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2018-01-25马明凤

魅力中国 2018年52期
关键词:鲁庄公百姓文言文

马明凤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教育局,河北 沧州 061300)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以诗词歌赋、小品文、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能体会古代名家的丰富情怀,汲取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养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传统的的教学方式,学生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体验、实践等,从而导致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堪忧。

一、注重积累,文言并重

“一词动一句,一句牵全篇”,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重点突出的释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地说,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重点词语以及能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句都要详细准确地阐明它们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制定了三步目标:自己翻译,疑难字词句或查找资料,解决不了的问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理由作个别的指导和阐释;译完的学生,自己参阅相关翻译资料进行对比,纠正翻译中的错误,或发现其中存在的疑惑,师生共同探讨;熟读背诵并练习默写,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二、自主阅读,质疑探究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阅读入手,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教给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准确运用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联系旧知识推断词义的方法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

(二)自主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其次,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再次,进行局部突破,教师对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最后,鉴赏创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质疑探究。

“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如教学《论文范文之行也》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本文的“大同社会”,还有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三者是一样的吗?对于学生的问题,笔者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并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通过整理对比,分析归纳,学生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三、巧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而且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加入具有趣味性质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能够帮助老师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讲课前先在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片段,然后,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问学生播放内容,最终明确主旨“三国时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也可以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刘备三顾茅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将主题引入到课文中,同学生一起通过文章,共同学习《隆中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娱乐性、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

四、引导点拨,强化理解

在学生困惑之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点拨时我们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材料。教学《曹刿论战》中解决“鲁庄公一开始认为可以靠谁”的问题时,有许多学生还是会以为鲁庄公一开始就认为可以靠“百姓”,这时老师就可以问“小惠未徧”是指小恩惠没有遍及到谁呢?没有遍及到百姓,那么这些“衣食”分给了谁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鲁庄公原来只是想依靠他的“近臣”。

从鲁庄公的第三次回答中,学生可以看出,鲁庄公能根据实情断案,办事比较公正。因此曹刿认为“可以一战”。那么为什么呢?学生会说,办事公正是为民办实事,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而战争是要靠百姓去打的。

教师引导:“‘战争是要靠百姓去打的’这句话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呢?”由于学生仅习惯于读文言文,而我却让学生自己“创作”文言文,学生可能一下子手足无措。我就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文中哪个词的意思是“百姓”,学生很快找到了“民弗从也”中的“民”。我还说,文中“夫战,勇气也”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大声说“作战,是靠勇气的”。我说,那么,“打仗是靠百姓的”该怎么说呢?学生高兴地喊“夫战,民也”。顺着学生的话,我板书:“夫战,民也。忠,则民从之,以民之所从,可一战。”学生兴奋地读着这句话。这时,学生不但对“取信于民”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由于灵活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总之,文言文离学生很远,他们在弱语境下学习。教师只有通过积淀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猜你喜欢

鲁庄公百姓文言文
东野稷驾马车
文言文阅读专练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会背与会默写
百姓看家“风”
第三只眼看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