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2018-01-25史新刚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节奏感器乐

史新刚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一、民族乐器的发展与种类

民族乐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是一种独有乐器,为古代文人墨客、帝王君侯消遣娱乐为重,自先秦时期至今,遗留下来最常见的有琵琶、古琴、古筝、竹笛、埙、编钟、萧、笙、大鼓以及被本土化的唢呐、胡琴、扬琴等乐器,这些乐器在使用中主要分为四个声部,亦即:管乐声部(唢呐、竹笛、笙、管子、喉管等),弹拨乐声部(扬琴、琵琶、柳琴、古筝、古琴等),拉弦乐声部(高胡、二胡、中胡、低胡等),打击乐声部(定音鼓、民族大鼓、民族排鼓、各种铜器等)四大类型。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与记忆

民族器乐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声音为载体。总的来说,民族器乐合奏课中最基本的就是学会聆听,抹去传统的聆听模式站在专业演奏的角度上感知音乐、分析音乐中所存在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调式等。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涵养去感知音乐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使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得到锻炼与提升。

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与多声思维能力是一个乐器演奏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实现名族器乐合奏课程的一大重要目标。[1]我国乐器大多属于单声乐器,在学生学习与练习中大多是曲目独奏的形式出现,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弱点,缺乏对其它声部直接或间接的感知与认识,教课过程中很难从音乐中快速准确的分辨出不同的音色。从中可以看出,民族乐器专业演奏的学生对于器乐合奏的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与遗憾。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也做出了一些对和声、复调等方面的要求,也加强了民族乐器合奏课的比重,但对于民族器乐学生而言,这些手段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器乐合奏所要能达到的真正效能,基本认知只停留在对乐谱的认识上,缺乏大量的实际训练,学生的能力也很难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纳入到正常教学计划,正可以弥补民族乐器演奏专业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对于器乐的演奏方法与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实践起来没有生疏感,对于兴趣浓厚功底扎实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帮助辅导演奏学生自己独创的作品,不仅能找到学生在曲谱中存在的缺陷,还会引起其它学生对与乐器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声部平衡能力和培养节奏感

对于单声部旋律的演奏,大多数器乐专业的学生都很擅长,但在对副旋律研究上与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当今世界音乐发展的不断创新,副旋律也慢慢独霸一方,特别是西方作品,副旋律与主旋律形成了同等趋势,成了乐队合奏的重点。不过中国民族器乐相对西方管弦乐具备很大优势,中国民族乐器普遍具有独特的个性,相互之间配合程度相对于西方管弦乐器较差,但正因其独特性,互相之间的辨别度又高于西方乐器,因而,演奏者能够很好地处理各声部的演奏方法与力度,并能很好地把握其中演奏特点。

节拍与节奏是所有音乐演奏者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节拍意识与节奏感。教师在教学作品选曲中,尽量选取风格不同的曲谱进行授课,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演奏类型与音乐风格。通过演奏掌握其中的变化所带来的特点,特别是各地民族音乐,具备地方性、语言性、音乐性等鲜明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作品风格的演奏中加深节奏感。

乐器演奏中,乐队指挥必不可少,指挥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挥手势、语言技巧、表情术语以及指挥风格等方面调动学生的演奏情绪,以促使学生能够对于音乐内涵的把握和内心情感得以最好的释放,使得音乐演奏更加流畅与完整。[2]合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乐器、各声部之间的平衡与配合,注重音乐节奏感的强化和乐曲旋律的支点把握,演奏过程中干脆利落,主要是要杜绝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不自信的心理情绪。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民族器乐合奏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对记忆、思维、声部间的平衡能力、节奏感的认知、乐感的培养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好该课程的因素所在,传统的器乐教学过于单一难以掌握合奏技术,为了更好的将这门课程传承下去,器乐合奏课程是关键所在,应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大力研究与推广,使得传统民族器乐合奏课程具有更好的发展趋势,以利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演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节奏感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广西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