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菲利娅“疯癫”中的理性

2018-01-23张若楠

读天下 2018年15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理性

摘 要:在《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疯癫”可以说是重要主题之一,而作为整部剧中仅有的两个疯人形象之一的奥菲利娅,从一个单纯美好的宛如天使般的贵族少女变成了一个“疯癫”女子,直到最后溺水身亡,都让很多人惋惜不已。但在她“疯癫”的背后,其实是有理性的存在,或者可以说“疯癫”是奥菲利娅做出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她借此来反抗所处的环境,表达内心的不满,是一种自我的解放。

关键词:《哈姆莱特》;奥菲利娅;“疯癫”;理性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一直都是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的热点,而作为整部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奥菲利娅,自然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云得煜的《〈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形象的悲剧效果》、张平的《奥菲利亚——〈哈姆莱特〉冲突关系中的一个纽结点》、马洪来的《“夹缝”中的奥菲利亚》等,这些论文都对奥菲利娅这个人物进行了十分全面的分析,如她的性格、她在剧中的作用以及导致她和哈姆莱特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等等。

奥菲利娅从一个温婉有礼的贵族少女变成了一个“疯癫”女子,最终走向死亡,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因此,关于奥菲利娅是否真的疯了这个问题,一些学者专门进行了研究,例如于敏的《被疯癫的奥菲利亚》、白云的《奥菲利亚真的疯了吗?——解读悲剧人物奥菲利亚疯癫成因》以及解林静的《我思,故我不疯——莎剧〈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疯癫”的重新解读》等。

在这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中,都认为奥菲利娅只是利用“疯癫”来对抗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她的“疯癫”中是有理性的存在的。但是在另外一些研究奥菲利娅的论文中则认为奥菲利娅是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而变得疯癫,真正的疯了,例如刘萍的《论奥菲利娅的悲剧》等,关于这个问题还存在着分歧。

总体上,关于《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这个人物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则是通过对造成奥菲利娅“疯癫”的原因以及“疯癫”中的理性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奥菲利娅的“疯癫”是遭受到沉重打击后的精神错乱还是借“装疯”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以此作为对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反抗。由于自身掌握的材料有限,在研究中难免存在着不足,恳请批评指正。

一、 引言

《哈姆莱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可见整部剧是以复仇为主线进行的,但在整部剧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了整部剧的悲剧效果。虽然奥菲利娅并不是整部剧中的中心人物,但她的存在,更好地丰富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推动了剧情发展,渲染了悲剧氛围,因此她在剧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奥菲利娅作为丹麦国王御前大臣的女儿,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贵族小姐,与王子相爱,又受到王后的喜爱,可以说十分幸福了。在充斥着复仇、权势、野心、背叛与不忠的环境中,奥菲利娅的单纯、善良、温顺、美好,宛如天使一般,为那灰暗的世界带来一丝光明,从哈姆莱特的描述中便可看出奥菲利娅的美丽——“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但是这种幸福却并不长久,哈姆莱特的疯癫、父亲的去世让奥菲利娅难以接受,遭受了爱情和亲情双重打击的她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变得“疯癫”并最终走向了死亡。

二、 “疯癫”背后的原因

其实造成奥菲利娅变“疯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装疯的哈姆莱特对她的打击,他为了复仇,将他和奥菲利娅的爱情弃之不顾,当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而装疯时,还在与奥菲利娅的对话中质问她:“你贞洁吗?”其实是指桑骂槐,他所要质问的人另有所指,他的母亲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一个月便嫁给了他的叔父,这对于哈姆莱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不禁让他对爱情的神圣与忠贞产生了怀疑,通过与奥菲利娅的对话表达出他的不满,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深深伤害了奥菲利娅。单纯善良的奥菲利娅始终相信哈姆莱特对自己的粗暴是因为他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后的发疯所致,而不是有意为之,还呼喊到:“天哪!救救他。”面对哈姆莱特在公开场合对她的嘲弄与羞辱,她也只是选择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她并不知道她只是单纯地被哈姆莱特、被她的父亲利用而已,成为哈姆莱特复仇之路上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父亲的突然死去又给了奥菲利娅沉重一击。当她得知自己的父亲被自己心爱的人误杀时,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让她难以接受,可以想象从小生活在父权制社會中的奥菲利娅,失去父亲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与此同时,奥菲利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里,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出生于官宦家中的奥菲利娅,作为贵族少女,从小便很有教养,十分温顺,当她把她与哈姆莱特之间的事情告诉父亲后,波洛涅斯十分生气,大喊道:“爱情!呸!你讲的话完全像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在波洛涅斯看来,作为王子的哈姆莱特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

同样,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也告诫奥菲利娅:“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剑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当父兄都反对她与哈姆莱特相爱时,虽然她心中深爱着哈姆莱特,但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的她选择了听从父兄的话,同时还答应父亲不再与哈姆莱特来往,并把哈姆莱特写给她的信件交给父亲,后来甚至还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国王和她父亲利用,作为试探哈姆莱特的工具。

