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多重局限及突破构想

2018-01-25

书法赏评 2018年4期
关键词:硬笔书法学科

近年来,对书法学科建设的思考成为高等书法教育界的一个核心问题。回首过去,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学者云集,各高校书法专业负责人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次会议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对此后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学科归属

书法到底属于什么学科。是艺术?美术?文学?历史?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是一个为书法 “正名”,即 “明统绪”的问题。既然称为 “学科”,就要有明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过于狭窄和过于广泛都是不对的。高等书法教育已发展了超过半个世纪,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全国办书法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已接近三百所。近些年来,在学者的努力下 “书法学”得以建立,书法本科已按 “书法学”招生,书法硕士、博士仍然未变,仍在其它学科下招生。书法的学士、硕士、博士不在一个学科下,是件很让人费解的事。在学科归属这个问题上,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共识,书法是否可以是一个学科一直争议不断。书法在当代可以归于很多学科,因为书法与其它学科都有关系,如文字学和文献学可以在历史学科中,也可以在书法学科中,也可以在文学学科中,正是因为与其它学科的互融互通,才能更多地吸取其它学科的长处。

书法发展成了一个独立学科,而我们研究的东西有很多是属于考古学、文学、历史学、敦煌学、金石学等等。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有的学者要求书法学科独立,但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却又是其它学科的,很多书法刊物上开设各种栏目如史料、考古、文字、考据、批评、文献等等,中国书协历届书法论坛的获奖入选论文研究对象也多属于其它学科。究竟为书法独有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它学科的东西书法学科可以研究吗?如果书法是独立的学科,那他应当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否则,应当称为交叉学科;如果是交叉学科,则无独立必要,保持现状即各高校书法专业依然依附于其它学科下,这对书法的发展是有利的。如果是独立学科,则需要确定研究范围,而不是处于骑墙状态。在文学学科中,文艺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绝然不同,在历史学中,古代史和世界史的研究范围也泾渭分明。当前太多的书法期刊论文及书法硕士、博士论文写的是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无特定的研究对象则谈学科独立、学科建设成为空话。

“规范化”与学科归属密切相关,但是什么是规范化,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化,专家们却语焉不详。莫说是刚开办书法专业的学校,即使是办学很久的学校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专家学者的倡导建议也多是以自己的经验谈论,或者是以自己当前的现状倡议大家用这种办法。比如有的认为书法与美术都用毛笔,都是视觉艺术,于是放在了美术学院下;还有的认为书法系应当设在文学院,并举出诸多好处,如文化氛围好,师资方便以开设古代汉语、古文字、写作等等。应当知道,学生学什么不在于书法系放在什么院下,而在于课程设置,即使设在外语学院下,如果开设古代汉语课,学生学的还是古代汉语而不会是法语。氛围不是依靠环境装饰和一块文学院的牌子来支撑,应当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要求,来自学生对书法的虔诚与热爱,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肯定与崇拜。客观地来讲,不论各院校的书法专业放在美术学院或是文学院,归于历史学科还是哲学学科,书法专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培养人才、普及书法方面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 “规范性”目前还谈不到,因为还没有确立一个规范,书法学科也是刚刚建立,规范的建立要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为基础。即使如此,由学科独立而相应的产生了独立的书法学院、书法系,这对学生管理、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等,进而对书法学科建设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在学科归属上,当前的政策及制度或者说顶层设计上确实有种种不足,但这是只凭学者呼吁改变不了的,我们要去呼吁,同时也要在当前的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再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最后是落实。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主要是照搬他国模式,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很少,书法为中国所特有,在古代已经传至周边各国。书法有其生长、发展的土壤与环境,照搬西方模式、复制美术等学科都会严重阻碍书法学科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书法发展逻辑与规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主要继承中国古代书法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适当学习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建设书法学科。

二、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硬笔书写教育的忽略

谈到书法学科建设,一些学者专家会用一种很宏阔的视野来谈论,这是很好的角度。有长远目标如书法的国际化、书法的文化传播价值、书法在实现 “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很远大的目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九层之台,起于微尘。”我们还应当有最基本的目标,最短期的目标,最现实的脚踏实地的目标。

