适时提出:“今天我们来做一回小记者,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好吗?”学生们喜不自禁,每个人的脸上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表情。显然,当小记者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读书,只为了能出色地当好记者,完成任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国大典》一文比较长,此时赋予他们一个“角色”——当小记者报道,而正是这一“角色”,激起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把他们推向了主动探究的位置,使得他们不待教师讲,便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兴致勃勃地读书,理清报道的顺序、内容,分组合作,加工改造课文,创造性地解读、报道。这样,充满情趣与智慧的言语实践活力得以彰显出来。

当然,走近学生,更关键的是“轻”,切忌任务式的直白。和他们聊聊天,说说心里的话,自然地走近他们,才能让他们在持续的言语活动中保持高涨的热情与动力。

2.打开学生的世界

语言中有画面,有情感,有作者描摹的不一般的世界。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要想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揣摩方式,就需要让学生的经验与语言对接,触动他们深入内心的体验。这既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储备,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想象体验,鼓励创造性阅读,从而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如在教学《第八次》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想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么说?想一想:他们和你一样一连失败了七次,也几乎失去了信心。你该怎样说服他们,激励他们?”在学生写下了简短有力的动员书后,教师又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仿佛真的在号召人民一般。这一巧妙的补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学生的言语实践充满了力量。同时,强烈的爱国热情、坚韧不放弃的顽强意志,也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

再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凌凌的小河”中的“清凌凌”时,竟有一位学生说出了“黑乎乎的小河”。对此,教师向学生发问:“能说说为什么小河在你的眼里是黑乎乎的吗?”在教师的善意诱发下,这位学生道出了真相:他家住在菜场旁,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天都有居民将垃圾、杂物往河里扔,旁边的浴室、工厂更是肆无忌惮地将废水排进小河。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如果鱼儿在这样的小河里生活,会怎样呢?我们打算怎样做呢?”在顺水推舟

下,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起“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endprint

由此可见,打开了学生的世界,他们的言语实践才会有真情,才会真正走进语言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灵性。

3.在学生的“天地”里言说

学生的言语实践,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自由地思考、充分地想象、尽情地言说。于是,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能做的事,成为言语实践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关注的事情。

如在《天火之谜》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富兰克林,介绍实验的经过,进行实验的解说,而自己则在旁边静静地欣赏“富兰克林的演讲会”。只见“富兰克林教授”站在讲台前,手拿粉笔,一本正经地介绍着他的实验经过,还不时在黑板上画图示意。“富兰克林”一讲完,其他学生就提问起来:“请问‘富兰克林教授,你实验时,手有没有碰到铜钥匙?”这时“富兰克林”被难倒了。顿时,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富兰克林教授”说:“碰到了。”才说完,刚才那个提问的学生“嚯”地一下站起来说:“‘富兰克林教授,我认为你说错了。如果你当时碰到了,肯定已经触电身亡,不可能站在这儿。铜钥匙用来放电,闪现了一道蓝色的火花,电流很大,非常危险,绝不可能碰到铜钥匙。”“不,电流通过麻绳到铜钥匙时已经很小了,不会死的。”“你看书上,富兰克林靠近铜钥匙时就闪现出一道蓝色的火光,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这时铜钥匙上的电流肯定很大,碰到的话有生命危险。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靠近。”“对,你看靠近时富兰克林教授的手臂都发麻了。富兰克林真了不起!”“富兰克林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啊!”学生们激烈地争论起来了,他们兴趣高涨,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不一会儿,那些认为“碰到铜钥匙”的学生心悦诚服地同意了“没碰到铜钥匙,只是靠近铜钥匙”的观点。

争论还在继续,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逐步走近富兰克林。有了恰当的情境,有了言说的空间,学生的言语实践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唯有在真实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

三、实践探求:构筑言语实践的综合平台

如何实现言语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实践,呈现智慧生长”呢?我们的实践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展开。现行的语文课本,是典型的文选型教材。我们努力促成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言语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和内隐的精神世界同构共生的过程。

1.披情入文

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并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持,教学才会产生实效。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兴趣点出发,引导他们保持情趣,积极进入到言语的自主实践中去。比如教学《鸟语》,教师设问:“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在作者眼里就变成‘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了?”在引导学生感受对话中押韵的现象后,教师适时追问:“我们继续和布谷鸟对话,你住哪里,你学习怎样,你过得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大树草屋”“十分幸福”“马马虎虎”等脱口而出,学生以情体之,以心悟之,言语实践由此呈现出鲜活的情景。

当然,从兴趣点出发,既需要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需要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延展,始终让学生拥有言语探究的持久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以学生的视角找到他们文本阅读的兴趣点,并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在言语实践中生发探究的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促使阅读的进一步深化。

2.實践体悟

如果说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坚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那么由此展开的教学流程就应该是指向触摸语言的意蕴、感悟表达的精准、实现言语实践的立体综合。

(1)触摸语言意蕴。

阅读不仅仅是浅表化地着眼于书面上的文字,而是透过作品的语言,全面把握和审视浮露着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仔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因此,在学生抓住了有价值的文本信息后,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语言的情趣。同时要努力让学生想象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如《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的场面,我们需要花时间让学生在语言玩味之处停留,通过“撕扯”感受战士的英勇无畏,透过“人墙”“伤痕累累”,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血肉之躯的羸弱,感受到子弟兵钢铁般的意志。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课末,让学生想一想: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是愧疚?是思念?还是回忆?通过想象,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逐步走到了语言深处。

(2)感悟表达精准。

这一层面的构建,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实践中首先要抓住重点,围绕焦点问题或专题阅读展开。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3自然段,可以抓住 “雪松有什么本领”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的。这一过程使得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而学生也可以清晰地说出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

其次,针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写谈迁重编《国榷》的艰辛,用几个简洁词语勾勒出他“寻访考察、终日奔波、奋笔疾书”这三个画面,可以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想象谈迁不屈不挠的形象,并写下来。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肖邦话别的两个场面描写从略到详,由面到点,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与神情等细节来描写。读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个与亲人话别的场面,让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言语实践就有了厚度与长度。

3.动态生成

如何让学习时的言语实践更具个性?我认为,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块、空间块,让他们直面语言,促动真实的体

验与深刻的探究,这样阅读才

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悦读”。

以《珍珠鸟》第4自然段教学

为例:

师: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这个小家伙是怎样一步一步和“我”接近的。

生:它发现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越来

越近,即笼子四周—屋里—小

桌上。

师: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生关注动词“落、站、撞”)

师:见过小鸟“落”吗,体会到什么?“神气十足地站”是怎么站,谁来演一演,有什么感受?“撞”是怎么回事,能调换顺序吗?

(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用上“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词语表示顺序的准确性。)

师:见“我”不去惊扰它,小家伙的胆子越来越大,竟落到“我”的小桌上,你看它在“我”的小桌上做了些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家伙在小桌上干了些什么呢?)

师:你们做小珍珠鸟,老师做冯骥才,我们来对话好吗?

师:小家伙,“我”没有伤害你,你便怎么做呢?什么是挨近?(师生做动作)为什么你要一点点挨近呢?

由此展开学生的言语自主实践,关注动词和表示顺序、表示地点变化词语的揣摩与品味,或巩固认识,或推波助澜,教学呈现出此起彼伏、和谐共长的态势。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在关键处咬文嚼字、细嚼慢咽,语言、思维向深处漫溯。

我常有感于诸多名师的课堂,学生读也投入,笑也真切。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我想说的是,若要实现学生的智慧

生长,在言语实践中,学生自己该走的路,真的是一步也不

能少。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言语智慧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富兰克林的教训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