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香港模式”下的城市住区建设

2018-01-25李晓虎叶晓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期
关键词:住区邻里高密度

李晓虎 叶晓文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市 511400)

1 什么是“香港模式”

1.1 高密度的开发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近几年人口密度逐渐增大,香港作为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平均每平方千米达到6千多人,典型的人多地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发展进行的,发展城市并非是对自然的破坏。对城市低密度开发无限蔓延才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的不断聚集造成城市的不断扩张,然而不加控制的蔓延必定会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只好寻求高密度的城市开发道路。这里最为提倡的是土地的高效利用,包含了土地的开发和绿色生态建设两方面。

1.2 紧凑的中小户型

“香港模式”中特别在意对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往往会多出一个功能性空间,尽量减少走道、走廊面积,当然房间功能会大大弱化,但居住的实用能力会大大的加强。

1.3 充足的城市开放空间

香港城市的整体开发密度极低,80%的土地是自然郊区,还在新界预留相当的适合开发的土地,这是生态平衡的需要和战略储备的土地。香港政府为了解决民众的居住问题,保证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善用土地资源。目前,我国不少城市是建筑占地密度较高、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的模式,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生态建设。城市的建设要能使城市内部生态资源再生,使城市居住者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护生态稳定,需要有相当规模的绿色生态空间。土地要节约,城市也要迅速发展,低密度一定要有高容积率来支持,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人口城市的开发必须高度利用,才能提供相当面积的绿色空间。

2 “香港模式”住区建设开发的经验

近些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区虽然是高密度高强度开发,但是其居住环境反而大幅度改善,香港政府在解决市民居住问题和坚持可持续战略上的确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和理论。香港在利用发达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各个高密度、高强度开发的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对生态的最大可能的保护。使香港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找到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建设政策。

2.1 建设大量的城市开敞空间

前期香港由于大部分土地是丘陵地区,并在新界预先留有适当的可供开发的土地贮备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又能去改变地形,但是实际上政府并没有那么做。也是考虑到城市要有大量的城市空地,开场空间。使城市居民有享有大片的休憩、娱乐、风景区。根据实际调查,香港陆地面积的67.4%是林地、灌木林和草地,政府划分的生态保护区的占土地的38%.住区用地仅占6%(见图1)。

2.2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和综合社区

图1 城市绿地开敞空间

香港的先进经验在于以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综合利用土地建造社区。围绕着交通枢纽建设的城市住区不断缓解了高密度住区的交通压力,也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及国家相比,香港的道路长度、车辆数及交通意外伤亡相对来说较少,基于交通十分便利的前提,反映了香港道路及车辆的利用率高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香港大部分高密度,混合住区集合居住、商业、教育、娱乐、工作场所和开敞空间等多种功能用地。一个混合社区可以在步行范围内解决日常消费、生活学习。并可降低对机动车辆的使用率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

2.3 高密度开发的合理限度

香港市民高度认同政府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模式,环保人士反对政府围海造地,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是香港生态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香港振幅对城市长期规划做了项调查,部分商业行为的团队希望提高城市密度从而提高商业活动频率。部分人士认为可以适当的降低密度,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优良的社区配套设施、合理的设计会使市民居住环境得以最大程度改善。香港的地下、地上、立体交通、绿化和广场融为一体。组成了公共生活的关键部分。在香港常提及的建筑密度是指开发密度,在制定开发密度的同时需要考虑城市基础交通建设、社区的整体建设、学校和老人的保健中心及市民的休憩场所等。香港的建筑开发密度是通过容积率来控制的,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香港地区的容积率为6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当容积率超过8就会对生态环境或城市休憩空间破坏,造成与开始预想的目标的偏差。于居住是向高空发展的,所以这些主要反映在平面上的指标实际上控制了住区的上盖基底密度。从香港的经验看,基础建设、社区设施和基本设施齐全,经过审懊的城市设计,地积比率为6石左右或以下的社区效果较为理想;而当地积比率在8或以,建成的效果则与设想的相差较远。

2.4 牛头角上邨案例分析

2.4.1 住区室外空间舒适

由于处于丘陵地区,牛头角上邨旧址建在3个平台上,山坡较陡,重建时保留了平台基地。对坡道进行了改良设计。住区改用高密度住区形态由于地处高坡沿海,基地对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通风走廊的精心设计将夏季风导入住区内,通风散热性能增强,增加居住舒适性。为了抵挡城市交通噪音,住区的几组大楼在形态组合上精心设计,配合大楼的锯齿形形体对道路噪音进行了有效阻隔。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内的实验性项目——雨水回收系统的建设,将回收的雨水用于社区绿化。雨水从垃圾站屋顶收取,收集到的雨水直接灌溉社区绿化,较少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工作压力。

