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动机理论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8-01-25王多利张士辉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

王多利 张士辉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师动机;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82—02

教师动机理论是动机理论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研究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该理论主要的流派包括:以瑞安(Ryan)和德西(Deci)等人为代表的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指导的自我决定理论;以艾略特(Elliot)等为代表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教师动机的研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参加教育工作的内在动机。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动机理论对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教师动机理论及其分类

教师动机(teacher motivation)是动机理论研究的一个层面,主要探究教师选择教育事业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行划分。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外部内化动机三种。内部动机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观要求和价值选择,外部动机是由社会影响、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等共同决定的。辛朋涛提出了教师的六大工作动机:生存动机、关系动机、尊重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责任动机和权利动机。生存动机是教师工作的最基本动机。

也有学者从教师教学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既包括教师入职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包括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动机的研究。有研究者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调查研究发现,“认为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很重要“、“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教师的工作稳定”是农村教师教学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的从教动机与性别、任教学科、教龄、离职意向以及工作投入度有关。

总的来看,教师教学动机与教师的工作能力、薪水高低、被接受程度、归属感、发展前景、教育资源、学校政策和管理、决策权和自主权有一定的关联性。除此之外,教师职业压力、缺乏智力挑战、个人发展前途渺茫、自我效能感低下、缺乏自主也是影响教师教学动机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动机分析

1.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者对发展中国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发现,低水平和正在减少的教师动机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样出现在我国农村小学,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巨大差距,农村小学教师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农村小学阵地。从山区小学走向乡镇小学,再从乡镇小学走向县城小学是大多数农村小学年轻教师的共同愿望。只要教学有成效就有机会调入乡镇小学,离县城便更近一步,因此,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优秀教师并不能够一直起到优秀教师的带头领队作用,人才外流较严重。较低的教师动机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下,这种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缺少热情。笔者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男性教师,认真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调入乡镇小学以及县城小学,评职称、加薪也是认真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如果认真教学但得不到认可或者没有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势必会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对于大多数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多媒体教室是较为稀缺的教学设备,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年轻教师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教具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方便,这也是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成绩比县城教师教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外在辅助的教学设备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总的来讲真正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仍然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设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仅仅是一种外因。如果教师真心想要教好一堂课,自己动手可以制作很多精美的教具,既方便又实惠,所以,教学设备较差并不是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低的主要原因。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并不是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低下的教学动机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第三,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缺少监督,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在我国当下农村地区,由于适龄儿童数量下降导致大多数村小在校学生大幅下降,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农村地区村小合并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导致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师资流失较为严重。在上述问题出现之后,教育部等联合出台了“中西部农村地区特设岗位计划”,旨在解决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短缺和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实施了八年的中央特岗计划确实缓解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短缺问题,但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还有待考验。由于学生数量少、教师工作动机较低下,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缺少监督或者监督力度不够。这极容易使小学教师形成“混日子”的教学态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现状。教师动机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低,教师教学动机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动机是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较为恶劣的住房条件是几乎所有的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要么没有宿舍,要么住宿条件较为简陋,夏天较好而冬天较难熬。第二,农村学校教师待遇、补贴较低下,这使得农村小学教师生活较困难,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尤其是当下,农村小学教师大都要在县城买房,高昂的房价是他们关注的重心,降低了他们的教学动机。第三,工作环境较之县城学校差。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学校,教师办公设备不齐全或者几乎没有,宿舍就是办公室,饮用水也不太方便等。农村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较难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第四,教师工作量较大。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短缺导致教师工作的时间较长,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担任教学科目增多,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大部分教师感到缺少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下,教学动机低下,而追求物质生活、保障基本生存是落后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因素是教师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日常生活基本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们的教学动机水平比贫困农村地区的高,如何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等内在因素,是他们教学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动机整体水平并不高。

三、提高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动机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动机较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下的现状,笔者就如何提高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动机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保障其生存动机,这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动機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物质基础。

如今教师的薪资虽然有所提升,但较之国家公务员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工资略显低下,这直接导致教师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在城市和县城地区的教师,可以借助自身有利的处境开设课外辅导班以赚取额外收入,提升自己的购买力。在农村这种现象几乎不会实现,尤其是小学。第一,农民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孩子的课外辅导。第二,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没有必要参加所谓的课外辅导。第三,农村地区的孩子需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料理家务,这也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闲暇时间投身课外辅导。第四,由于农村特岗计划的实施,致使从农村走出来的师范类大学生重返农村,他们的家庭以务农为主,闲暇时间往往从事农业劳动,没有进行课外辅导。第五,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大幅下降。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5人以内,有的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甚至不足10人,这样少的学生人数不可能对教师的生活起到补贴的作用。以上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开设课外辅导班以赚取生活补贴变得不可能。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保证按时发放工资,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兴趣动机,培养教师对学生以及工作本身的兴趣。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教师才有追求个人价值的动机,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是否热爱学生、是否真心喜欢教育工作有关。只有热爱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出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动机,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自主动机和成就动机,通过提高小学教师自我成就动机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村小学校长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如公开课大赛、精品课大赛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竞争,给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可以增强教师们对成功的体验和对工作的认同。学校采取合理的绩效标准,严格执行,对那些工作努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学校应给予提前晋升职称等优先机会。

最后,建立完善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促使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认可,从而提高其教学动机和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看,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动机来实现,而教师教学动机的提高既包括物质需求、社会地位等外部动机,也包兴趣、成就等内部动机。因此,积极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来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等外在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等内在的需求,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两条途径。只有教师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集中精力工作,改进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最终得到改善,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