在当时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中,男权至上,奥菲利娅就像是一件附属品,她的从属地位就代表了她是没有话语权的,只能选择顺从父亲的安排,保持沉默,久而久之,这种沉默终将会爆发,压抑在她心中的话也终会以一种形式说出。正如福柯所说:“如果非理性的领域被压迫得沉默不语,唯有疯癫可以自由表达其丑闻。”

三、 “疯癫”中的理性

对于哈姆莱特来说,“疯癫”是他复仇路上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甚至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对于奥菲利娅来说,“疯癫”则是可以用来宣泄,用来表达自己心声以及反抗她所生活的环境的一种选择,她借用“疯癫”打破了一贯的沉默,敢于吐露自己的心声。

在接连经历了爱情的逝去、哈姆莱特的疯癫、父亲的突然死去、哈姆莱特又被驱逐到了英国等一系列事情的打击后,奥菲利娅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的行为开始变得不符合一个有涵养的贵族少女应有的作风,因此在别人眼中,奥菲利娅疯了,从一个宛如天使的美好少女变成了一个疯癫女子。

但她其实并没有疯,她所说的话看似胡言乱语,但其实奥菲利娅用这些话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说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在第四幕中,侍臣告诉王后奥菲利娅疯了的时候曾说:“她说她听见这世上到处是诡计……她的话虽然不知所云,可是却能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反应,而企图从它里面找出意义来。”这正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当奥菲利娅见到王后,向她问了好便开始唱:“张三李四满街走,谁是你情郎?”这便是讽刺了王后在老哈姆莱特死后一个月便嫁给了他的弟弟克劳狄斯,讽刺了乔特鲁德玷污了爱情的忠贞与神圣。之后她唱的歌是关于一个被所爱的人欺骗与抛弃的少女,其实也是把自己当做了那位少女,为自己被哈姆莱特当众羞辱与抛弃而感伤。

在见过国王与王后之后,奥菲利娅认为父亲的死必须要让哥哥知道,她在感谢过国王和王后的劝告后,礼貌地跟大家道了晚安便走了,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丧失理智的人说话不会一语中的,也不会懂得什么是礼貌,由此可见,奥菲利娅并非真正的“疯癫”,“疯癫”只是她所做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借此来向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发起反抗,表达自己的不满。

后来奥菲利娅在见到自己的兄长后,她将手中的花草分给了在场的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送给雷欧提斯的迷迭香象征记忆,三色堇象征相思。送给王后的茴香象征阿諛,耧斗菜象征忘恩,暗讽了王后的匆匆再嫁。”当时奥菲利娅唱的那首歌,不仅仅是送给父亲的挽歌,也预示了自己不久后将要走向死亡。

奥菲利娅之死,更能表明奥菲利娅的“疯癫”只是她想要反抗这个黑暗世界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当奥菲利娅落入水中时,她十分平静,以至于在溪水浸湿了她的衣服,一点一点沉入水中、陷入泥中时,她都没有意识到处境的险恶,也没有溺水时本该有的慌乱与挣扎,取而代之的则是吟唱着充满爱情氛围的古老歌谣。

可见,奥菲利娅的死是并非是意外失足落入水中溺水身亡,而是她选择了自杀,正如她选择“疯癫”一样,自杀也是她用来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方式。在整部剧的第五幕,掘墓人之间的对话中提到“她存心自己脱离人世”,“她是有意自杀的”,另外,当哈姆莱特看到一个草率的下葬仪式(奥菲利娅的葬礼)时,他认为“瞧上去好像他们所送葬的那个人,是自杀而死的。”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奥菲利娅之死并非意外,而是她自己选择了自杀作为她最好的归宿。

不论是从奥菲利娅说的话、唱的歌谣、分发的花草,抑或是从她最后的溺水身亡来看,都足以表明奥菲利娅的“疯癫”中蕴含着一种理性,她不是真正的疯癫,而是通过疯癫来打破原有的规则,表达内心的自我。

在整部剧中,奥菲利娅是如此美好的存在,以至于在她走向死亡时,都是安宁平和的,像昙花一现般消逝在溪水中,香消玉殒,令人惋惜。在众人埋葬奥菲利娅的尸体时,哈姆莱特正因为看到了这一幕才知道奥菲利娅已经不在了。

可见哈姆莱特已经完全让复仇占据了他的头脑,对他心爱的奥菲利娅不管不问,直到她被埋葬之时才幡然醒悟,唤醒了心中对奥菲利娅的爱,他悲痛欲绝地跳入墓中,呼喊到:“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然而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奥菲利娅再也不会醒来,本该美好的爱情也化为了悲剧。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随着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逐渐走向成功而幻灭了,不禁让人想到当装疯的哈姆莱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中伤奥菲利娅时,她感叹的那句话——“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纵观《哈姆莱特》整部剧,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情感与精神上的打击——接连失去爱情与父亲后,几乎失去一切并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的奥菲利娅选择了不再沉默下去,而是通过“疯癫”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最终选择死亡来作为她最好的归宿,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于敏.被疯癫的奥菲利亚[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作者简介:

张若楠,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理性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也说哈姆莱特的“困境”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欲望膨胀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