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交响性特征

2018-01-25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音域交响李斯特

金 宇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极大限度的拓宽了钢琴音域的宽度和力度的广度,使得这件乐器可以发出更加浑厚,丰富的声音,甚至达到可以与管弦乐队相抗衡的音响效果。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从音域的选择和使用上较前人更具突破性,常常给人以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以李斯特《但丁奏鸣曲》为例,其音域覆盖大字二组的A音以及小字四组的高音。这样大范围音域的使用在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并不常见,李斯特充分运用了乐器本身的发展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创作出具有强烈音响对比的钢琴作品。这一点恰恰呼应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导性思想,也彰显了李斯特本人音乐作品的特征。与此同时,李斯特在不少作品中也使用到比较低的音区,用以模仿乐队中例如大号,长号等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轰鸣。而在一些宗教题材作品中如《传奇曲》第一首中,李斯特运用高音区来模拟乐队中高音乐器例如短笛的音色。李斯特的大多作品都是从钢琴创作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乐器音域和力度上的特点,再加以特殊的音乐织体和演奏法的结合,使其具有极大的渲染力。这是同时期钢琴作品所不具备的宏观性的创作特点,即钢琴音乐作品的交响性特点。

除了对于音域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李斯特交响化思维的创作使得他的钢琴作品在音量的幅度上有所突破。对于钢琴这件乐器来说,纯粹的音量变化幅度是无法同一支交响乐队来抗衡的。对于深谙乐队音响和钢琴演奏之道的李斯特而言,他将钢琴作品力度的变化通过在过程中的紧缩来塑造音乐表现中突如其来的戏剧性;反之,力度变化过程中的拉宽则可以有效减弱音乐的能量和力度。对于钢琴作品音量和力度的独特控制在李斯特的《但丁读后感——幻想式奏鸣曲》中屡见不鲜。

除了在音量控制上的幅度变化,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色变化也是其钢琴音乐交响性特征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这样的特点多数出自于他的改编曲中。李斯特改编了大量的乐队作品,歌剧以及艺术歌曲,交响乐作品的源头也使得他的钢琴改编曲更加具有强烈的交响性特征。在李斯特的一些艺术歌曲的改编作品如《鳟鱼》中,演奏法在旋律声部模仿人声的歌唱性成为了表现音乐特点的重要手段。当然,演奏法的使用应当根据音乐以及音色的需求来调整和改变。

对于音色的控制在其乐队作品的改编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在改编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中,李斯特在钢琴上模拟了铜管的合奏,弦乐的急速颤音,木管的跳音等乐队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法,李斯特在此把钢琴作为一个交响乐队的缩影来创作。

对于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交响性特质在演奏中表现,首先要在演奏者内心听觉中建立对于交响乐队音响效果的认知。在交响乐队中,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响特点和演奏法。对于演奏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而言,我们需要突破常规钢琴演奏法的思维模式,从而细化到对于特定乐句演奏法的换位思考,例如是否有必要参考管乐吹奏时的换气和吐音,或者弦乐演奏中的弓法等。比如在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的中段“阿拉贡内萨”部分,李斯特为了展现特有的西班牙舞蹈风情从而在左手声部中加入了响板、铃鼓的音乐元素。如果演奏者直白、不假思索的弹奏这个片段,得到的可能仅仅是普通的炫技效果。然而,对于音乐特点和韵味的丢失,却足以让全曲最为点睛的手笔变成乏味的低级炫耀。因此,对于李斯特钢琴音乐中交响性的理解和演奏法的选择会成为作品演奏风格和艺术品位的风向标。

上述从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音域选择、音量幅度、音色变化,以及相应的演奏法来讨论了关于李斯特钢琴作品交响性的特质。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交响性特质并非偶然,是其通过对上述特点的把握,以及对于交响乐创作思维和管弦乐队音响效果的想象,从而构筑了其钢琴作品交响性的体现。这样的特质使得他的钢琴音乐变得更加震撼,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在其无限张力与丰富的色彩变化中更容易也更深刻的表现出其所要表达的情感。

猜你喜欢

音域交响李斯特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保持肃静
爱之梦
交响童话
城市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