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蒸云梦泽

2018-01-25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岳阳市精神学校

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站在走廊上就能看见岳阳楼的朝日和晚霞,上课时还能听到洞庭湖上传来的声声汽笛。放学时沿着朱红的老围墙走着,踩着树上掉下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抬头则看见围墙里伸出来的枝桠,以及隐掩在层层树叶后雕刻在屋檐上的鸟兽。”学生自豪地写道。

校长廖炳晔除了自豪,更有一种文化的自信。

他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遐迩,对于与岳阳楼毗邻而望、与洞庭湖近在咫尺的岳阳市一中来说,“忧乐”是弥足珍贵的学校文化资源。“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我经常思考,高品质学校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精神气质。这关系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我们倾力打造‘忧乐文化,目的是培育师生的时代责任,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彰显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坚守与担当。”廖炳晔表示。

以“忧乐文化”铸造学校的精神气质

走进岳阳市一中校园,记者立马感受到了“忧乐文化”的云蒸霞蔚。

校门左侧矗立着一块巨石,由廖若痴、刘建中、刘昆璧三位老校长于学校百年校庆时捐赠,上书“他山之石”四字。石头朝向洞庭湖,显示出一种包容的博大胸襟。图书馆前的修远园,则矗立着“求索”雕塑。它的灵感来自屈原的《离骚》,象征着一种不断探索、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学校会议室,记者打开了摆在面前的一大叠材料。

第一份是廖炳晔在2011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开篇,他便明确提出要在师生中弘扬“四种精神”,即弘扬“忧乐精神”,做一个以人为本、以国为先的人;弘扬“求索精神”,做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人;弘扬“骆驼精神”,做一个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人;弘扬“龙舟精神”,做一个团结向上、奋勇拼搏的人。

再翻开廖炳晔在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关于“忧乐”的声音依旧铿锵,而且进一步明晰了“忧乐精神”的内涵。请看,这篇讲话的三个小标题: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思想,要有忧患意识。

2017年10月30日,十九大刚刚闭幕,岳阳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校长齐聚岳阳市一中,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共商岳阳教育发展大计。作为东道主,廖炳晔作了题为《坚守成就教育》的演讲,主旨依然是谈教育的“忧乐”。

自然而然,面对面的采访就从“忧乐”的话题开始。

廖炳晔开门见山。他说,当前办高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困惑———

一是“超级中学”的出现,对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方向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的过度扩张,还体现在对升学率尤其是对考上北大、清华人数的极度追求。这个风到底跟不跟?

二是这些年各种理念和模式既层出不穷又不断烟消云散,让人应接不暇。这个风又跟不跟?

“这个时候,‘忧乐文化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原则是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可随风飘荡。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坚守,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的全人生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他举例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格桑花开在校园、屈原农场社会实践等六大励志活动,让学生磨砺意志,培养能力。但即使这样的活动也是阻力重重,比如2010年开始的远足活动搞了3年后,大家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谈安全色变、春游秋游都取消的大環境下,这项活动到底还继不继续?

“既然我们认定了这些活动是为学生全人生发展奠基的一部分,再大的风险也必须担当。何况,只要组织好,就根本没有安全风险,为什么不坚持?这不,7年间我们开展了9次远足活动,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最关键的是,孩子们欢迎远足活动的程度,一般人没法想象。”廖炳晔的语气深情而坚定。

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

一是在招生时,中考排名君山区第一的学生被另一所重点中学花3万元“买”走了。年级组长得知情况后很着急,火急火燎地向他报告。廖炳晔装作很生气,大方地说:“那我们就花5万元把学生再‘买回来!”没想到年级组长义正辞严地说:“校长,这可不是咱们一中干的事!”廖炳晔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还有一件事也足见岳阳市一中的“底气”:柳彩萍是学校第一位正高级教师,也是学校的一块招牌,没想到被岳阳经开区看中,请她出任珍珠山中学的校长。这在学校掀起了一阵“忧患”的涟漪。廖炳晔却认为,为了更多的孩子,为什么不放她去?柳彩萍出去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一中的教育思想、实现一中的办学理念,更何况她是一位真正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让她去放飞自己的教育梦想,多好!

