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2018-01-24唐婧琼霍继荣张静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弹性个体老年人

唐婧琼 雷 阳 霍继荣 张静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年龄界限定为60岁以上〔1〕。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2〕,目前我国约有1.8亿老年人,占13.26%。预计到21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8%,达到老龄化高峰〔3〕。人口老龄化会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老年人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增加。抑郁就是老年人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4〕。据统计,老年抑郁发病率在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当中是最高的,占所有老年精神疾病的16%~26%〔5〕。2013年,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负责执行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6〕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40%出现了较高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男性占32.1%,女性占47.6%。抑郁会导致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严重的危害,如:躯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率、病死率和自杀率升高等等〔7〕。心理弹性是近年来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关注的全新概念,美国心理学会将其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也意味着对负性事件具有良好的反弹能力〔8〕。研究发现〔9〕,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状中的作用,并且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的发生〔10〕。本文对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弹性的内涵及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1 抑 郁

17世纪,研究者用拉丁文Deprimere描述“下压”的抑郁情绪,现在,用英文Depression来描述〔11〕。根据研究范围的不同、研究程度的不同,抑郁的定义就不同。孟昭兰〔12〕认为抑郁是一种复合性的情绪体验:它与其他任何一种单一负性情绪(如: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更为强烈,持续时间更长,带给人的痛苦更大。美国心理学家 Angold等〔13〕认为抑郁有如下4个特点:①正常与低落情绪的波动,即:每天出现情绪恶劣的一面;②对一些不良事件的反应,表现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③个体相对持久和稳定的愉快感缺乏;④病理性的心境低下或恶劣。其中,抑郁症是一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心境障碍,是一种病理性情绪,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这种低落与个体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以引起自杀〔14〕。抑郁症的判定较为严苛,可由医学标准诊断〔15〕。多数抑郁病例可以反复发作,多数发作可以缓解,部分发作可转为慢性。抑郁症状具有“三低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和意志活动减退〔16〕。可表现为对外界反应迟钝,动作或言语减少、食欲减退、体重改变、睡眠障碍、疼痛;还有情绪低落、焦虑、自杀意念、自罪观念等。而阈下抑郁是指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中,且存在部分抑郁症状,但又不符合抑郁诊断指标和病程指标〔17〕。阈下抑郁和抑郁症相比,其症状轻、自杀想法少,但是数量多,消极影响大〔15〕。

由于抑郁同时从属于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抑郁这一术语〔18〕常被不加区分地用于描述抑郁性体验、病理性抑郁症状、抑郁症等整个连续谱,可见,对抑郁描述的不同,诊断的标准也不同。医学上,常用的标准有3种:WHO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10》、美国的《精神障碍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我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19〕;心理学上,研究者运用各种抑郁评定量表对抑郁进行评估,如抑郁自评量表(SDS)、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等〔20〕。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约为15%;在保健机构中,这个比例大约是20%〔21〕;在医院里,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25%〔22〕。医护人员和相关健康从业者需要思考怎样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保持身心愉快,安享晚年生活,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已经对此表达了足够的重视,预计将开展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心理弹性便可以应用其中。

2 心理弹性

2.1心理弹性的概念和模型 心理弹性结合了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应激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Richardson〔23〕认为,心理弹性可以决定人们应对危机或压力的反应。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研究者切入问题角度的不同其解释就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3种定义形式: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24〕。①结果性定义:突出的是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结果,即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威胁后适应和发展良好的表现;②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所具有的适应良好的能力和特质;③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动态适应过程,指个体对生活逆境和困难的积极适应。虽然这3种观点描述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结合在一起还是一个整体,只要个体具有高心理弹性,无论是适应的过程还是最终表现出的结果状态,发展而来的能力特质都会是积极的、有益的。

对于心理弹性模型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分别有 Garmezy〔25〕提出的补偿模型、Masten等〔26〕提出的挑战模型、Garmezy等〔27〕提出的条件模型和Kumpfer等〔28〕提出的弹性框架模型。其中,以Kumpfer提出的弹性框架模型最具代表性。Kumpfer的弹性框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模型,该框架是建立在社会生态模型和个体-过程-情境模型基础上的综合模型。框架可以分三部分来解释:一是已有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子或保护因子,可能是来自于家庭、文化、社区、同伴方面的;二是心理弹性者个体内部的特征,包括认知、情绪、身体、行为、精神五个方面;三是消极事件后,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及个体的发展结果〔28〕。这三种结果分别是〔29〕:弹性重组、动态平衡的重组和不良适应重组,代表了升华、不变和重压困扰。整体来看,当个体遭遇压力或者负性生活事件时,内部的各种弹性因子就会活动起来,尽最大努力保护个体。

