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引导转化

2018-01-24罗醇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转化引导学困生

罗醇芳

【摘要】学生不像一个模具里刻出的零件那样全都一模一样,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性格,这些不仅表现在智力、喜好、特长和知识层面上,而且还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因此,“学困生”这一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而教育的全面性又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学困生 引导 转化

【中图分類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287-02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通过;另三分之一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因此,不论在哪所学校,必定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佳,道德品质较差的“学困生”存在。而新课标的理念清楚地阐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的新理念,明确地指引了新时代教学发展的明确方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转化“学困生”已经被放到教育的突出位置。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下功夫认识、研究“学困生”,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是智力正常,在数学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矫治。“学困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习惯差和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日积月累逐渐造成新旧知识的断层,以致学习越来越吃力,越来越没兴趣,最终形成“学困生”的。“学困生”固然有许多缺点和毛病,但他们并非天生就差,刚入学时一样的天真可爱,一样的纯真好奇。此类学生的典型特征是:厌学、不学、贪玩。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对学习缺乏目标、兴趣,丧失学习信心。那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产生自我转化的内驱力,使“学困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树立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动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奋起直追的持久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让“学困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让“学困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自己用心,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部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精神体验。学生有了兴趣,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走进课堂,才会对数学知识顽强地追求和积极地探索,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趣味数学知识,常常能有效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练习课和活动课组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在活动课上讲数学家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功欲,进而鼓励他们从小立志,逐步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三)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决定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相反,失败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标,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没有成功的能力,就会产生失落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加以培养。学生刚入学有着很高的自我意识,踌躇满志,而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便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重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学困生”就是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下,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 失落感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使“学困生”从学习无助感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四)用爱心和“学困生”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夏丐尊先生说过: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我们无私的、真挚的爱倾注给你的学生!让他们沐浴阳光,感受温暖。你与他们谈心,他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你与他们玩耍,他们天真烂漫、纯洁可爱;你与他们探讨,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只有教师用爱心去倾诉,学生才可能很好地相信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培养 “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先晓之以理,提出每阶段的明确要求,然后反复训练,强化印象。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有成效。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各种行为,开始是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或课本上的例题进行的,当这种行为练习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形成了某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渐进性。作为教师,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一点一滴开始,循序渐进地搞好训练。同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训练的反复性,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示范导行,以身作则。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其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要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因此数学课上,教师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工整合理,书写要规范美观,辅导学生要耐心,讲解问题要细致……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严格要求,正面教育。由于“学困生”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某种行为训练,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所教学困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对学生可要求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说完整话,上课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法”可依,有纲可循。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切不可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协调家长,团结合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象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而教师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与家长统一教育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从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都离不开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可以说,有了家长这个同盟者,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难

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习数学更是这样。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会终身受益。“学困生”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学困生”很努力,但就是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学困生”就是弄不明白。成绩不理想,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由于不得法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导致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没有了自信心,又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使他们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成了“差生”。因此,对“学困生”,首先要在方法上给予他们以正确的指导,让他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发现这个方法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就会体验到,学习只要按照正确方法去努力,并不难,原来只不过是因为方法不对而已。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又会随之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增强,使他们更愿意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 “集体教育,共同转化”,做好长期保障

“学困生”由于长期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又差,要一时把他们彻底转化过来是不现实的。所以帮教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监督,让“学困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长期的工作使他们完全转化过来。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困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在教学中把爱心献给他们,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持之以恒,不离不弃,努力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确保“学困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重视培養“学困生”具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困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良好学风。使“学困生”都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早日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生”。

参考文献:

[1]佟西梅.浅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新疆教育,2012 :54-54

猜你喜欢

转化引导学困生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