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式教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桥梁

2018-01-26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碧溪中心小学张静珠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小盒倍数教师应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碧溪中心小学 张静珠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其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倾囊相授”给学生,学生缺少深入理解的过程,无法把握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思维活动的过程,完善良好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设疑启发,促进探究

古人云:“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问是认知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可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灵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期待,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教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你们能否猜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学生们受2、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充满信心地说出了猜想:“如果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6、9,那么这个就是3的倍数。”教师微笑着说:“从个位研究数的倍数的特征数是有效的方法,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哟。”学生们感到疑惑:“不可能吧?”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验证中,列举了符合猜想的一些数,然后看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不一会儿,学生们便发现了问题,如13、16、19、23等就不是3的倍数,而33、36、39等是3的倍数。显然,从个位上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行不通的。教师趁势追问:“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们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有效猜想,然后进行验证,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假设启发,强化理解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运用顺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运用逆向思维探寻解题思路,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通过创设新的条件来达到轻松解决问题的目的,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这样的题目:“在一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可以装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题目出示后,课堂陷入了沉默,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一筹莫展。于是教师启发学生说:“如果将小盒都换成大盒,就变成了几个大盒?所装球的总数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学生们按照教师的点拨,很快想到:如果把小盒都换成大盒,就变成了6个大盒,球的总量会增加,增加的个数是5×8=40(个),所装球的总数是80+40=120(个),那么每个大盒可以装的球就是120÷6=20(个),小盒所装球的个数则是20-8=12(个)。在教师的点拨和帮助下,学生们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向学生问道:“如果将大盒换成小盒,又应该解决呢?”学生再次投入到了计算中,感悟到假设策略的魅力,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

上述案例,在学生面对所学知识不知所措时,教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巧妙引导,让学生顺着假设的方向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追问启发,开拓思维

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有效手段。追问是在首次提问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二度提问”,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触及知识的本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肤浅处、认知的模糊处、课堂的生成处进行追问,寻根问底,让学生深入地思考,掌握知识的内涵,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刻、走向高效。

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出示:在学校的植树节活动中,小树苗的成活率为93.6%,教师向学生问道:“成活率93.6%是什么意思呢?”有个学生举手说:“如果栽100棵树,那么成活了93.6棵。”教师追问:“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有学生说:“成活的棵数怎么会有0.6棵呢?”也有学生说应该运用四舍五入法,大约成活了94棵。还有学生说如果栽1000棵树,就应该有936棵树成活。教师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学校在植树活动中,只能是正好栽了100棵树或者1000棵树呢?”教师的话让学生进入了深思中,学生们都认为肯定不是正好栽了100棵树或者1000棵树。教师趁势追问说:“那成活率93.6%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学生们想到是用成活的棵数除以栽树的总棵数,就得到了成活率93.6%,所以93.6%不表示具体的数量,因此说“成活93.6棵”是不对的。

上述案例,教师直击问题的本质,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追问,学生在追问中,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掌握知识的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数学课堂的“点睛术”,也是促进学生思考、开启思维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究教材,落实新课改理念,顺学而导,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会数学思考,让他们养成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使他们真正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资本和能力!

猜你喜欢

小盒倍数教师应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倍数魔法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
现在流行山寨版/容易受伤的人
漫画
张小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