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生学:播撒“父爱”的乡村教师

2018-01-25通讯员秦风明

山西教育·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父爱老师孩子

文|通讯员 秦风明 秦 源

38年,他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路;38年,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搁学生;38年,他始终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孩子、教好孩子、教好每一个孩子……扎根白云深处,诠释着为师之爱的深意。他就是从事复式班教学38年的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三岔口小学教师许生学。

18岁,成了深山里的“孩子王”

三岔口是西井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山大沟深,路险难行。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很难留住老师。

1980年,高中毕业的许生学眼见这里的孩子因缺少老师而失学,便毛遂自荐要留在深山当一名民办教师。那一年,他作为山村里唯一的“秀才”,卷起席子走进三岔口教学点,开始了他今后长达38年的执教生涯。

三岔口教学点当时是典型的“三不通”学校——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仅有五间破烂不堪的泥瓦房。每到下雨时节,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学生上课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搬来挪去。艰苦的教学环境没能动摇许生学的决心。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争做一名优秀教师,为山村孩子的成长贡献光和热。

许老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是学校最“鼎盛”的时期——全校共有五个年级26名学生,他一个人要带全部课程。刚开始,也曾手忙脚乱,但他不胆怯、不气馁,一次次地摸索、总结、试验:教学内容如何穿插?课堂动静如何搭配?学生如何分层?……这些时时萦绕在他脑海里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慢慢地,他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了。

课堂上,许生学布置一年级的孩子复习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学前班的孩子做认识拼音游戏……这是他多级复式教学中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多级合作,以高导低”有时是同年级的优困组合,有时是不同年级的高低组合。许生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并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在许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全乡条件最差、学生居住最分散的三岔口小学在全乡24所小学的统考中,以名列第五的成绩受到表彰。

38年如一日,孤独地守在这苦寒之地

对于许生学来说,教一至五年级他不怕,每天批改70多本作业也没关系,甚至就是给住校生天天做饭也算不了什么,他真正犯愁的是学校的条件——无论交通条件、自然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太差了。

当时全校26名学生,分散在11个自然村,最远的上学要走6公里山路,最近的也要走2公里。群山连绵,山道弯弯,孩子们上趟学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每到快上课时,许老师就站在校门口,向盘旋起伏的羊肠小道眺望,他担心着孩子们的安全。

学校缺乏体育设施,许生学融合地方传统体育和游戏,带着孩子们拔河、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掰手腕、“老鹰捉小鸡”……雨天,他护送孩子过河,河水涨了,就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们注意安全。

破旧的教室里,学生们用着父母用过的破桌凳。有一年春节,许生学趴在歪歪斜斜的桌子上给乡亲们写春联,结果泼洒了墨汁,当时他触景生情,含泪写下“桌残废、凳瘫痪,东倒西歪;百年计、教为本,从何谈来”的对联贴在大门口。不久,来村里检查工作的市县扶贫领导看到后,立即下拨资金更换了学校的桌凳,孩子们这才用上了新课桌。

2001年前,村子不通公路和电,许生学和孩子们要用柴火取暖。漫长寒冷的冬季,他还要领着学生上山捡柴。每天天不亮,他就打着灯笼在教室一角点燃一堆柴火,学生们到校后轮流围火取暖,他和孩子们常常让烟熏得直流眼泪。

为了山里的娃,含泪留下来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许生学倾尽自己所学,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山里娃娃的心中。

1990年10月,凭借连续多年出色的教学成绩,许生学被调下山,到全乡条件最好的重点小学——芣兰岩小学任教,三岔口小学由一位年轻教师接任。许生学到任后一天三节课,与原来的昼夜无空闲相比,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轻松愉快。然而他没想到,这份迟到的轻松竟如此短暂。

1991年冬天,一连五日的大雪将三岔口小学的新任教师困了起来。天寒地冻,到雪里捡柴冻得浑身发抖;吃水原本要到3公里远的地方挑,一路跌了无数次跤,到了才发现水都冻住了。这位教师跑下山向领导哭诉,宁可辞职也不在山上了。

当时三岔口就这么一位老师,一旦离开,全校13名学生就要辍学。踏着大雪,村里的老支书、乡长和中心校校长一起找到许生学,老支书含着泪说:“许老师,咱村的情况你最了解,山下的老师谁来了也留不住,就请你看在家乡父老和13个孩子的份上,回来吧!”

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支书,想想一贫如洗的乡亲和13个活泼可爱的山里娃,许生学心如刀割。这是他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但他却无法拒绝!他流着泪重返三岔口,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一生年华付大山,终无悔

回校后,许生学再次把全部的爱与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他只有一个信念——山里的娃太苦了,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大山。

每一场大雪后,为了孩子们少摔跤,他都费力地清扫路上的积雪,用坏了近百个扫帚。他还是义务的医生,这么多年,已记不清免费给孩子们买了多少感冒药,记不清给生病的学生测量体温摔坏了多少个体温计,记不清有多少次把家人的衣服改小,送给冻得发抖的学生穿。家境贫寒的石宝兰外出上学,许生学答应资助她完成学业;读高中的石金光因凑不够学费面临辍学,许生学资助他3000元……

山里条件太苦,许老师的爱人和孩子都在河南老家,只有寒暑假一家人才能团聚。38年来,许生学独守在这人迹罕至的太行山深处,累计走了120000多里的陡峭山路,用坏了不计其数的手电筒和煤油灯。

38年来,他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本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保持在100%。2005年,三岔口小学的许瑞平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一中,后又考到西北政法大学,成为该村第一个大学生。李会芳、石李芳、桑松艳、石金光、石天岗等也相继考上县一中。

近年来,随着移民搬迁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现在学校仅剩4名学生。即便这样,许老师也没有懈怠,他按学生的年龄,将他们分成学前班和一年级,在一个教室里分别上课,一如既往地认真。

去年4月,许老师被“千山万水基金会”评为“最美乡村教师”,他生平第一次来到省城太原,看到了繁华的大城市。

在许生学的教学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教师虽然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没有显赫的名声和荣誉,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但我却坚信:做教师发不了‘钱财’,但培养出了‘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当读着学生那一封封来信,看着一张张贺卡时……你不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吗?当我们的青春年华在学生的身上闪光,我们的热血在学生身上沸腾,我们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有了这些,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吗?”

猜你喜欢

父爱老师孩子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父爱如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