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探索

2018-01-26张家口市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价教师教学

■ 张家口市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霍 庆

教师评价一般指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其目的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仅影响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热情,还与教师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发展紧密联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根据这一要求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师评价制度。因此,准确理解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归旨与特征,掌握操作程序与方法,对于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师评价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师评价属于典型的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教师的优劣与否。由于其主要通过奖勤罚懒形式刺激教师,因此它又具有较为刚性和强制性的管理功能。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但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重学生成绩,轻教师德能。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缺乏一个较为清晰可见的指标体系,虽然有“德、能、勤、绩”方面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往往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并不好操作。比如师德,大多是仅仅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了唯一的“高压”政策线,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师德修养进行考核与评价。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学校往往将对教师的评价看成对其教学业绩的评价;而教师的教学业绩基本上等同于其所教学生的学业成就,而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又等同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成了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对教师的师德、能力与努力等其他指标的考核。

重同事评议,轻教师自评。传统的教师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由校领导自己或组织部分干部评议教师;另一种是由同事进行口头评议或票决评议。前者容易使教师产生被控制感,评价者成了绝对权威并以挑剔的眼光对待被评者,由少数人说了算,评价过程不民主且结果多不公开;后者则往往变成评群众关系,四处讨好、八面玲珑者往往得到好处。两种方面都使评价缺乏可信度和实效性,而且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关系自身的评价过程中去。

重考核结果,轻反馈环节。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结构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和选拔作用,并没有发挥学校开展教师评价活动的激励、诊断、导向等主导功能。具体表现为评价活动反馈的意见概括而笼统,教师要么不清楚最终的评价结果,要么只知道最后的成绩却不了解这一成绩的真实价值,更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不能依据问题找寻原因、研究对策、完善提升。

重奖优惩劣,轻人文关怀。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往往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学校的人事决策、教师的职称评聘和奖金发放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务上,借用精神或物质等外部刺激来促进教师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这种评价机制对那些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利,对能力弱、经验少的教师不利。而且,它侧重于横向比较,忽略教师个体发展的纵向比较;侧重于结果,忽略过程的评价,忽视了教师的工作起点、良好愿望和努力程度,最终很少有人去做那些在短期内不具有明显效应的工作。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理念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教师积极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外部控制评价主体单一、高高在上,重甄别选拔,轻诊断改进。在这种情况下,被评对象没有处于主体地位,因而缺乏积极性。在评价时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应付、不配合的现象,导致评价失去了本原意义。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确保被评对象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是帮助学生生命成长和展示教师生命价值的重要空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因此,评价课堂教学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要从学生的反映中评价教师的教学。

评价精神的人文性,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传统教师评价过于追求评价的外部控制管理功能,使教师对评价活动产生恐惧心理;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人文精神,体现教师为本的评价思想,关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和观点陈述,尊重被评对象的权利,弱化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质性评价。

评价实施的过程性,重视评价活动过程对教师教学的改进与提高。发展性教师评价,重点关注的是教师经历评价之后的发展和提升。整个评价的过程既是教师改进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学校应引导教师将评价看作是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而使教师关注评价过程。

评价目的的发展性,重点关注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通过发展评价活动,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能力增强了,进而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关注教师的原有实际,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参考标准,通过评价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开展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建议

准确理解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其目的是培养敬业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启发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注重教师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评价。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注重教师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师评价模式。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开发人的潜能,培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进取性。

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的业务成长足迹。教师档案袋在规范化记录个人教学积累和成果荣誉的基础上,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和职业生涯,促使教师彼此加深了解。《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立,把教师参与的研究专题情况、做课情况、论文撰写及获奖情况等都存录下来,清晰地记录了教师教科研能力成长的足迹。其次,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计划》。教师在开学初根据自己的基础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写出自己本学期的发展计划。学校把教师分成骨干教师、合格教师两个层面,并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及《教师自我发展计划》。教师有了《教师自我发展计划》,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来对自己的业务素质进行思考。

落实听评课制度,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听评课的目的是让执教者更加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缺陷,让旁观者更加明确值得发扬和借鉴的经验,提升教学技能。因此,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听评课运行长效机制。首先,以突出专业化和发展性的原则,细化听评课制度,积极完善听评课评价机制。其次,充分认识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关联,注重创设平台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活动,坚持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引导教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设计教学;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品质的提高;优化管理,创新机制,在激励和评比中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第三,建立跨学科听评课研究组织体系,推行跨学科听评课,教师间相互交流,切磋教法,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猜你喜欢

评价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