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现代性转型研究
——以校企融合为视角

2018-01-25孙传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生应用型校企

孙传辉

1.应用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现代性转型研究的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方法,大学可分为三类:第二类是应用型大学,即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1]研究表明,应用型人才具有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知识面宽广、素质全面等几个能力特征。[2]应用设计人才则是应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设计理念应用于当下现实,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和人民艺术需求,是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之所需的专业性艺术设计人才。

“设计”包含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之内,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属性,讲求实用与审美的辩证统一。设计引领生活,设计服务民生,对设计进行这样的专业角色定位有利于其保持长久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在当前产业竞争逻辑发生改变,创新供给集聚动量的过程中,设计作为中间智力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融入和产业催生的特点,必将成为新时代中高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3]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需求、新课题,我国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亟需现代性转型。在今年3月的“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面对当下“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准确定位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培养设计人才与民生需求对接是当下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设计教育同质化是摆在设计专业高校面前的首要问题,应引导综合大学及综合性艺术院校、理工及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院校、高职类设计院校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实现分类办学、特色定位”[4]。

设计教育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已经对当前的设计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中国设计教育及人才之需求。因此,对应用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现代性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关乎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中国设计专业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关乎在服务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基本立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造物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传承与创新。转型研究以校企融合为视角,是在新形势下满足就业需求的高校设计类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着力点,是通过广泛多元的校企融合探径来改进当前应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设计类专业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立场、服务社会民生应有的历史担当。

2.当前应用设计人才校企融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五市10所高校设计艺术专业1000名师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82%的学生认为校企融合中的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好体验,对今后的就业和社会服务有很大帮助和较多收获,各方都应给予高度重视。他们希望学校能更多地与企业、公司进行合作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从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增加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他们认为,在实习前学校应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有利于实习的保障措施,保证实习公司安全可靠。对于公司企业,他们建议应多关注学生意见,尽量对口实习专业,进行相关行业培训,相对延长实习期,提高实习期工资,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应更贴近实际。作为实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们认为他们应根据自身专业,端正学习态度,认真深入学习调研、完善自身素质能力。这些诉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前通过校企融合培养应用设计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设计高校自身服务能力不足

当前校企融合的深展性不足,多为一般的校企合作,而没有达到“深度融合”。所谓“融合”,是在“合作、结合”基础上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说,校企融合是学校与企业互相支持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并达到利益互享和双赢。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一些应用型设计类高校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脱节,而且没有形成国内外优秀的一线创作团队,实际设计和科研能力不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较弱,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校企融合实际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状况。设计类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仅限于校方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只签订书面的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应用型高校往往只能为企业提供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一般通过这种桥梁纽带作用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国内外知名设计高校寻求项目合作和成果研发转化。这势必影响企业与应用型高校深化校企融合的积极性,成为影响校企融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2 校企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因自身服务能力不足,应用型设计高校与企业无法形成深度融合,进而影响校企融合的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使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得不到明确的约束和保障,校企融合的实践过程便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从而影响了校企融合及人才培养的实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对学生实习状况的评估贯穿全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并进行较大规模的中期检查与最终评估的占56.1%;在学生实习后能组织工作小组阅读学生的实践记录、单位盖章及评价报告等,能给出较全面的实习效果评估指标,对学生实习进行多方面综合量分的占55.66%;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交流的占53.37%;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不同实习生的进展程度,听取学生意见,适当调整实习教学计划的占59.16%。一定的分析数据是现状的有效客观反映,当前校企融合的现状堪忧,亟需新动能提升和转型。

2.3 校企融合缺乏适宜的民生关注度

一般认为,缺乏有效、适宜的合作载体或基础是校企进一步融合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而这个载体或基础就是民生。当前的校企合作或者融合,主要是围绕着应用型高校设计类学科的发展建设、学生的实习就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做大做强而展开的。这个过程缺乏适宜的民生关注度。校企双方主要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及融合所带来的附加值和新增长点,而对社会民生尤其是乡村社会对设计的需求关注较少。双方融合完成的也多是企业产品的包装外观形象设计或者是参与的政府招标项目等。而这些项目往往都是阶段性的,无法满足社会民生需求并形成长久注力的态势。这种状况下培养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而缺乏足够的人文情怀、责任担当和民间生活体验,无法积累深厚的设计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3.实施人才培养方式现代性转型的建议