学校党委书记李赞辉接过了话头。他对记者表示,岳阳市一中的“忧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求其源头,有屈原的求索精神,有湘妃的重情重义,有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柳毅的忠信乐善,有左宗棠的保家卫国,有任弼时的骆驼精神……”

李赞辉说,“忧乐文化”在岳阳市一中百年历史上也是一脉相承。学校发轫于1903年创建的岳州府中学堂,从岳州府中学堂到岳阳市一中,学校历经11次校名变更和22次异地迁校,但薪尽火传,学脉绵延,弦歌未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打不散、拖不垮,顽强生存;在改革开放中又高歌猛进,追求卓越,力争上游。这些都构成了“一中人”的“忧乐文化”的内核,铸造了岳阳市一中独有的精神气质。

记者翻开学校的校史,发现这一切都得到了印证———岳郡联立学校校歌这样唱道:“继绝学,开未来,忧乐关天下”;国立第十一中学校歌开腔便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而现在岳阳市一中校歌则豪情满怀:“忧乐情怀,传颂万代,天下己任铭记胸怀”。历经新旧社会,跨越一个多世纪,岳阳市一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深深打上“忧乐文化”的烙印。endprint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石秋是位“老一中人”。他特别向记者介绍,“忧乐文化”是新时期奏响在学校上空的主旋律———

1984年,忧虑于当时教育界普遍办复读班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第一个“单方面裁军”,并在《湖南日报》上公开承诺“四全六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中下学生全面提高,文理科全面学好,课内课外全面安排;不招重读生,不办复读班,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利用假日加班补课,不滥发资料和压作业,不搞频繁考试,不以考分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教工好坏的唯一标准。

1993年,学校又针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弊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新的“两全五学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廖炳晔出任校长后开始思考: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服务?是为高考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服务?這就是坏教育与好教育的分水岭。2015年,学校正式提出“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要兼顾在校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促其全面发展;二是要对每一个毕业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助其终身发展。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回顾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我认为,学校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忧乐文化功不可没。”廖炳晔作出这样的结论。

以“忧乐文化”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

早在1985年,岳阳市一中就创办了西藏班,成为全省第一所创办西藏班的学校。32年来,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湖湘大地上盛开。

退休教师熊惠英是西藏班的第一届初中班主任。

她的故事在岳阳市一中广为流传:当年,她花了7天7夜时间,“走”了几千公里,家访了49个孩子的家长。为了办好西藏班,她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阿妈”。她从最基本的教起,起床、出操、就餐、就寝,洗头、洗澡、洗衣,上街看病、购物,一样一样地教。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开创了岳阳市一中西藏班的优良传统。

熊惠英就像火种,点燃起岳阳市一中教师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32年来,洞庭湖水潮起潮落,西藏班班主任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没变的是回响在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校先后有100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就有38人。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班的孩子们,被称为“未进藏的援藏干部”。

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担当。在西藏部工作了21年的姚金波老师因为舍不得藏娃们,从政教处又回到了西藏部。而32岁的陈习军,主动要求调到西藏班任教……西藏班的班主任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家长,工作量比普通教师多好几倍,但每年主动要求调入西藏班当教师的大有人在。

这是一种“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西藏班的赵友昆老师30岁结婚,36岁才生孩子,“因为太忙了,没时间”。乔辉老师的孩子16岁了,从来没有跟父亲过过一个春节,因为16年来,乔辉春节时都与西藏班学生在一起……

“西藏班无小事,事事关全局,件件要办好。”秉承这样的理念,岳阳市一中为西藏培养了合格初、高中毕业生3000多人,其中有从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的次吉卓嘎、刘萨、毕宁瑞、黄舟、格桑旺久,有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被授予“雪域脊梁”的斯朗卓玛,有201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格桑德吉,有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卫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高度称赞说:“岳阳市一中是内地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今天,岳阳市一中这面旗帜仍在高高飘扬:今年4月,学校中层干部邹四雄以湖南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领队、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教育组副组长的身份,从洞庭湖畔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西藏山南地区,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

“平时我和西藏班的学生接触挺多,很喜欢那帮孩子。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西藏地区急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人才。”邹四雄的话,正是岳阳市一中教师身上“忧乐精神”核心内涵“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

在岳阳市一中,“忧乐精神”的因子就像星星之火,燎原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青年教师张小倩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学校开教研会的情景,主持会议的是学校“岳阳市高中语文名师易石秋工作室”首席名师易石秋。虽说是教研会,但易石秋并没有过多地谈教研,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每一位青年教师说,岳阳市一中坐落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要有洞庭湖般浩瀚的知识储备,有岳阳楼般心忧天下的情怀,要成为“忧乐精神”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易石秋的一席话让张小倩陷入了沉思:作为岳阳市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守望和传承“忧乐精神”呢?

