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事业与精准扶贫

2018-01-25史新红

生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救助慈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及城镇化发展战略,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世界减灾脱贫提供了经验借鉴。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有着重要作用。

一、慈善事业助力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

(一)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向中国梦迈进的关键一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扶贫开发成绩显著,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为“十三五”目标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我国仍有七千万贫困人口,是我们几十年来扶贫开发剩下的“硬骨头”,扶贫脱贫难度更大,扶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慈善事业着重关注和救助的对象。

(二)慈善事业发展壮大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持

近些年來,我国的慈善事业一直处在良性发展阶段,从捐款数量,参与企业和人数都有了快速增长,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我国贫困群体的存在,国家财力的局限,精准扶贫这项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广大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社会慈善,由于自身专业化和多元性的优势,将最大可能的弥补过去粗放扶贫大而不精的缺陷,有助于整合更多的社会慈善资源,有利于整合有限的慈善资源,充分发挥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益。应该说,精确扶贫需要慈善力量,慈善也将在精确扶贫中有更大作为。9月1日,我国第一部规范慈善活动,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经正式施行,以《慈善法》的出台为契机,慈善事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崭新时期。

二、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了活力

慈善公益组织规模持续壮大,网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备的慈善项目援助体系基本形成,慈善救助惠及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

一是慈善思想深入人心,公民慈善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平民慈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通过捐助行为帮助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幸福感,已成为很多个人或企业的共识。

二是慈善公益组织规模壮大,企业和个人参与度高。从近年来接受慈善捐助数据来看,各类社会组织已成为募集的主力军,基金会和慈善会依托几十年的发展基础和基本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已成为捐赠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渠道,成为我国慈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全国依法登记的基金会5038个。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单位已拓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会员单位364个,惠及困难群众千万人次。公民个人捐赠行为活跃,参与形式也更为灵活。更多的人通过手机捐赠、网站志愿活动报名、慈善一日捐等新形式参与慈善活动,网络众筹逐步推开, 2014年,公益众筹全年筹资额超过1272万元,逐步成为在线募捐的重要途径。

三是慈善活动程序规范透明,救助效果大大提高。受 “郭美美”等事件引发的慈善问责风暴,对公众的捐赠热情产生了较坏的消极影响,对社会捐赠热情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引发社会对慈善组织信用、政府监管的质疑。随着我国监管体系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建立网络等更为完善的救助平台,公开捐助信息和捐助项目,开展网络认捐和项目跟踪查询,确保捐款及时到位,合理使用,并且随着《慈善法》的正式实施,公众信心回升,捐助热情和捐助效果也将会大大改善。

四是慈善项目覆盖广泛,救助体系日益完善。从捐助资金的流向看,救助形式更为多元。2013年,我国社会捐赠最集中的领域前5位是:医疗健康、教育、减灾与救灾、扶贫与发展、文化。2014年,我国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和扶贫3大领域,在人群服务领域,儿童、妇女、老人仍是捐赠者最关注的3类群体。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从1994年成立至今,已经开展了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八大方面几十个慈善项目,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援助体系,项目体系日趋完善、成熟。

三、进一步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高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1号)提出以“突出扶贫济困”为基本原则之一,鼓励、支持和引导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在扶贫济困、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等领域广泛开展慈善帮扶,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有效发挥慈善重要补充作用。

(一)加强宣传倡导,弘扬现代慈善理念

慈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慈善体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本质上是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道德权利及义务。慈善所代表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共同性。应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人人慈善,处处慈善”的慈善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倡导公民心存善念,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和扶助他人做到较好的统一,时刻心存善念,善待他人,以善促善,用善行善举影响他人、回馈社会,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倡导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近几年的慈善报告显示,一方面在各捐赠主体中,企业捐赠成为最主要力量,有近七成金额来源于企业,以民企和外资企业为主体;另一方面,国内七成左右企业没有过任何捐助行为。2015年由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以中国财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捐赠理念、捐赠方式和额度、公益成效的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存在阶段性特征,2014年度,在百富榜中只有26位有明确的年度捐赠数额,剩余的74位富豪则没有捐赠行为。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企业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远未形成。因此应该大力表彰宣传慈善企业家事迹,树立社会榜样,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加入慈善事业。帮助企业家对慈善有全新的认识,慈善对企业而言,不仅是可以享受减税优惠,不仅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从企业与整个社会共生关系来看,慈善是企业与社会和谐共存、企业家回报社会的精神动力以及企业持续发展必要支撑。

(三)完善慈善组织管理,搭建受助群体和志愿者桥梁

慈善组织是吸收慈善资源的主要渠道。作为捐赠者和受捐者的桥梁,慈善组织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避免慈善资源的浪费。慈善行业的公信力一直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慈善组织以组织化方式运营,必须充分保障公民行使慈善权利,也必须确保善款的合理使用。《慈善法》出台,也将预示着更多形式慈善组织的诞生,如何监管规范引导慈善组织,逐步完善行政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树立良好的公益组织形象,将是慈善未来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也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

(四)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慈善载体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科技发展和手机功能开发,慈善捐赠渠道和形式也更为灵活。2013年,我国网络捐赠规模超过3亿元,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选择通过网络捐赠,2014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三大在线捐赠平台和淘宝公益网店共募集善款4.28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42.6%,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手机用户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移动客户端捐赠人数占总人数的68%,捐赠金额占61%,手机捐赠已超过传统的电脑捐赠成为主流,成为青年人的主要选择。

(五)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在前期贫困人群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中,政府对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等基础数据掌握最为充分。慈善组织具备多元化和专业性特征,有着造血扶贫的基础、优势和条件,扶助形式更为全面和多样。因此,在精准扶贫中,慈善组织应积极参与地方扶贫救助活动,在确认扶助对象和帮扶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招募帮扶人员,妥善安排项目和资金,确保帮扶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政府、其他组织和受助群众一起形成合力,确保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

作者简介:史新红,宝鸡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贸易理论方向的研究和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救助慈善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