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与“习”之乐
——《论语》夜读之一

2018-01-26陈宝贵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交友论语君子

○陈宝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阅读三个“不……乎”,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蚀骨的快乐。爱学习并且努力实践之;重乐群,经常有朋友来;能宽宥,有彬彬君子之态。

这句话有三个层次、三种景象,展示了一个老师应有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境界。

作为老师,要爱学习,这是从师的基础。“学”与“习”是两个概念。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习”字早期甲骨文写为(羽,翅膀)(口,鸟窝)。造字的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说文》“習,数飞也”。从“学”与“习”的演变来看,两字的意思逐渐不分,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开始,后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的学习了。其实“学”和“习”是人们吸收知识的不同行为,不同的阶段。“学”偏重于知;“习”偏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反复;学是前提,习是巩固。只有学才能了解广阔的世界,增加自己的人生半径和文化视野;只有习才能深刻,才能感受、体悟大千世界的幽邃和密妙,也才能把知内化为能、内化为素养。“知行合一”不是一个老师应有的素养吗?学与习完美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问层次不是快乐的事情吗。

作为老师要善于乐群交友。《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人依据孔子的话产生的背景推测说,当时孔子的学说不被人接受,并且经常被人攻击,所以,对有朋友来访就表现出极大的快乐。这样的推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撇开这些,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大凡思想处于高层阶的人,其越不被人理解,所谓的“高处不胜寒”是也;越是具有高端思想的人,其越孤独。活在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完全孤独。天才的孤独是思想不被人理解。作为老师,我们不应怕孤独,因为孤独是创造的孵化剂,我们更应学会相处和交友,通过交流、碰撞促使我们的学识提升,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作为老师要做宽容的君子。中国人的人格高标就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大、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什么君子德风、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等等,都是人们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作为老师,什么是我们的君子之风呢?宽容是一种态度,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美德,是心灵的最高境界;宽容,给学生以温暖;宽容,让师生间充满爱;宽容,是心灵的美好,是人性的大度,是阳光的温暖。作为老师,面对不知、错知的孩子,能做到“不愠”就是一种宽容,就是“怀德”的君子。我们不应该有如此追求吗?

对于《论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说孔子是个好老师,为什么是个好老师?从这开篇的格言中,我们是否能感受一二呢?

猜你喜欢

交友论语君子
孔子论交友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