张小倩的沉思,在廖炳晔心中却早有答案: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不在于物质空间的大小和资产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种无形的精神根植于教师心中,而“忧乐精神”正是岳阳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每一位教师前行的精神图腾。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岳阳市一中把“忧乐精神”融入教师文化体系,构建了“三全四有”教师文化体系。

“把教育教学当作生命的全部,把陪伴学生当作生活的全部,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存的全部。”廖炳晔在每年的教师大会上,总要重复这样的“三个全部”。在他看来,这“三个全部”正是每一位普通教师践行“忧乐精神”的现实路径。

“有教育情怀,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智慧,有人格魅力。”在岳阳市一中,这“四有”则成为每一位教师把“忧乐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指南。

语文教师刘宏是一名老班主任。熟悉她的同事都知道,如果想找她,那地点一定是讲台。一年365天,只要教室有学生在,就会出现刘宏的身影。在刘宏所在的班级群中,刘宏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班级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被她随手拍成照片,配好文字发布在群里。两年多下来,刘宏拍了两万多张照片,自动生成了班级成长的“活相册”,被大家笑称为“记录狂人”。endprint

老教师左能则是大家公认的“课件高手”。在岳阳市一中教师参与的比武课、汇报课中,绝大多数的课件都出自左能之手。青年教师李冬冬说,左能老师不仅“业务水平高”,关键还“很好说话”,只要有需求,他有求必应,与他相处让人“如沐春风”。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班主任岗位是公认最苦、最累的活,特别是高中学校的班主任,经常被人戏称为“永不下班的人”。而岳阳市一中的班主任更有着严格的“六到堂”日常管理制度,即班主任和管理人员住校,每天坚持早操、早自习、课间操、午休、晚自习、晚就寝“六到堂”,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可就是这样一个“苦差事”,在岳阳市一中却要靠“抢”。生物组教研组长文志斌是学校的生物教学骨干,为了能当上班主任,他写了一份长达3000字的申请书,向校领导自荐。这份申请书一写就是3年。“为了当这个班主任,我还走了不少‘后门呢!”文志斌笑着告诉记者,为了能当上班主任,他不但申请当了好几年的班主任助理,还经常找校领导探讨班主任工作,多次表明自己想当班主任的强烈愿望。第三年,文志斌终于如愿以偿。

当上了班主任的文志斌终于过上了“全年无休”的生活。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他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只有当了班主任,我才感到我的教师生涯完整了;看到学生对我的信任与依恋,我才感到自己对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

“事业至上、技艺高超、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在廖炳晔看来,刘宏、左能、文志斌等教师身上的这些品质正是“忧乐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对“忧乐精神”传统的坚守凝聚成了岳阳市一中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形成了百年一脉相承的一中教师文化。

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发展高度,岳阳市一中重构学校育人体系,将办学理念定位为“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

今天的高中教育非常不易,既是与过去的对话,也是与当下的晤对,更是与未来的对接。特别是新高考下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教育变革,更是一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而“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提出,正是岳阳市一中对教育发展的未雨绸缪,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忧患精神”。

未来给教育的命题,由教师来解答。岳阳市一中的答案是,把落脚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

学校摒弃了传统的“齐步走”培训模式,根据不同教师的学历、资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培训,打造适合教师个性特点的螺旋上升式专业发展通道———

以“青蓝工程”为重心,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启动“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举办基本功培训班等途径,青年教师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激情,业务能力迅速提高,让学校持续发展后继有人。

以“中坚工程”为载体,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队伍“四优化”原则:年龄优化,必须45岁以下;学历优化,必须是本科学历;学科优化,必须兼顾多学科;能力优化,必须是教学骨干。近几年,根据这一标准,通过民主选举,先后有10多位年輕的骨干教师走上管理岗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平均年龄由46岁下降到40岁。

