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以戒恼怒为本

2018-01-26雁群

益寿宝典 2018年29期
关键词:伤身小事情绪

文/雁群

清朝名臣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征伐太平军后,军务之暇,悟出了许多处世诀窍,他把这些诀窍归之为“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养生以戒恼怒为本”,就是说,凡事都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动辄发脾气,否则不仅伤身,也伤感情,对养生十分不利。这是曾国藩的养生之道,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

古人在谈养生时,把戒大怒作为“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之首。

嗔怒,养生之大忌。心理学认为,怒是一种富于冲动性的情绪,是愿望不遂而积累起来的紧张爆发。受人欺侮或欺骗、善意被误解、缺点劣迹被揭发、秘密被泄漏、权利被侵夺等等最易被激怒。人发怒时,血压升高,心理紧张。形于外,犹如决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蓄于内,自损身心,轻者影响健康,神经罹疾,重者殒身。人生气时,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功能失调,肝气横逆上升,气血上涌,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引起心血管破裂而猝死。人盛气之下罹病与殒命的机理就在于此。

欲养生就要警戒和除去恼怒,好像道理上很明白,但很多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或生活上有压力、心情烦躁、伤及“面子”等时候,情绪总是容易失控,而事后又常感到后悔。人在恼怒时,能旋即戒除,化为平静,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气质修养是绝对办不到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严,其待人也宽,温、良、恭、俭、让,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共同准则,不会因一桩小事就动肝火。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自己不被人理解,尚无愠怒之色,这显然是很高的修养了。儒家告诫人要“忍”,忍是克制的意思。荀子说:“行忍情性,然后能修。”把能忍让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作一种内在的修养,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欲要养怡自己的身心,必先品行上有德,学识上有诣,宽厚待人,谦逊处世,才会在遇着恼怒之事时,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戒除掉伤身的肝火,让了别人,养了自己。有时心里不舒畅的时候,不如换个环境,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跟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散散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尽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不快甚至恼怒的事情,同样可以起到“戒恼怒”的目的。

人到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和人际关系上,都会产生一时性的不适应,遇强刺激时容易发怒;另一方面,人到老年,体质衰退,最经不起折腾。所以,老年人尤其要“戒恼怒”。曹孟德在《龟虽寿》诗中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年朋友希望自己生活得自在些,舒心些,烦恼少一些,一定要加强自己性情的修养,学会静心养怡,戒恼戒怒,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达观的心理空间。如此,岂不心康体泰!

发怒时,不妨试试以下息怒法。

宽心法。清人王世贞在《正家箴》中说:“度量放宽宏,见识休局促。”文坛寿星苏局仙告诫:“不为小事而生气,万事都要想得开。”胸襟宽大,处变不惊,保持心境平和。

延后法。当遇到引发愤怒的事或人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先压压火,缓一会再发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冷处理后,再看看当初引起发怒的事或人时,由于时过境迁,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发怒的原因已消失于无形,再也怒不起来了。

运动法。去户外运动一刻钟,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怒气得到宣泄,怒火顿消。

转移法。当不顺心的事情无法避开或躲避不及时,就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情绪,减轻精神负担。如外出漫步,逛逛超市、书市、展览馆等易引起兴趣的地方,将令你恼怒之事抛诸脑后。唱歌、跳舞、看书、书法、绘画、拉二胡、听音乐、看电视或做别的事情,也是息怒的好法子。

释放法。找个不妨碍他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大骂一通。

诉说法。当自己内心深处有不满、不快、不平、愤懑之事,不要闷在心里,找信得过的挚友、诤友(不是阿谀奉承之辈)交换意见,说出来气就消了一半,也可纠正自己不全面的看法。

让步法。对非原则的小事,谦让、礼让、忍让。

遗忘法。回想或总结一下为何要发怒,然后将这些不快的事迅速忘掉,不再想起,如同根本没发生过一样。

静心法。科学研究表明,静默可产生“意识变形”,使精神足以承受生活带来的各种紧张压力,也能够抵御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病症的侵害。静坐练功,可以起到养生息怒的作用。

开心法。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抵御烦恼的最好武器。每天多几次笑,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可减轻或祛除身体的某些疾病。笑多了,易怒的情绪自然就会减少。

猜你喜欢

伤身小事情绪
你有理有据,我听不进去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小事不小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生活那点小事
情绪认同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