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支持:城市空巢青年的社会融入*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关键词:空巢政策服务

张 艳

(杭州市团校,浙江 杭州 310000)

无论在人类的任何一个时期,也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青年始终是一个社会的活力、创新力、发展力的核心与源泉。随着我国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出台,青年问题在我国第一次以长远的视角来审视。规划也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事业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显示出国家对待青年问题的高度有所提高,更显示出青年问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的现实任务面前至关重要。正如规划所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②。但是,青年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青年自身的发展、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方向引导等是决定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和是否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青年各个群体的充分认识是做好青年工作、服务青年发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中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异地追梦,甚至由于交通和个人追求自由等原因,本地的独居青年也越来越多。我们把独自一人居住,年龄在14-35周岁的青年,称之为“空巢青年”,本文重点讨论的空巢青年是指离开家乡来到异地居住的已经就业的青年。

一、空巢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空巢青年的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基本成正比

2017年5月21日,淘宝发布《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淘宝公司共统计了5000万单身、异地、年龄在20-39岁的空巢青年,其中男性占比64%,女性占比36%。为“空巢”代言的90后占比61%,而80后占比35%。深圳以拥有307万空巢青年占据“空巢”宝座,第二位北京,300万;第三位广州,289万;第四位上海,241万;第五位成都,166万;第六位杭州,163万;第七位苏州,145万;第八位东莞,142万;第九位郑州,139万;第十位武汉,127万。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越是在经济发达(或经济增长势头较强的)的地区,空巢青年的数量越多。一线城市的空巢风景也是一线。

(二)空巢青年主动选择独居的较多

空巢这个结果的产生,表面看分为“被迫空巢”与“主动空巢”。被迫选择空巢的多为外地人,为了工作、梦想不得不远离家乡,来到缺乏社会支持的异地独居;主动选择空巢的则多为本地人,家庭条件较好,自主选择不与父母一块居住,独立租房或买房居住。尽管很多人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但多数青年十分享受独居生活,宁愿一个人潇洒,也不要一屋人尴尬,他们认为独居最大的吸引力便是自由。无论因何原因决定要独居的青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群体,哪怕是异地工作的青年,独居并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之所以选择独自居住是一种对个人隐私和独立生活方式的追求。选择独自生活的原因可能是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有自己不能割舍的工作,有自己独有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而无论哪一种,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反应了在社会层面上青年对“空巢”的主动选择意识。

(三)空巢青年的心理焦虑与现实困境并存

日前,网易新闻发布了中国首个《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数据报告,从情感生活、生存状况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解读。这些人生活的现实残酷过梦想,超三成空巢青年月薪不足5000元,对未来的焦虑持续笼罩着他们,但是却依旧不想逃离亦或无法逃离居住的城市。数据表明,除一小部分精英层次之外,绝大多数青年的经济收入相对不高。由于青年为思想认识较超前群体,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青年还是创业创新青年,他们工资待遇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再加上独自生活的客观因素,各方面的开销较大,对生活期望又相对较高,多数人认为自己对城市的贡献大于回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与其工作环境和真实收入有关外,同时也说明青年群体对自身期望较高,而现实经济压力和城市的消费环境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与期望存在较大落差。一方面是对自我消费或者生活品质的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工资和收入在阶段性上达不到自我的期望。因此,空巢青年在心理与现实的两面夹击下焦虑感倍增。

(四)空巢青年内心的“独而不孤”

