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01-24贾傲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尿素氮活动性休克

贾傲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一种较为多发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便血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微循环障碍, 导致病变邻近组织的循环衰竭, 若不及时治疗, 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1]。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发生再出血, 必须引起重视。基于此,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筛选出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9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符合2009年杭州的《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一定程度的呕血、黑便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头晕、脸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2]。所有患者均行消化内镜治疗, 根据治疗后有无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 各46例。

1. 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同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资料, 综合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发生再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未再出血组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依次为25/21、(56.1±6.0)岁、(120.5±44.9)ml、(10.6±6.4)mmol/L、(104.5±8.9)g/L、(156.7±34.4)×109/L、2.2%(1/46)、17.4%(8/46);再出血组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依次为26/20、(55.9±6.2) 岁、(233.6±75.1)ml、(18.2±4.6)mmol/L、(86.5±7.8)g/L、(104.3±44.6)×109/L、15.2%(7/46)、45.7%(21/46)。两组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组的出血量、血尿素氮、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 且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未再出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发生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将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设为因变量, 将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设为自变量, 在α=0.1的剔除水平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最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为血红蛋白、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根据OR值可知, 血红蛋白(OR=0.823)、休克(OR=0.721)、内镜下活动性出血(OR=0.834)均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 具有病情重、恶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胃癌等, 诸多患者会骤然大呕血, 之后出现黑便, 可进一步导致出血性休克、肝性脑病等严重后果, 门静脉高压者还会出现胃黏膜溃烂[3]。饮食不当、劳累、情绪激动、药物作用、剧烈咳嗽、便秘等, 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酗酒也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其原因主要在于前列腺素、黏液、重碳酸盐分泌变少, 黏膜通透性下降, 血流量增加。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因上消化道病变导致, 部分患者是因胆胰疾病而发病, 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系统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Deulafoy病、反流性食管炎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饮酒以及劳累情绪激动等是其主要诱因, 在诱因的作用下, 患者容易诱发胃溃疡, 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 再加上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导致黏膜再度受损, 因此诱发出血[4-7]。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 常规疗法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消化内镜治疗可明确出血位置, 可清晰观察出血情况, 能够根据出血特点快速止血, 具有输血量低、疗效显著等优势, 但与此同时, 仍然存在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导致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再出血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水平、休克发生率以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 且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再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 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均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血红蛋白、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均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主要体现在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出现休克、出现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很多, 临床治疗时应积极消除危险因素, 以改善患者预后。

[收稿日期:2018-02-24]

猜你喜欢

尿素氮活动性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变中求恒 稳中求胜——中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大揭秘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练习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