硬笔字问题在一些学者眼中似乎与学科建设无关。在当代,书法已完全脱离日常使用,其重要性与存在价值无法与古代相比。电脑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书写量大大减少,交流信息时更少用手写手机短信而是用微信语音,最简单的则是以表情符号表示心情与状态。莫说是按书法标准写字,能写正确已是不易,看看各类学校里老师的字,博士的字、教授的字,就会发现,这是一个 “全民写字不好”的时代。基础教育对书法的轻视即是这种恶果产生的原因。各个高校书法专业的各级学历教育,从本科到博士多重视学生的书法水平,却忽视了硬笔书写能力。如果做一个调查,将书法专业学生的硬笔字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结果会大大出人意料。书法生可能毛笔字写得较好,但是硬笔字却难以入目,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书法专业的学生都写不好硬笔字,那还有哪个专业的学生会写得好字?如果书法专业的学生练硬笔字都不知门径,以当代一些所谓 “硬笔书法大师”写的 “字帖”为学习对象,那他们与社会上的业余爱好者又有什么不同?

在古代,书法就是为了实用,古代的书法就相当于当代的硬笔字,秦汉篆隶碑刻,晋人手札,为了写好字、美观、易识,结果文字发生了变革,书法得到了大发展。在中国古代,书法只是一个工具,帐房先生、士兵、农户人人都会,大量出土的地契、账簿、家书等等可以证明这一点,与文人相比,当然会有工拙之分。书法与科技的地位在古代都不高,很多儒家学者都以凭书入仕为耻,而以经学、文学等学问入仕为正途。经史子集四大部中,关于书法的内容很少,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的文献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书法仍有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作为 “艺术”的书法的发展,而是作为正常 “写字”的书法的发展。我们现在认为是 “书法”是经典的很多书迹,在古人来看那就是 “写字”,一次普通的书写行为而已,并没有将其认为是多么神圣的 “创作”,天下三大行书、宋人手札莫不如此。但这些书迹是在作者有强大的技法支撑之下的书写,同时,这种书写是具有文化意味的书写,这两点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决定了作品可以成为经典,对待这些书迹要用一种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古人写字与今人写字不同,古人写字都要进行必要的基础学习,从幼年开始学习写字,一生都在使用毛笔,毛笔是惟一的书写工具,书写运用于各种场合。而今天,没有进行过基础学习的为绝大多数,且有多种交流工具,毛笔不再是必备用品。书法失去了实用性,失去了社会氛围,书法变成了极少数人掌握的技能,书法由大众化变成了小众化,变成了高深的学问,成为需要读很多年书,获得很多学历才能掌握的学问。虽称汉代 “鸿都门学”是最早的艺术大学,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作用却也微乎其微。唐代楷书大家在宫廷教授的是楷法,是为实用,而非艺术。古代官方民间有大量的场合需要书写人员,发达的古代书法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实用型专业人才,与其称 “古代书法教育”不如称为 “古代写字教育”。北朝已成制度体系的写经、唐代写经、明清编写大型类书、丛书等等工作,都需要数量极其庞大的书写人员,这是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很多官员、文人、学者都不是以书法为专业,他们或者长于文学,或者长于考古,或者长于金石,他们都能写一手好字,一手实用的,让人赏心悦目的字。实用的书写并不会妨碍艺术的书写的发展,反而是有促进作用的。唐代张旭是狂草大家,也兼擅楷书,颜真卿行草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正是因其对楷书的创新与成就才是后人景仰的原因。当代一些书法家反对 “馆阁体”,提倡发挥性情,提倡写真我,但又有多少书法家能够写出 “馆阁体”?唐代孙过庭提倡学书先求平正,继而险绝,复归平正。美有很多种,整齐是美,错落也是美,丑也是一种美,对大众而言,能欣赏的多是整齐之美,整齐确实也真的很美。树木排列整齐,阅兵队伍整齐,人的外表的整洁等等,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欣赏的美。一幅整齐的小楷和一幅发挥性情的看不清字的狂草作业,你更愿意看哪一个?古代科考要用 “馆阁体”,我们打开明清科考卷子,会被其整洁优美所深深打动,古人写的很普通的一张考试卷子,当代人与其同样水平就可以获国展大奖。古代考试中字好只是一项基本要求,更多的是要考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以及博学程度,而现在的学生连基本的写字都写不好,更何谈其它?我们一直强调书法作为艺术的独特性、艺术性,却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写好硬笔字都难以达到,得焉,失焉?当书法家是少数人的事,也只能是少数天才的事,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书法家,需要的是多一些能写好字的人。古人不谈艺术只谈写字,反倒使书法得到了大发展,当今只谈艺术不谈写字,反倒是写不好字了,连正确都达不到。中国古代有很多对书法用笔结构的书论,他们谈的全是如何写好字,如何掌握法度与规矩。