2.4.2 材料的节约

本住区建筑造型由开始带有角度的“Z”子型,转变为垂直的“Z”字型。加上两部具有结构功能的升降机槽。架构合理,“Z”字型平面对称,在浇筑混凝土时,可以制作预制件,极大提高了施工进度。项目引进了材料生命周期分析工具。通过此工具分析材料在周期不同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不断改进材料,设计周围环境。通风走廊的应用极大了较少了每家每户冷气机的使用,节约了能量和电能的消耗。住区设计时尽量采用自然光和高效节能的环保灯,减少电能消耗。

2.4.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项目内采用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集合透水地面,不但节约了大量自来水,也减轻了城市地下排水压力。采用海水作为厕所清洁用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香港节约了大量人工处理水资源。节约了能量的消耗,间接保护了城市环境。

3 与新加坡住区规划结构模式对比

3.1 新加坡邻里中心规划思想与香港区域划分模式

新加坡全国分为东、东北、北、西、中总共5个区域。在5个区域内又划分成55个规划区,33个规划区内含有27个新镇,每个新镇又分5~8个居住区,居住区内再由邻里组团。新加坡全国被划分成5个区域,每个区域设有一个区域中心,区域中心的用地规模为70万hm2,设置有大型商业、诊疗所、图书馆、预留公共机构用地、公交站地铁站用地、区域公园用地、道路用地。5区域平均分布在全岛,创造了不少近距离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附近居住居民的活动,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枢纽的压力。这块和香港住区规划很接近,香港也是通过交通枢纽将各个区域组团,区域内部设有各种与人们日常活动相关的机构。只不过新加坡的分区相对更加细。

3.2 新加坡住区规划可取之处

新加坡邻里中心规划是基于长期对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长远考虑来构思和制定。邻里中心规划思想有以下优势。

(1)和香港区域划分类似。邻里中心的规划模式使得新加坡在进行城市扩展时,避免了国家出现的市区拥堵现象,又不会因为规划过于分撒导致城市中心衰落的悲惨景象。

(2)比香港住区更加细致和人性化的是邻里中心的设施群围绕人们寻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构成了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菜场、超市等是厨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餐饮、小吃是餐厅的延伸;影院、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等。人们在邻里中心进行这些活动增添了不少社区文化的氛围。

(3)邻里中心规划模式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中设置,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充分满足了人们多层次需求;便民利民,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4)邻里中心是在政府调控下的商业行为,在政府支持下,邻里中心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服务,有着明确的市场,邻里中心不断完善商业组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分担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

4 香港及国外住区规划模式对中国内地城市的借鉴意义

4.1 制定相关法律

中国内地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开发可以借鉴香港的住区规划模式,个人认为香港城市政府和市民在生态这一块基本可以达成共识,而且民间团体组织也比较重视。内地的民众对绿化生态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长远的见识。开发商当然也不会太顾及生态环境。近几年随着市民这方面意识增强。关键是相关规定法律的出台。对开发的密度予以控制。高密度开发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密度大、经济效益及开发商的作用等因素决定在内地大部分城市都要进行区域的城市住区的高密度开发。科技的不成熟技术部完善、基础设施的落后。住区生态环境不够理想等因素造成我国部分城市住区规划相对混乱。住区之间交通系统不完善。地下空间、地上空间联系不够紧密都是需要积极改进的地方。所以在用法律约束建设城市住区行为的同时,可以学习香港在高密度城市开发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通枢纽的规范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实现高密度下经济活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市民衣食住行的便捷,居住环境的适宜性。生态环境除了法律规范同时还需要呼吁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市民主体大部分重视才能真正的把生态环境作为住区建设的一部分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

4.2 利用新技术改善居住质量

高强度开发时建立在对原始自然环境土地的掠夺在重建建筑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将新科技融入到我们的住区建设中去。当代最提倡的绿色生态建筑。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对社会能源的最低消耗。建成绿色节能的新型建筑。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风能、光能制热发电。可以利用自然阳光减少电能的供应。类似的采用一些新技术、新科学手段。使得城市住区建设走一条绿色生态建筑的道路,在如此高密度的开发同时保证了居民的居住质量。维护了生态平衡。实现了住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邻里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结合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新加坡邻里中心在规划建设管理上还存在着以下可资借鉴之处。

(1)提供足够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成社区凝聚力,促进人际交流,逐渐形成邻里和谐社区文化氛围。

(2)以企业组织为单位的住宅开发形成的配套建设。既实现了政府对住宅产业和社区建设的宏观调控,又开拓了城市社区服务产业的就业市场。

(3)邻里中心范围内的服务,形成了以邻里中心设施的有效市场范围。面对有限的社区服务市场,集约了有限的用地,集中投入资金,可以创造最大的社会、经济综合收益。

[1]李薇,周麟.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11.

[2]钱本德.今日香港的住宅建设.住宅科技,1994.

[3]梁应添.香港住宅问题及规划设计概况.建筑学报,1991.

猜你喜欢

住区邻里高密度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