3.1 拓展“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新境界

“以生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现实反映往往是口号喊得响,思想和行动却迟缓得紧。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拓展“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新境界要做到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关注社会民生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深化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校企融合,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做好思想准备和资源配置。在教育教学和校企融合实践中,组织多样化的座谈和调研交流活动,广泛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真正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大思政”的视野与胸襟统领人才培养工作。

3.2 提升应用型设计高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

应用型设计高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校企融合的深广度。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设计已经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紧密相联,与广大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反映了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提升、时代民生需求上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率。早在1984年,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教育家庞薰琹先生写给张道一先生的信中就主张:“工艺美术学校一定要有实习教室,一定要能设计,又能制作。教师要去工厂,参加技术革新,即使去看看也好。学校可以与工厂或研究单位合作,研究新工艺,试制新产品。”[5]庞薰琹先生独到高超的见解,印证了设计类高校在自身发展和转型及服务社会中应一贯坚持前进的道路。这就要求当前应用型设计高校在“软件”教师团队建设和“硬件”教学和成果产出配套设施上要准确把握时代设计之脉搏,开放视野,与时俱进,深入调研,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参与社会设计服务的综合能力。教师团队建设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既要具有专业技术又具备教师职业能力,是融教书育人、实践操作、创新创意启发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硬件设施方面应注重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与运营,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能充分验证理论并推进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和转化。

3.3 加强乡村社会民生关注及服务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产出效能较大比重用于服务大中城市的高精端产业和行业,而对乡村社会民生关注及服务力明显不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达到经济上物质需求的小康,更是精神文化和生态文明需求上的社会小康。对于高校来说,对接当前的民生需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仍是基础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对接当前的民生需要,创造出人民群众内心需要的工艺美术或设计产品是当务之急。在当前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的校企融合只有充分植根于乡村社会民生这块沃土之上,从民间劳动人民中汲取丰富营养,提升设计的民族、民艺内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然后将设计成果反哺于广大人民,才能汇聚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并产生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校企融合过程中,应用型设计人才通过对乡村生活体验和乡土人情的了解,能够增强对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提升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和为人民而设计的思想新境界。

3.4 校企融合要充分彰显习近平文艺思想

“习近平文艺思想,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继承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植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伟大实践。”[6]应用型设计类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及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彰显习近平文艺思想。这是时代和人民之所需,是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导下的校企融合,要积极关注国际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设计产品要推陈出新并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但也不应“去中国化”、唯国际化和盲目跟风,要将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元素充分融入设计产品中以飨全世界。同时,国家和人民情怀是校企融合的情感基础。没有这个情感基础,校企融合会出现“唯经济效益”倾向,即被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捆绑,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也会太过功利和狭隘,双方的合作便不会长久恒定。

人才培养历来是国家重大工程,是科学化系统化的伟大工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用型设计高校与企业采取的“校企融合”方式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和人民情怀,甘于奉献和服务社会大众的优秀设计人才。对当前应用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现代性转型研究,应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来设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挑战的基础之上,做到政、校、企多方互通,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多管齐下,从而在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思政理念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研究”(编号:17CSZJ42)和2017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立项课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编号:RK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邓芳,段朋飞. 应用型高校校企融合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15(16):29

[2]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4

[3]孙磊.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高等设计教育改革EB/OL].http://news.eol.cn/t9/201803/t20180326_1592056.shtml,2018-03-26

[4]潘鲁生.设计服务民生 [EB/OL].http://www.sdada.edu.cn/info/1013/52092.htm,2018-03-22

[5]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94

[6]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 [N].光明日报,2017-11-2(008)

猜你喜欢

民生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