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浅薄”与“深刻”
——读尼古拉斯《浅薄》有感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关键词:尼古拉斯媒介大脑

余 欢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美国著名科技作家在2010年出版的《浅薄》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作者提出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课题,引发了各大专家学者的争议。当下我们深爱的互联网,究竟是在一步步毒化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还是一场新的“思维革命”。

一、全书概括

本书围绕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这条主线展开,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的是“媒介”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和对人的思维模式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后半部分讲的是“信息”以及不同的信息接收方式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模式的。最后尼古拉斯·卡尔提出了“记忆外包,文明灭亡”的观点,提出了对淹没在爆炸式的信息中的人类社会的担忧。

作者通过种种案例和实验,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类的大脑是可以通过当今的技术工具,即互联网来塑造的。最后得出结论:互联网正让我们变得“浅薄”。也就是说,互联网凭借它强大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改变我们,使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而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慢慢丧失。本书的绝大部分叙述,让人有种悲观无助的感觉,但却令人深思。

二、浅谈推荐“序”

本书有两则推荐序,推荐一是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先生所写,其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就是浅薄,而浅薄比深刻境界更高。仔细品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其中的哲学逻辑。人们常说,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书“越读越薄”,道理“深入浅出”,这是一条线性的轨迹。姜先生对待此书并未消极看待,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本书提出了新的见解,此举虽然有些和作者写书的初衷不符,但是却令人耳目一新。推荐序二是中国计算机读者协会常务理事段永朝先生所写。段先生谈到:面对挡不住的“浅薄”,尼古拉斯的《浅薄》一书无疑是一股清醒剂,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的热卖,每一个电子设备将各类互动网站、智能装置武装到了“牙齿”,读者日程表都变为以分钟为单位分割,即从切换、进入、退出……,成为从“深阅读”转变到“浅阅读”。从段先生的言语中体会到,如今遍地生根的技术让我们变得沮丧,感觉无助。仔细阅读这两个推荐序,你会发现两位先生写的角度有所不同,见解也不完全相同,由此更加吸引读者去阅读此书。

三、大脑的可塑性

书中提出基因和童年经历并不是我们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所使用的工具,来改变上述三种方式。也就是说,由于长期使用网络,我们的大脑正在被它一点点改变,让其变得越来越“浅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改变并非一定是“浅薄”。

从大脑结构不变的观点出发,人类的思维方式经过了百年千年的形成,又岂是因为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浅薄”,阅读变得“浅层”。另外,从大脑结构可变的观点出发,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方式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思维革命,虽然现在这种方式看似是“浅薄”的,但我相信这种“浅薄”只是暂时的。

四、超越“深刻”的“浅薄”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它正在逐渐改变我们,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阅读,丧失我们的深度阅读,这种分析十分鞭辟入里。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就算如此,互联网思维也不能和“浅薄”画等号,浅薄有浅薄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悲观和担忧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网络对信息的分类是不科学的。但是,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海量的信息也可以被科学规范地分类。当“无价”海量信息从人们眼前飘过,相信任何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都会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而非去躲避这些信息。

媒介形式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一段时间内的不适。如今,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媒介革命,有不适是正常的。线性思维模式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思维模式,它遭受打击或许是另外一种更加科学先进的思维模式形成的开端。思维模式转变过程是漫长而困惑的,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恐慌也是人之常情。但当我们提出必要的担忧和困惑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未来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猜你喜欢

尼古拉斯媒介大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不仅有张好脸蛋尼古拉斯·霍尔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尼古拉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