以“名师工程”为引领,提升办学品质。目前,岳阳市一中建立了动态激励机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著书立说、成名成家。

“不当领头羊,身边就没有羊。”廖炳晔用形象的“领头羊”理论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

语文教师方翠英也是“领头羊”理论的实践者。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她,没有任何网络技术基础,却奇迹般地创立了一个访问量将近800万人次的班级网站“寻梦园”。这个网站不仅成了青少年提高语文能力的平台,还挽救了不少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方翠英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改革开放30年有影响的典型人物”等荣誉。

在岳阳市一中待了16年的柳彩萍老师非常认同廖炳晔的“领头羊”理论。也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鼓舞,柳彩萍多年扎根教育,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2017年,她所带的高三班级被媒体誉为“湖南最牛高考班”,全班高考平均成绩629分,全部考上了一本院校。不仅如此,柳彩萍还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从特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的华丽转身,其教育随笔《木叶》成为了畅销书。去年下半年,柳彩萍出任岳阳市珍珠山中学校长。她说,在岳阳市一中16年的从教经历和精神成长是她一辈子的财富!

“各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廖炳晔将学校的教师队伍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在这个“交响乐团”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陈浩、胡光泉、周占寒、潘四保、吴樵夫……从岳阳市一中走出来的有特级教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有省、市各级名师。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都能看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都能看到“以教为本”的责任担当,都能看到“爱生如子”的赤子深情。这些正是“忧乐精神”最本色的表达。

以“忧乐文化”办一所学生乐意回来的学校

“上了大学才知道,岳阳市一中是一所开师生大会时校长先鞠躬的学校;上了大学才知道,把全班所有人都放进镜头里是一件很牛的事;上了大学才知道,不强制晚自习,假期一次不落,升学率高,氛围自由得如同大学一般,我们有多么幸运……”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毕业了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每次放假前,总有校友在微信群里‘隔空喊话:啥时候回咱一中看看?这已成为大家不成文的‘寒暑假作业。而这句话,也是让人最有幸福感的一句问候。”确实,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离开了还心心念念记挂着的地方;这是一个只许自己骂却不许别人说的地方;这是一个将洞庭美景尽收眼底,又将“忧乐文化”传扬开来的地方。endprint

“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应该是孩子们乐意回来的学校。”每次参加学校毕业生聚会时,廖炳晔总是喜欢询问学生,让他们说说母校最让人难以忘怀、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样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当年成绩优异的孩子所深深眷恋的,不是分数、排名,而是坚毅、友善、担当等精神文化品质的传承和记忆。

是啊,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精神品质的传承。

如何让“忧乐文化”根植在一中学子的心中?这是廖炳晔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在岳阳市一中,“远足君山·磨砺意志”活动是学校的传统德育项目。自2010年开始,高一、高二学生迈开腿,徒步往返48公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对于许多久居城市、缺少锻炼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场体力“大考”,也是一次心灵“大考”。

“48公里,比常规的马拉松比赛多7公里,比奥运竞走长25公里……远足之前,我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我清楚地感觉到那些疼痛、辛劳从脚底蔓延开来,每一次迈步都要使出十二分的气力。”“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在了一起,互相搀扶着,你帮帮我,我扶扶你。在这里,大家没有班级之别,你我都是凭着毅力坚持到现在的勇者。”“夜幕初降,我和小伙伴们一步一步地挪到了校门口。那一句‘老师,我回来了宛若一枚闪亮的勋章。”“人生就像一次远足,只不过这远足的时间会更长,对意志的考验会更大。”……远足归来,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成长的感动,写下收获的点滴。许多年后,他们也许忘记了习题册上的答题技巧,却仍将这份感动记在心上,感谢那条漫漫长路,感谢那个坚强勇敢的自己。

如果说远足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达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那么藏汉学生“手拉手”联谊则教会他们心存友善,将关爱之情从自我向他人延伸,拥有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

每逢农历春节,学校开展藏汉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让离家千里的藏族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自574班的刘映杰是此项活动的参与者。小他一岁的西藏姑娘德庆玛自此走进了他的生活。一想到这个来自西藏阿里地区的藏家妹妹要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来此求学,新春佳节也无法与家人团聚,刘映杰暗下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珍惜彼此相处的时光。兄妹俩一起逛街闲谈、走访岳阳名胜古迹,还通过自助打印机打印出了他们游玩时的合影照片。