社会给“空巢”的标签,“剩女”“光棍”“没能耐”“混不好”等刻板印象给青年自我发展施加了过多的个体责任,进而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青年不仅要面临市场竞争的激烈,还要面临家庭、宗族社会关系等支持的减少和社会舆论的不理解,甚至有意无意的嘲讽和歧视。而从大数据显示看,大部分空巢青年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在淘宝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中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有375万空巢青年曾经独自到电影院去观看电影,其中有6.8万空巢青年平均每个月都要独自去看电影。一个人看电影在他们看来并不觉得是一件孤独难熬的事情,而是能给予他们自身空间最大自由化的一种舒适状态。近年来,外出旅游一个人参团的年轻游客比例也逐年增加。对于参团的理由,不少空巢青年表示,一是希望通过跟团出游可以认识更多人,并且有人帮忙拍照;另一个原因是懒于做攻略,希望有人帮助做行程安排,以便于能够享受自由轻松的旅途时光。《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数据报告中表明,55%的空巢青年每周与朋友聚会至少1次;在淘宝网闲鱼平台上,共有149万个技能分享帖子,占总发布量的80%,发帖类别排名靠前的有家教、跑腿代办、运动健身等,多为对外的积极社交与互动类型;很多接受独居观念的青年女性已经从糟糕的婚姻和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不仅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还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充满活力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二、空巢青年社会融入的现状

(一)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立意识

彼得拉克在《论孤独的生活》里说,当人们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但这样的说法就犹如说一个人不愿意在深夜的森林中行走,就说他不喜欢散步一样。随着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空巢青年并不愿拥有固定的社会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主动选择相对自由的独居生活。例如杭州拎包客青年创业社区中的住创青年,他们有极强的个性化的独立意识,有寻求改变的视界与观点,有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能力,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核心的资源共享,他们“空巢”而不“空心”,“简约”而不“简单”。

(二)社会参与媒介以网络为主,但渴望有质量的线下参与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流动伴随着巨大的变化,青年可以足不出户就满足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接收迅速、方式便捷。

空巢青年网络参与的一大体现在于网购,且消费信用十分可靠。阿里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八成空巢青年的淘宝月度花销在5000元左右,几乎是全部工资。零食、3C数码产品、服饰是他们最爱网购的商品种类。此外,空巢青年还经常选择上门保洁、果蔬送上门、按摩推拿等服务。据芝麻信用数据显示,他们的平均芝麻信用分达到655分,是符合免押金使用共享单车的高信用群体。空巢青年网络参与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互动。在微博上抢热评,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分享生活动态,在一些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等政府网站进行发表自身政治观点和见解,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重叠为共时性,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勾连在一起。空巢青年不仅通过网络完成消费与闲暇享乐,也通过网络完成工作和信息交流——基于此结构化的日常生活而逐步形成了以“网络意识形态”参与为主的社会参与。

一个社会趋于成熟的表现,是私人空间跟公共空间的分离。青年独居只是为了达到暂时回避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剥离开人类的群体生活属性。青年在私人生活空间之外的公众空间构建更多的群体生活,比如咖啡馆、KTV、餐馆之类。可以观察到近些年通过互联网组织的青年线下活动越来越多,豆瓣的同城小组、活动发布量越来越高,各种相关的论坛、APP下载率猛增,北京西单甚至成了空巢青年周末“潮圣地”。青年在线上的虚拟世界熟识,在线下组织聚会,也成为了一种被空巢青年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

“青年适应环境能力强,对未知领域有最旺盛的探究兴趣”与青年空巢、独居的特点不矛盾,进而也能反映出空巢青年对于社会活动的渴望程度。

(三)渴望社会接纳与理解,盼望有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

大多数在异地工作的空巢青年以租房为主要居住方式,搬家更是常态。但这些并不是滋生孤独、迷茫、悲伤等社会情绪的必然,从一定程度上讲,“空巢”生活实际上是青年个体尊严与自主性的体现。独居是他们的一种生活选择,是他们能掌控自己的一种生活秩序。空巢是青年的一个正常的人生阶段,无需被社会过度渲染,以放大他们的焦虑,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坚持与抉择能被社会理解。同时,空巢青年对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了解甚少,非常渴望有相关的组织机构能够对他们进行直接实际的帮扶,渴望真正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三、促进空巢青年社会融入的路径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青年在社会融入过程中较为主动,多数青年能够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社会,但是深入访谈也发现,他们在参与社会、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而这些问题又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青年发展。因此,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全方位的从公共舆论导向、政府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等渠道去正视和直面空巢青年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而为青年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促进这一群体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引导社会以积极的态度接纳空巢青年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里不仅指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更指出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是全体公民共享。空巢青年,在社会建设上面,正是发光发热的阶段,他们无疑给每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智慧和力量。也正是如此,各个城市为吸引人才而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从实际来看,依然还有许多的藩篱需要去打破,还有许多的障碍需要去消除。比如在一些公共服务的享有上,不设定身份限制,而与户口、房产等不相关联。