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不包括硬笔书法教育,反倒是社会及基础教育对此有强大需求,教育就是为社会服务的,让全社会所有人写好字应当是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书法高考专业课考试中应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硬笔书写分值,也应当为书法本科生开设硬笔和粉笔书写课程,计入学分,经过这样的程序,学生将来可以承担基础教育的责任,为打好书法教育的基础发挥积极的作用,用各种笔都能写美观的汉字,也更符合书法专业学生的身份。写好硬笔字是书法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是作为书法学生的最低要求,书法本科生可以没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写好字是底限,其中不仅包括毛笔字,更重要的是硬笔字。

(二)办学目标与入学标准问题

1.办学目标模糊

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令人吃惊的是,短短数年内,全国开办书法专业的高校近乎疯狂增长!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有的是要培养书法家、艺术家;有的是要培养书法老师;有的则很茫然,没有目标。办学目标的过高过低对专业发展都不是好事。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艺术家是被培养出来的,书法家也不是能够通过学校教育教育出来的,不论学生毕业获得的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学位,有这个学位不等于就是书法家了,不等于就是精英了。拿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证也不是就成书法家了。常见很多媒体吹捧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青少年为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当然也并非六七十岁了就可以是书法家。认为只要拿上一个学位就是精英了,获几次国展就是全国著名书家了,这是一种极简单的僵化的思维。成为艺术家、书法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依靠功夫,天赋、学识,机遇,阅历等等缺一不可。

有的高校是要培养书法老师,这涉及到课程设置和师资问题,没有与教育相关的课程,没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懂得教育规律,不懂得学生心理,而只是知道每天写毛笔字,这是注定培养不出合格的书法教师的。未来要担任基础教育的书法老师,首先自己应当写好字,这个字不只是书法,更为重要的是硬笔字和粉笔字,因为基础教育要求的是字的实用性,而不是艺术性。小学初高中生要面对繁重的考试压力,把字写好,整齐美观、卷面整洁是第一要务,书法艺术对他们来讲可有可无,至多是一种业余爱好。而他们的书法老师的硬笔字、板书都不过关,何谈向学生传授。因为在这些老师当学生时,学校就没有这样的课程与考核,所以出现了书法专业教师写不好字的状况。

在办学目标上,可以分为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两类,还有一些是在综合类高校的,兼有二者性质。艺术类高校应当联合起来制定一致的办学目标,师范类院校也应当统一目标,在统一的办学目标之下,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因为有了统一的目标,所以核心课程设置是一致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只在于师资水平的不同,每个学校都可能会有其长项师资,同类院校教师定期互访讲学、开研讨会、组织活动,这样会打破校际壁垒,利于同类院校共同发展。

2.入学标准太低

高校不重视学生的理论研究和文化素养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唐代吏部选拔官员将 “书判”作为一项标准,书写与行文相比较,更看重的是文词的逻辑性及优美性。而现在进入高校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过于薄弱,进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也不在提高文化水平上下功夫。书法、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在高考中要分两次考试,一次专业考试,一次为全国文化课统考。书法学生的统考录取线与文学、理科等等其它专业相距很大。社会通常认为考艺术类的学生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于是艺术专业成了高考的避风港,文化课不好的学生一同涌向这里。高校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办专业、扩招,大量不合格的学生进入高校,这是对高等书法教育的不尊重,是对高等教育的不尊重。不断扩招导致教室空间拥挤、单个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本科一个年级几百人,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就专业问题达到有效的交流沟通,呈现 “放羊式”的 “自生自灭”状态。

书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又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的硕士博士考试一直都很强调文化的比重,所考知识极为广泛,涉及与书法相关的各个领域:文字学、金石学、敦煌学、史学,文献学等等。书法学习者研究者就应当是一个博学者,书法应当建立在深厚的学问之上,而不只是会写毛笔字。书法高考也应当如此,甚至更严格,在录取上统考分数应当至少和文学类同一条线,甚至分数更高。当前的录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专业分数排名,一种是按文化分数排名,二者都有不足。前者通常是专业好,而未来在整体上难以持续前进;后者则动手能力弱。专业与文化各占一半进行平均排名录取应当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会避免学生走极端。分数线提高会提高生源质量,也会使有资格进入学校的人数减少,老师能够有精力管理,有针对性地教学,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与师资问题

