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诗歌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2018-01-25郭晓灵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塑造选择审美

郭晓灵

【关键词】 幼儿;诗歌;审美;内容;选择;塑造

【中图分类号】 G6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122—01

一、选择适宜幼儿欣赏的诗歌内容

(一)内容要有展示鲜明、充满动感的艺术形象。如《小蚱蜢学跳高》(张继楼)中的艺术形象可观可感、具体鲜明,借助于幼儿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的形象真切地展露,能打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对那些活动的、行动着的事物最感兴趣,他们自己的情感也是起伏多变的,有经验的诗人总是使诗歌里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如《小老鼠上灯台》。

(二)内容要蕴含活泼、生动的想象。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不仅为幼儿所喜爱,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如《摇篮》(黄庆云)诗句充满奇幻的想象:广阔的蓝天、浩瀚的大海、缤纷的花园、妈妈的手都被赋予了温馨、美好的意境。幼儿诗中除了想象还常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这同样能满足幼儿的审美乐趣。

(三)内容要体现儿童的情趣。有的幼儿诗对平凡生活中的物象加以新鲜的想象、精心的设计,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如金波的《野牵牛》。有的幼儿诗还采用了巧妙、别致的表现形式,如河南传统儿歌《小槐树》,就是把幼儿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对应关系明显颠倒了,从而凸显诗歌的幽默诙谐。再如,四川传统儿歌《数蛤蟆》以反复的形式使得幼儿更乐于在游戏中诵读;还有问答式儿歌,如《尾巴歌》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幼儿诗歌等。

(四)内容富于自然、明快的韵律。如金波的《天绿》整首诗音韵和谐,节奏欢快,荡漾着清新、明朗的美。兒童诗在节奏韵律上比儿歌自由宽松,也比成人诗单纯明快,注重节奏的明朗、音韵的自然和谐,力求诗中内在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的音响节奏“声情相应”,表现出“语言的音乐”。

二、运用儿童诗自身的艺术特色美培养塑造儿童的审美情感

(一)引导幼儿体验作品丰富的美感。如冰心的作品柔美温婉,金波的作品清新明快,柯岩的作品趣味横生、充满善意的讽刺,金逸铭的作品形象生动寓理于诗,都能让幼儿欣赏到风格各异的诗歌语言美。如“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短短的诗句散发着温馨的暖洋洋的意境美。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或习惯,是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审美教育本质之所在。以往教师特别重视对作品主旨的解析,其实幼儿诗欣赏更重要的是对情感基调的把握。

(二)从体验中引导并激发幼儿的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渗透在审美感知中,能使审美感知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加深对美的情感体验。“当雨停了,/我就又要飞走了,/飞进雨后翠绿的森林里……/妈妈,当你伸手要采下来/那个最白、最胖的蘑菇时,/忽然,它变了,/变成了你的女儿,/她眨巴着眼睛,/笑咪咪的望着你……”诗荡漾着童心童趣的灵动之美,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浮云般随意飘动。正如金波这首《雨》,优秀的儿童诗总是启迪着孩子最美好、最可珍惜的幻想与想象。

三、为幼儿营造更佳的教育氛围

(一)加强对幼儿诗歌欣赏的指导。诗歌必须慢慢反复品味,才能沉浸在它的音韵及想象中。时间由集中变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门的欣赏活动之后,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间,进行欣赏。

诗歌的文字与声音不能分开,反复朗诵是诗歌欣赏的基本途径。另外,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感知的过程中,还可为诗歌配乐,或利用多媒体动画等丰富的欣赏手段,让儿童直观可感地触摸到抽象的意境,让诗的美感在儿童的心灵中融化和沉淀;还可利用好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以绘画、表达、肢体动作等形式来充分表达对诗歌的体验。

(二)拓展题材范围,丰富儿童的审美感受。儿童诗的欣赏题材要广,要能激起儿童积极活跃的审美感知欲望。可带领幼儿欣赏不同风格、不同国界、纵横古今的诗作。诗人个性化语言的审美追求、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得诗歌园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对儿童永远充满新鲜的诱惑。

(三)提高教师诗歌素养。教师是文学作品与儿童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培养对诗歌的爱好,掌握大量中外儿童诗作品,了解其精髓及不同的创作风格;加强审美理论知识及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才能够为儿童选择适宜的作品。还要锻炼朗诵技巧,包括声调抑扬顿挫,身体语言和表情的合理使用,以真挚的感情把幼儿吸引到诗的意境中来。

猜你喜欢

塑造选择审美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