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叶知秋与一叶障目:视听文本中的解题

2018-01-24栾轶玫

视听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叶障目落叶关联

准确解题必须处理好个体样本与群体特征之间的关联。

对于一个好的视听文本而言,准确解题是最重要的,但随着现代视听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作品从外在寻求帮助,比如说更多的炫技、依赖器材,而对于视听作品的核心——如何表达主题,却渐行渐远。

曾在学生期末作品中留有一个开放性的命题《90后新生活》,希望学生能通过视听文本传达出90后群体的整体精神特质。一个小组的同学用非常讲究的镜头语言拍摄了一个90后的LGBT跨性别人士,用非常精致的蒙太奇剪辑塑造了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当作品赏析时,我指出“此片并没有拍出90后的整体特质”,学生反驳说:一个女孩的故事也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是的,一个女孩的故事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即通过一个局部推断出全局,所谓的“一叶可以知秋”,但前提是要求视听文本能够展示出这片“叶子”与“秋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指着这片“叶子”说“这就是秋天”。

这部《又不是女娇娥》的片子选择拍摄一个90后的LGBT跨性别人士,但是全片没有一处展示出90后如何看待LGBT,与此前的60后、70后、80后对待跨性别人士有何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展示便是“一叶知秋”中的“叶子”与“秋天”之间的勾连,只有具备了这种勾连,才能跨过个体的特殊性,找到群体的共通性。不然,这只能是“一个90后LGBT的生活”而不是“90后新生活”。

一个好的视听文本要能够“以小见大”,以“一叶知秋”,以“独木见森林”,准确解题必须处理好个体样本与群体特征之间的关联,否则不但达不到“一叶”而“知秋”,反而会“一叶”而“障目”。

个体样本与群体特征的关联

在视听文本对象的选择与呈现时应注意个体样本与群体特征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视听语言与剪辑展示出这种关联。

作品《90后不按旧的活》选择了两个个体样本,分别是一个不喜欢穿女装的具有男性特质的女孩,一个喜欢跳热舞的具有女性特质的男孩,展示的是这两个个体如何与社会沟通而活出自我。由于有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在这一视听文本中可以看到鲜活的个体坚持自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90后多元、包容的价值观给予了这些个体活出真我的支持与可能性,而这恰恰是“90后新生活”中应表达出的此代人与彼代人不同,且具有共性的崭新群体特征。

“一叶”已包含了多个“叶”

受众之所以可以通过视听文本的一个个体描述感受到群体特征,是因为这一视听文本中的“一叶”已包含了多个“叶”。

这片叶子,可能是秋天里的第一片落叶,之所以能够“一叶知秋”,是因为视听文本勾连起观众对于过往若干个秋天的认知;这片叶子,也可能是满地落叶中的一片,它能够“一叶知秋”,是因为视听文本描述出这片叶子与其他落叶的联系;这片叶子,还可能是偶然落在手中的一片落叶,但是由于视听文本中同时展示出“南飞的大雁”——“一叶”之所以能够“知秋”,是因为其处在广泛且普遍的联系之中,视听文本要将这种联系呈现出来。

一叶障目:夏天也会有一片落叶

“一叶知秋”是通过一个局部、一个个体推断出整体;“一叶障目”,是因为一个局部、一个个体而忽略了整体或是错误推断了整体。

夏天也会有一片落叶,如果我们只凭手中的这片落叶就推断“秋天来了”,就是“一叶障目”了。以一个局部的偶然性推断整体的必然性,是视听文本在以个体人物折射群体特征中应着力避免的,由于对视听主题解题的偏差与误读,使得这样的视听文本往往不仅不能够“一叶知秋”,反而会“一叶障目”。而长期浸染于这些“一叶障目”视听文本中的受众,在被丰富且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俘获的同时,忘记了思考什么样的“叶子”才能“知秋”?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真的“秋天”?

视听文本创作者的起点应是展现个体与群体的这种复杂关联性以及个体样本背后丰富的社会勾连,以避免面对盛夏中偶然飘落在手心中的一片叶子向观众诉说:硕果累累的秋天到来了!

猜你喜欢

一叶障目落叶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落叶
一叶障目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最后一片落叶
奇趣搭配
一叶障目
落叶知多少
智趣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