1.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缺乏

一所高校内同一门课程由不同老师教授,其教学思路及教授内容会大有不同。因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校各书法专业老师均是凭自己的喜好进行经验式教学,与从前随意的师徒传授类似,谈不到高等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我们需要全国顶极专家学者共同商讨而得出的大纲,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办不到的。当前书法是一个很小的学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办不到、统一不了,又何谈宏大的学科建设?这也是书法这一新兴学科刚刚起步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另一问题是没有为各高校均可接受的统一的书法教材。这在其它学科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中国书法史课程有“七卷本”书法史,而这部重量级的书却不是由书法专业的学者写出来的,另加上观点不一甚或前后矛盾,书写语言风格也未统一,应当重点着墨的反倒一笔带过,应当省略的却不胜其烦,有些部分已不能称为是教科书,却是论文汇集。虽有种种不足,在当前还没有出现权威书法专业专家学者联合起来,经过缜密思考统一体例编写出的教材之前,“七卷本”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是各院校书法专业学习的主要书籍。书法理论方面广为流通的几种也均不是书法专业的专家写的,即使如此,其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因其作者不在高等书法教育一线教学,不通书法或粗通书法,于是有与 “七卷本”书法史同样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甘中流先生于2015年出版的 《中国书法批评史》是近年来出现的唯一一部由书法专业博导集数年一线教学经验及长期思考而写就的专业水平很高的古代书法理论著作,可以作为全国书法院校的书法理论教材之用,可惜这样的好书太少。许多学者多用精力于考证一位书家的生年、交游、恩怨情仇、起居饮食、妻妾籍贯,而在高等书法教育专业教材方面无所作为,或许是功力不够,或许是不知如何切入,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在当前频繁办展、出作品集、竞争奖项、办班挣钱的浮躁风气之下,甘中流先生集多年教学所得于一书,数易其稿,爱惜文字,谦恭谨慎,淡泊名利,为学为人品格值得当代学人学习。

2.课程设置随意

各院校开设课程的随意性较大,自己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或者没有师资也开,这样的结果就是上课流于形式,没有效果。为了完成上课程序而上课,教师不懂,学生不会,上了和没上一样,学生只为拿学分和毕业证,于是恶性循环,学生将来当了老师又如此教学生。唐代规定书法博士为书法教师,学生人数有严格限制,学生所学课程不只简单临摹几种字体,而是要研究 《字林》 《说文》这些能解释汉字来源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学问。除这些基本的字书外,其它字书也在学习研究范围之内,学习年限也有规定, 《说文》两年, 《字林》一年, 《石经》三体书三年,唐代的官方书法学习课程需要数年之功,而不是速成。官方有统一的指定的书法课程和书法教材,民间学生也有 《急就篇》 《千字文》 《上大人》之类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识字习字书法教材。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开 《字林》 《说文》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浅尝辄止。而这又关系到盲目开办专业、师资水平及师资不足。

核心课程如书法史,书法理论等等,高等书法教育界应当尽快联合起来集千家之智,合万人之力出大纲、出教材,有多年硕士博士授予权的行业领袖院校应当担此重任。郑州大学近年来处于高速高质量的黄金发展时期,书法专业的各级学历教育齐备,硬件设施优良,人才资源强大,应当召集有相当水平的专家学者商讨方案,制定计划。

3.质量评价体系缺失

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这使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一个客观的操作性强的衡量标准,无法全面调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生在教育体制中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正常的渠道可以公开表达对教师教学水平及不负责任教学态度的不满,于是成为体制的直接受害者。

校方将学生的参展获奖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而这些展览又是由非高等教育界学者评审的,于是进了一个怪圈。学生按指挥棒方向前进,纷纷投入相当大的时间、金钱、精力参加 “名师”培训班,为了培训而停掉学校的正常课程,名为学习实则在寻找人身依附。学生所求者只是学校的一张文凭而已,学校的专业教育给不了学生名利,校方对参展获奖同学奖励,社会上的 “名家”办的培训班可以让学生入展获奖,于是高校的专业教育与校外的所谓 “名家”之间形成对峙势态,且呈现高校劣势的情形。参加了培训班的同学也经常能 “顺利的”入展或获奖。而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此类学生往往会对学校的专业教育有一种抵触情绪,以培训班风格为正宗,导致学校教学无法正常开展。这是迷信权力、迷信地位、将书法专业 “去专业化”的反映,这对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