(二)以不忘初心的决心打造服务空巢青年的多维立体网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在2015年的中国政府网上公布。意见提出“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前面两年中进行了各种改革。通过这种改革也看到,能把工作真正做出品牌、做出群众口碑的,无外乎实打实的为群众办事的措施。找到服务对象,找准服务内容,找好服务方法是当前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的三个关键点。空巢青年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建设者、参与者,理应得到这些组织的服务和帮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加大对空巢青年的主动服务力度,提升主动服务的意识,做到任何时间、空间内的青年都能有组织的联系,不留下服务空白。

(三)做好与青年相关的政策宣传工作

在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上,要一定程度地考虑青年群体。从目前的政策看,比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国家已经有大的政策,关键在地方配套政策和落地的具体实施条例,以及条例实施后的宣传和执行。有些有关青年的政策、条例较为接近青年需求,但仍有较大作为空间。青年发展涉及到的部门很多,涉及到的政策也是多条线、多个方面的。通过长期的调研发现,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政策把青年考虑进去,但是从青年的角度看,遇到问题具体对接哪个部门,如何去运用这些政策他们并不清楚。比如青年的就业创业,政府实际上给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但是青年并不清楚如何走出第一步去享受到这个政策。因此,政府需要一个政策的宣传口径。通过这一个口径,能够找到所有的有关青年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口的具体操作部门。

(四)推进有关青年政策的落地与落实

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政策的保驾护航。国家和政府给予青年发展的空间和政策,实质上也是国家发展蓄积力量。但目前的青年政策多为大而空的笼统的,或者说整体设计是好的,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还缺乏配套政策。以青年的住房需求为例,从国家到地方都有相关的租房政策,这些政策面向不同的流动人口群体,许多政策青年是可以利用来满足住房需求的。但是由于青年对政策的可操作细则不熟悉或者说政策不落地,直接导致这些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比如关于就业创业的支持,共青团杭州市委的“住创1215”就是在走社会化运营的一种尝试,把公租房有效地、最大化地利用到需要就业创业支持的青年群体中去。尽管这个政策能够服务的对象是有限的,但是做出了政策落地的一个尝试。现在国家层面在大力提倡租房市场的发展,那么,在这些政策的考量里,应该把这部分空巢青年充分考虑进去。

(五)拓展参与内涵丰富空巢青年的业务生活

从青年这个“我”出发来设计社会参与的形式、内容,是吸引青年参与的第一步。自我安全感较强是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青年普遍拥有的心理特征。青年群体普遍对自我的价值更加重视,因此,单方面地、被动地接受服务,他们并不特别需要。通过我们的访谈发现,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参与去交换或者说共享帮助或服务。在组织活动时,参与式活动他们更能接受。正如我们调研中发现的杭州拎包客社区,他们之所以能吸引青年,主要原因就在于所有活动强调参与的主动性,从活动方案的策划,活动物资的提供到活动成果的共享都把青年放在主体的位置。这种服务一方面本身就锻炼了青年,促进了成长,另外也真正地满足了青年自我需要,找到了“我”的位置和价值,以青年服务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其需求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提供服务需要菜单式,把各种可能的需求一一列出,并做好相关的备案工作。在做好需求摸底之后,再根据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大前提。在当前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群团组织在共享平台和资源时,需要把这部分青年的需求列出来,做好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服务体系。比如团系统的“青年之家”,把“青年之家”打造成空巢青年愿意去的家园,是衡量这项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北京的社区青年汇可以说是这一想法的实施样本。把空巢青年纳入社区工作的日常,列出服务清单,方便空巢青年寻求帮助。同样,工会的“职工之家”,也应把空巢青年的关爱列入单位工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中。

注释:

①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新华社,2017-04-13.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

猜你喜欢

空巢政策服务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空巢生日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