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铜浮雕工作坊课程实践探索

2018-01-24赵红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工作坊实践课程

【摘要】新课程改革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沈阳市实验学校通过仿铜浮雕工作坊课程实践,在学生核心素养、学科建设、科研行动等领域收到很好的成效,为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与学生发展提供典型案例。

【关键词】工作坊 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266-01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项目式、自主合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核心素养、学科建设、科研行动等领域收到很好的成效,为新课程改革多元化的课程建设提供典型案例。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哲学思考

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落地是对教育方针的具化,是贯穿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过度环节,是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课堂的桥梁,更加具有实践的操作性,让学生培养目标更具化,为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

传统课程理论中,同样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然而新课程改革,对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更为具体而细致的描述,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得到格外关注。这些学习方式的实践有效破解了当下部分学生存在的知识体系完备而实践能力欠缺,学科知识广博而学科综合薄弱,理论能力强悍而解决问题困难等现象。仿铜浮雕工作坊雏形是由一位教师组织的,10几个孩子参加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轻彩泥活动小组,然而,老师的深入思考与行动研究让这个社团人员逐渐壮大、作品渐渐系统、学生素养逐年提高,社团的课程化实践走向深入,特色渐渐显现。小小的仿铜浮雕工作坊结合实验学校的“实验创新”校训迅速生长。这门集创新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实践价值于一体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应和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指向课程核心价值实现的理论行动研究

仿铜浮雕工作坊课程具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表述“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仿铜浮雕工作坊课程其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

从课程建构的角度来说,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开设的仿铜浮雕课程,初步可以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从一年延伸到九年。作品风格也从平面到立体、学生的能力形成也从模仿、变化重复到自主创造的过程。对于1—3年级的学生,从绘画造型的角度说,基本停留在兴趣激发、行为模仿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想像会比较直观和大胆、作品会比较粗糙和调皮、线条会比较自如和奔放,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为深入学习奠基。4—6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线条处理细腻、用色准确大胆、作品向立体的三维过渡,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品的理解力等内涵发展不断提升。7—9年級,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作品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处理复杂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彻底调动,学生在动手参与、相互交流、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实现深度真实学习过程,教——学——做——创完整学习。

三、关注课程实施成效意蕴的科研课题成果

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在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作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工作坊的同学们通过将欣赏、模仿、想象创作等思维过程在轻彩泥的揉、捏、压、刻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同时还要分层次、分步骤的将线条立体化呈现,体现出创客的过程。儿童天生具有超强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仿铜浮雕工作坊为孩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舞台,同时为这种实践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然的思维拓展空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与合作,促进了高阶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合作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创作完成大型浮雕作品《沈阳十景》的过程中,同学们全员行动,通过翻阅资料、查找档案、网络收集、访谈询问等形式确立浮雕主题,汇总表现场景、版面整体布局、合理拆分创作内容,为整体作品完美呈现提供保障。在一系列的合作与分工中充分彰显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体验、探究、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分析比较等方法实践,体现出真实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涉及地方课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的整合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课程体验,激活了学生兴趣、持续的兴趣体验促进良好情趣的形成,为志趣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师生的创想与实践下,工作坊课程建设逐渐走向深入和成熟。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平面活动,三维立体的雕塑作品逐渐出炉。初级阶段的作品虽以仿制为主,但后期作品更为细腻和形象,特别是人物和动物的形态和表情舒展生动,惟妙惟肖,体现了学生较高的能力水平和人文素养。学生在工作坊活动中留下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等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都是重要的,学习的过程、经历都是宝贵的。

仿铜浮雕工作坊课程让我们看到新课改的崭新成果,然而在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所进行的“三百课程”建设中,这仅仅是其课程改革行进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建设作了样板。此课程虽仅仅是这“三百课程”之兴趣选修课中的百分之一,涉及到体育、艺术、人文科技能领域的100余种课程实践,同样依托各自特点、独特优势创新性地做好建设,为课程百花园增添亮丽风景。

世界因多元缤纷而美丽动人,课程因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实践研究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仿铜浮雕工作坊等课程建设中,最为受益的是学生,他们的思维更为开放、他们的实践能力更为灵活而敏捷、他们想象和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更为丰富多彩、他们的审美情趣更富内涵和深刻。同时,一个个崭新的学科建设雏形初现、如师生动手共同编写的《童年的水墨画》、《玩转电脑画》、《指尖上的创意》、《鎏金映像》等校本教材愈发的专业,一些课程建设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使实践趋于理性和科学。如《构建校园美育新体系实践研究》等课题结题并曾获国家级等成果大奖。

参考文献:

[1]2015年版《美术课程标准》.

[2]2016年教育部颁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赵红军(1972—),男,辽宁人,单位:沈阳市实验学校;职称: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工作坊实践课程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