“结对小伙伴们在网上分享了许多趣闻轶事。其中有个同学‘晒出一行藏文,我向德庆玛请教,才知那长长短短天书一般的文字表达的是‘我爱你之意。于是,我也让德庆玛用藏文译出我俩的名字,将两人的微信群起名为‘我和你。”回忆起相识的过往,刘映杰仍记忆犹新。不同的民族,就这样结下了割舍不下的同胞情谊。在联谊活动之后,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关心彼此的学习、生活,分享着成长路上的苦与乐。

“常言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个道理、一种认识,教师将它阐释明白,让学生信服,这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把它内化成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准则,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完成这种‘内化必须有个人的独特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参与,而‘外化则需要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道德情境或自然的生活情境之中。”政教处主任何波坦言,无论是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还是为他人、为社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无一不是在活动中为学生打下精神底色。

在这里,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屈原农场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成为一本本灵动的“教科書”,帮助孩子们踏上探索自我、服务社会的旅程。文学社、摄影社、话剧社、青鸟社、聆心社、动漫社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则成为学生放飞个性的舞台,化身为传承“忧乐文化”的鲜活载体。

时间的指针回到2005年10月,357班学生刘英发起成立环保社团———青鸟社,致力于校园环保宣传和环保实践活动。各班社员将本班的废报纸、易拉罐等进行分类整理后集中回收,再卖给废品公司,所得款项用于资助特困学生。

有社员发现很多教室下课、课间操等时间灯火通明。青鸟社便与学校后勤处联系,由学校规定班级的月平均用电量,各班采取节电措施,月底时再核定各班用电量。超过平均用电量的班级,需按超过度数缴纳相应电费,低于平均用电量的班级,则予以奖励。“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只是一个随手关灯的动作,也许只是一声善意的提醒,虽是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有着聚沙成塔的力量。”慢慢地,全校教室做到了人走灯灭、天气晴朗时不开灯、晚自习时不开黑板处的照明灯,每学期节约用电达1.5万度。

清扫校园落叶、冬季爱鸟行动、绿色植被调查……一项项社团活动丰富着青鸟社的内涵。

时光流转,社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环保理念却在大家心中扎下了根。

当美德成为一种习惯,当习惯成为一种传统,即便身处校园之中,一中学子也不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廖炳晔所看重的不仅仅是可喜的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他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会做人、会生活、会求知、会健体、会创造,具有浓郁的本土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长征五号火箭发射为什么会失利?”“无人商店是否能成为零售新时代的起点?”“美国大选结果将对台海局势有哪些影响?”“从朴槿惠弹劾案看韩国政局”……不要以为误入议政大厅,没错,这就发生在岳阳市一中的课堂。政治教师胡稀贤将时政演讲引入课堂、引入班会,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时政演讲。在他的理解中,政治教学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利用生活中的“活教材”给学生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

在课堂之外,视野时政社团也是一扇学生洞察世界的窗口。577班学生周子康自小关注时政,一入校便成为社团里的“活跃分子”。眼下,身为社长的他忙着筹办社刊《视野》,撰写时事政治评论,将自己对国内外时局的思考转化成笔下的文字;组织时事辩论赛,鼓励更多的社员各抒己见,“共商国是”;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发出世界公民的呼声……“虽然尚未步入社会,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下,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都与我有关。即便身处斗室,也要有心忧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周子康说。

“什么是家国情怀?从一己小我到无私大我,由校园而至社会。一中学子从此地出发,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将‘忧乐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校团委书记喻中伟这样理解“忧乐文化”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张张写满对母校的眷恋与深情的明信片,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一批批“龙樱计划”志愿者薪尽火传,录制高考加油视频、组织寒假交流会、展望大学生活,把一中校服穿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初为人师者回到了这里,只是这一次的身份是“老师”……

令廖炳晔深感欣慰的是,不论一中学子走向何方,都始终不忘“回家”的路。而他,就在这里,等着孩子们归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岳阳市精神学校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不忘先烈
岳阳市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拿出精神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教学实施和反思
两个妈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