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玩”中感悟数学
——以一年级的教材为例

2018-01-26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林秀燕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七巧板图形活动

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 林秀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不应作为一个简单又枯燥的学科,数学应该是好玩的,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快乐的学习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孩子天性就爱玩,符合儿童“玩”的天性的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旺盛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分散,要他们一整节课都认真听讲是很难的。但是他们对于“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特别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故事、游戏活动等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玩”起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一、在“玩”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从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左右》这一内容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的空间位置观念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环节:做动作记左右手——用右手轻拍桌子,用右手和同桌握握手,模仿老师行队礼;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听音乐边说边做动作;找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整理书桌等活动。通过这些环节,巩固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是快乐的,体验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这将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

二、在“玩”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能把数学单纯地看作一门学科,而要让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是机械地熟记那些公式,机械地计算,而是在学完数学后在生活中应用它,这样才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身边的事物还保持着新奇性、新鲜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这样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第一课时安排了“数一数”,虽然在学前阶段已经学会了数数及对应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这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以安排学生在上课时走出自己的教室,在自己的校园中找一找,数一数。这样教学的内容就不局限于课本中的素材,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的身边。以这样有趣的活动来引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顺应了孩子们的天性,在第一时间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

此外,在上册《认识钟表》这一课中,对于钟表,学生并不陌生。在认识了整时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一个拨,一个表演。可以老师拨,学生演,或者学生拨,学生演。比如一个学生拨7时,另一个表演起床的姿势;拨12时,另一个学生会表演出吃饭的状态……在这样轻松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并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感悟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在“玩”中经历“做数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经历做数学。

在上册《认识图形》中,对于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如果老师直接进行面授,告知其特点,学生很快将会遗忘。那为什么不能将这个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很容易就能发现球、圆柱易滚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等特征。

又如下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涉及将“大面额的人民币换成小面额的人民币”和“找钱”这些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人民币,但要真正让他们进行换钱或找钱,难度还是存在的。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提供人民币的样板,在小组内一个当售货员,其他的组员用准备好的“人民币”尝试买东西,尝试换钱。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带动思维的转动,

四、在“玩”中激发创造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下册《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及其特征后,安排了七巧板这节课,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尝试用七巧板拼出认识的图形后,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其他的图,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建筑物。可以小组进行合作,利用两副或多副七巧板拼出更丰富的图形,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有了许多丰富的素材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形象串起来来讲故事,这将是十分有趣的活动,学生将会“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又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再如在《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中,可以请学生帮忙设计黑板报的花边,选取好看、有规律又富有创造性图案作为本次黑板报的花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无限的创造性。

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勇于改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数学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让每个学生树立起对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七巧板图形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炫彩七巧板
分图形
找图形
NO.1 七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