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载道 生命力强

2018-01-24解国记

传媒 2018年24期
关键词:马识途每日电讯生命力

文/解国记

传媒年会在成都召开,笔者一下子就想到居住在成都的老作家马识途。2018年10月,《马识途文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发式时,104岁的马识途不远几千里,坐高铁到北京出席,并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采访。最后记者让他签名和留言,他写的是:“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新闻也应载道!”。老先生提出“新闻也应载道”,笔者想不是偶然,也不是信口,而是基于百载人生历程之心得。

2018年11月16日至17日,第十三届传媒年会在成都召开。年会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发布专家和网民评选的“报道改革开放新闻作品:40年40文”。评委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蔚华教授对评选情况的介绍和点评,启发笔者对新闻作品的生命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因为40年间,全国的新闻作品太多了,要从海量的新闻作品中选出40篇,绝对是在检验新闻的生命力。

老马识途:新闻也应载道

传媒年会在成都召开,笔者一下子就想到居住在成都的老作家马识途。2018年10月,《马识途文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发式时,104岁的马识途不远几千里,坐高铁到北京出席,并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采访。最后记者让他签名和留言,他写的是:“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新闻也应载道!”。

老先生提出“新闻也应载道”,笔者想不是偶然,也不是信口,而是基于百载人生历程之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我们回顾一下新闻史上留下来的,能被人经常念叨的篇子,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无论重大事件、经典瞬间,还是其他重要稿件,不就是一些“载道”作品吗?

笔者刚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时,没有宿舍,就在分社南楼招待所的几间客房里,搬过来搬过去地插空床倒腾着住。新华社老记者张广友(后任《农民日报》总编辑)来河南出差,便有机会和他一块吃住散步聊天。一次他给我说,以后你采写稿子时,脑子里要挂一根弦儿:我这篇东西30年后还站得住站不住脚!

这话深深打进我的脑海里。它促使笔者对不少新闻线索和题材都掂量掂量,看它有没有意义,尤其是有没有重要或深远意义,值不值得自己投入地干一次。现在回过头来,把“老记”和“老马”的话放在一起思考,觉得很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一个“道”,新闻生命力强弱长短,往往取决于“道”的含量。

道,泛指思想。具体一点,是否可分为天道、人道。天道,应是讲物质世界的自然性规律。人道肯定讲人文世界及其规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东西。新闻报道涉及量大的主要是人道。所以人间美丑、人性善恶、人世苦乐、人生终极关怀等,就应成为我们特别关注和应该特别投入之所在。

笔者在河南工作期间,为什么那么关注农民负担重压下的一桩桩恶性案件?到北京之后,又东奔西跑调查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什么中央第二拨三农问题一号文件之始(2004年),笔者就带《新华每日电讯》编辑记者调查报道鄂豫皖农区真相,并连续追踪八九年不放?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社会底层屈死草民说话的机会,就是要为减轻农民税负尽一点绵薄之力。因为人类终极关怀是普天之下共同主题。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导致普遍性不正常死亡问题麻木不仁,不作政策调整,其未来结局还用讲吗?这样的认知和付出,使我的一些报道,使我主持的一些报纸版面,有了某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2018年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笔者《从“猪头税”到“告别田赋鼎”——亲历农民负担由“七十二变”到归零的历史变革》时,转发网站多达百度的6个页面。其中光是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40万。文摘报“旧报新读”栏目(2018年9月15日)一个整版配图转载。一位读者留言说:文中提到的二三十年前的报道,现在读来仍觉心颤。

办《新华每日电讯》间,笔者曾花相当长时间,逐页翻阅1949年10月1日至我上大学的1978年3月期间《人民日报》的全部版面。30来年、6万多个版,“载道”高远处让我感佩,违“道”荒唐处使我瞠目。笔者当时一惊:未来多少年之后,读者翻阅笔者主政期间的《新华每日电讯》,会不会也给人这样的感觉?王羲之《兰亭序》曰“后人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啊!这番惊诧让我分外敬畏实事求是这4个字,对报纸更加小心伺候如履薄冰。那些会成为笑柄的东西,尽量不登少登,让报纸多保持一些正能量本质。

新闻载道有风险,关键时刻要担当

一篇特殊稿子的采写,一类特殊题材的跟踪,一个敏感版面的编发,是要冒一些风险的。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政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

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认知。载此“大道”,意义重大,有时风险也特别大。

入选“报道改革开放新闻作品40年40文”的挂帅之作,是那篇著名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他11日)。“报道改革开放新闻作品:40年40文”评委之一、《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文摘报》总编辑刘昆介绍说,文章见报那天,总编辑杨西光告诉秘书:今天不要让任何人进我的办公室。之后他关上门,再也不出来。任凭电话铃响个不停,他一个不接。秘书推开门缝看,但见他躺坐椅上,闭目蹙眉,深深思索什么。思索什么?后来方知,他是在想自己如何被人带走。他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中,这篇东西发出来的风险何等之大!他要自己承担下这个风险。在先前的报社负责人会议上宣布要发表这篇文章时,杨西光坚定地说:这是一场事关中国命运的尖锐的政治斗争。这篇文章是集体决定要发的,如果结果好,那不用说。如果因此我们受到误解,万一出了问题,责任全是我的,我一个人承担。

其实,这个担当之心,他早已下定。在文章修改过程中,已经有人提醒他,发表这篇文章会冒很大风险。他回答:我已经老了,而且“文革”那么大的险滩都闯过来了,还怕什么呢!

真理标准文章之外,入选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1979年5月16日),解放日报1991年2至3月间发的皇甫平论改革开放的系列文章,哪个没有一定风险?邓小平南巡,跟去那么多媒体记者,包括中央大媒体记者,为什么都不着一字?肯定有风险啊!所以《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入选“报道改革开放新闻作品:40年40文”当为实至名归。是它,引来第二次思想解放;是它使中国人民踢开姓“资”姓“社”羁绊,放开手脚大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浩荡直取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大道至简,心系人民

新闻的特性、新闻的意义,确有其应该“速朽”的一面。但其生命力的短长,多取决于载道多少、轻重、深浅和巧拙。天道、人道、规律,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珍。“载道”深厚者,生命力必长。每当历史出现反复或一个什么节点时,它就可能被重新唤醒和激活,一如引来两次思想解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老“马识途”:“新闻也应该载道”,既是对既往的揭示,也是对今后一些非“载道”作品的断喝。

“载道”看似有难,其实大道至简,真理都是朴素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就是要做到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就是“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就是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就是要实事求是,就是要报道真相,传播真知,追求真理。

猜你喜欢

马识途每日电讯生命力
“80后”的小弟与“00后”的大哥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获百零六岁作家马识途封笔告示感作》
发改委:防止失信认定泛化扩大化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填成语
嫦娥五号将“打包”带回两公斤月壤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