唐代书法教育中有淘汰一项,学习到规定的年限后,会考察其是否 “业成”,这会逼迫学生产生很大动力学习。很多西方高校也有淘汰机制。当前高等书法教育则是严进宽出,从书法生的入学文化课分数较低来看,这个“严”也等同于 “宽”,于是成了 “宽进宽出”,因学习问题无法毕业的少之又少,这会给学生以混日子的想法。如果可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评估体系,并以此作为评判标准,进行末位淘汰,学生的积极性会完全调动起来。毕竟完全依靠自觉性是不可行的,要以强制性为主,有一定的制度规定,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当中。当代各国都强调法治,就是因为人是需要规定束缚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只凭道德自觉就可以平安长久。学生的学习劲头固然可以调动起来,但是,如果校方的指挥棒方向不正确,评估标准不明确,学生的力量也会白白浪费。高等书法教育界应当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以行业活动的获奖入展为标准。展览的标准随时在变,因人而变,几年一变或者一年一变,以一种变动的松散的凭感觉式的标准来引导具有如此庞大体量的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并进行价值认定,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这种问题迫切需要纠正。

4.师资良莠不齐

一些高校在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出于各种目的盲目跟风开办书法专业,一两个人就能成立一个书法系,没有老师就东拼西凑。目前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可分两类,一类是书法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一类是社会上的所谓“书法家”。前者有系统的学习训练,即使是来自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理念,总还不至于距正道太远。社会上“书法家”则问题较多,有的是书法界的权威,从事书法行业多年,有经验,有学识,有水平,受到行业内的尊敬,其专业水平不仅与院校教师相当,有一些还会高于院校内专业教师。他们对书法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甚或起到引领作用,比如张海先生对郑州大学书法专业的发展举足轻重;有的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书法只是喜欢而已;有的则无正当职业,混迹于书法界各种展会酒桌,只为混个脸熟;有的则从未经过正规书法学习教育,通过种种渠道获得各种头衔。盛名可以掩盖一切低劣水平,让业余爱好者来教书法专业学生,浪费学生的时间,损害学生的利益。而有一张硕士或博士文凭也不是必然可以当一名高校书法专业老师。一些人通过各种方法拿到文凭,又通过各种手段进入高校教书法,没有任何学术成果。文章发表不了则花钱找人代写或者全篇抄袭,又花钱购版面发文章,上了职称成了硕导教授成了 “权威”,与 “社会书家”相比,这类 “专家”对高等书法教育的害处更大。“真的假专家”比 “假的假权威”更误人子弟!

一名合格的高校书法专业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书法理论知识也要有娴熟的书写技能,既要有深厚的文史哲知识素养,也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等书法教育需要有常备的正规的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专业书法研究者进行教学。师资问题决定课程设置,也决定教学质量。而师资的解决不是只凭高等书法教育界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当地政府及各校的用人计划、招聘条件、岗位设置、待遇等等极为复杂繁琐的环节与程序。

全国每年书法专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者众,然而,因为就业出路不畅,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够从事与书法相关的职业。当前书法类硕士、博士考试热度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就业难,于是学生希望提升学历降低就业难度,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也是一个大难题。如果每年毕业的书法专业学生能够至少百分之五十进入公立学校基础书法教育岗位,则已是书法专业发展的最好硕果。各地疏通就业渠道,理顺学生就业政策方是正道,而不是只管进不管出。

总结

书法学科建设应当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书法教育的最低要求是什么,长远目标是什么,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高等书法教材,制定各个高校都能认可的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淘汰制的引入,提高入学标准,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在现有状况下有一定的推进,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将会上一个新台阶。如果能够改变目前各自为政、各说各话、一盘散沙、只发表建议不谋求统一落实的局面,将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进行统筹管理,精诚合作,抱团取暖,作 “一局棋”思考,进行长远规划,书法复兴将指日可待!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书法是一个新兴学科,没有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同于美术、历史等学科,我们需要借鉴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优点,大力解决以上问题。如此,中国书法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书法将会在实现 “中国梦”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硬笔书法学科
书法
周玥函
楊雅然
【学科新书导览】
书法欣赏
书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硬笔小作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