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策略

2018-01-25杨进喜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杨进喜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結合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111—01

信息技术是当前各个阶段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适时利用,不仅能够让图像、音乐、文字、解说等有机结合,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感知情境,触碰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进行高效运用,成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下面,笔者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与小学阶段有着很大差异,知识内容难度加大,也变得更加抽象了。学生在学习中难免遇到理解上的难度和认知上的偏差,造成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下降。而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需要,适时选用信息技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数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用动画片展示一年中四个时段的温度变化,在图像左侧一直有一个拟人化的温度计。随着温度的上升下降或者出汗,或者冷得发抖,温度示数也在不断变化,或者在零上,或者在零下。教师将数轴和这只温度计对比,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数轴的各种特征要素。实践证明,这支拟人化的温度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数轴的相关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小而多,难度加大,如何突破难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特别是在初中最后一年,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抽象,很多问题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述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直观的图像,将静止的内容化为生动的图像,这样有助于学生攻克学习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的各种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则很难灵活运用。通过多媒体,将动态变化的函数图象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重要的“点”出现的位置。在大脑中将函数与图象通过动画自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后学生走上社会,都要面对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尽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科目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培养。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供了多感官影响的途径,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自主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对称”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相应的图形或者实物,对于对称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的基础部分不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理解认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找出对称相关知识,如生活中对称的动植物、物品的图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即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通过网络可以了解简单知识,不必占用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配合信息技术的辅助,能够处理许多简单明了的信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还带动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时间分配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社会已经无处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沟通便利与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帮助学生利用零散的课下时间解决部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沟通软件将预习、复习的内容发给学生,将学生学习中需要家长配合的部分发送给家长。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可以筛选适合初中生使用的教学微课视频,让学生在上下学等车或者其他零散时间里针对某个知识点反复观看学习,加深理解认知。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方式更加多样,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空间与时间上突破局限,让学习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善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