2.2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30〕,以“Resilience,Psychological”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目前共有1 801篇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为心理弹性水平的评估工具研究、系统性代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弹性的机制研究等。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健康人群、青少年及精神病患者、癌症患者等,在与老年人相关的心理弹性研究方面,目前Pubmed数据库中仅有17篇文献,多是社区老年人、老年癌症患者,很少关注到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这一群体。Mertens等〔31〕对361例荷兰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调查发现,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慢性病患者应对和适应他们的疾病。

国内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关于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成果处于空白。其他文献的研究对象多为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地震灾区群体等。刘静等〔32〕对四川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赵晶等〔33〕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总体幸福感正相关,与焦虑、抑郁症状负相关;同时,Lim等〔9〕对385位中国社区老年人调查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显著调节负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状中的作用。心理弹性可以让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可以使个体从压力情境中恢复,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抵御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34,35〕。

3 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患者中的研究展望

3.1研制针对性的测评工具 目前,国外已经公开发表了19种用于测量心理弹性水平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6〕,然而这些量表大多针对于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等人群〔37,38〕,除了需要进行汉化和文化调适以外,由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弹性结构存在差异,还需要酌情修订维度和常模。因此需要加快编制或引入适合我国老年抑郁患者的测量工具,满足测评需要。

3.2加强对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弹性内涵的探索 心理弹性对于老年抑郁人群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比起被认为是部分个体才具有的能力或品质,本研究更倾向于接受过程性定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弹性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组能力和品质通过动态的交互作用帮助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成功应对和恢复的过程〔39〕,研究者需要从环境特征,个体特征,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探讨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3注重开展干预性研究 心理弹性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应用取向,目前国外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40〕。在明确了心理弹性的预测因子和保护性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弹性增强模式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对于促进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良好应对疾病状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王晓华,窦 靖,程海静.医院老年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J〕.河北医药,2013;35(16):250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19(8):511-2.

3万绍兰,李凤仪,郭晓玉.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的发生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13;(B10):500-1.

4孔令娜,周颖清.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生命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48-9.

5王俊青,李广萍.老年抑郁症的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3(3):103-4.

6Charls研究团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EB/OL〕.http://www.nsd.edu.cn/cn/article.asp?articleid=16926,2014.4.6.

7陈光华,孛素霞,王冬红,等.空巢老人下肢骨折后焦虑、抑郁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61-2.

8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EB/OL〕.http://www.apa.org/helpcenter/road-resilience.aspx,2011.1.7.

9Lim ML,Lim D,Gwee X,etal.Resilience,stressful life events,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J〕.Aging Mental Health,2015;19(11):1005-14.

10Campbell-Sills L,Cohan SL,Stein MB.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 Res Ther,2006;44(4):585-99.

11张红云,张红梅,孙素珍.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77-80.

1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67-78.

13Angold A,Kutter M.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status on depression inalargeclinical sample〔J〕.Develop Psychopathol,1992;4(1):5-28.

14姜 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J〕.家庭医药,2014;(10):61.

15甘丽英.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16李明珠,邢 颖,岳滢滢,等.从抑郁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的相关性探讨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5(6):36-8.

17周荣慧,呼 滨,丁炎明,等.北京城区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27-30.

18康 燕,唐 平.抑郁及抑郁症的哲学解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146-8.

19张秉楠.低龄老年人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1.

20黄仁辉.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21马静怡.老年抑郁、焦虑与认知功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2Maris RW.Suicide〔J〕.Lancet,2002;360(9329):319-26.

23Richardson 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 Clin Psychol,2002;58(3):307-21.

24蒲 勤.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5Garmezy 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J〕.Am Behav Sci,1991;34(4):416-30.

26Masten AS,Best K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 Psychopathol,1990;2(4):425-44.

27Garmezy N,Masten AS,Tellegen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97-111.

28Kumpfer KL,Bluth B.Parent/child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resilience or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s"〔J〕.Substance Use Misuse,2004;39(5):671-98.

29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0时慧洁,时秋英.心理弹性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1227-9.

31Mertens VC,Bosma H,Groffen DA,etal.Good friends,high income or resilience? What matters most for elderly patients〔J〕?Eur J Public Health,2012;22(5):666-71.

32刘 静,杨晓妍,杨 洋,等.四川资中县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48-50.

33赵 晶,罗 峥,王 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078-80.

34Waugh CE,Fredrickson BL,Taylor SF.Adapting to life′s slings and arrow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when recovering from an anticipated threat〔J〕.J Res Pers,2008;42(4):1031-46.

35Leipold B,Greve W.Resilience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ping and development〔J〕.Europ Psychol,2009;14(1):40-50.

36Windle G,Bennett KM,Noyes J.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resilience measurement scale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1;9(1):8.

37尹富权,唐峥华,林盈盈,等.留守流动儿童与城乡儿童的行为问题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50-2.

38王志贤,李 欣,靳婷婷,等.常州市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研及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21(1):68-71.

39Luthar S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00;71(3):543-62.

40Steinhardt MA,Brown SA,Dubois SK,etal.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 African-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Am J Health Behav,2015;39(4):274-84.

猜你喜欢

弹性个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