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教学“三结合”上出浓浓“语文味”
——以《莫高窟》为例

2018-01-25刘文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莫高窟说明文自然段

刘文杰

对于说明文,教学的着力点应发挥其例子作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继而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遗憾的是当前说明文教学,不少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将其上成科学课,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明文被编入语文教材中,前提是姓“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笔者以《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结合语言特点,搜集语言信息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莫高窟》一课属于介绍性说明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教学这一课,教师应培养学生搜集语言信息的能力,继而让学生品析语言,以便真正让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在第一板块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整体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该课主要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等内容。而在第二板块中,则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方式,围绕中心句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进行精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继而体验作者的写作目的,即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笔者将精读策略运用于略读课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推促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略读能力。

二、结合文体结构,关注语言表达

相比其他文体,说明文的语言运用非常精确。因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还应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让学生通过略读,不仅明白作者主要说明了什么,还要明白是怎样说明的。比如针对说明方法,即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需要通过略读去感悟,去体验。还有文体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在略读中接触,以便为进一步对话创造条件。

这一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精妙。全文是“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二部分前两自然段结构相同,都是“总分总”结构,后一自然段则是“总分”结构。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略读中体验作者的行文思路。接着通过浏览厘清课文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部分每一自然段中都有相应的中心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和条理性,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

三、结合运用迁移,促进语言内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教材中习得写作技巧,以便在以后的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继而全面提高习作水平。对说明文来说,语言内化的途径很多,但最好的方式还是结合说明文的特点进行,大的方面可以从谋篇布局上着手,小的方面,则可以结合具体说明方法进行。

在教学中,笔者就曾引导学生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呀”为中心句,运用“总分总”结构进行仿写。在语言风格上,针对“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这一句,引导学生结合想象进行续写,等等。在具体运用中,笔者采取先扶后放,即先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而且还能推促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感悟课文主题,继而领悟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体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应该结合语言特点,搜集语言信息;结合文体结构,关注语言表达;结合运用迁移,促进语言内化。只有这样,从文体上着眼,在语用上着力,说明文教学才会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莫高窟说明文自然段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秋天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观音图为西夏考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装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走过千年
美丽的秋天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