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2018-01-23刘苏梅曹恒来丁婧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头脑风暴设计思维教学案例

刘苏梅 曹恒来 丁婧

【摘 要】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步骤。“网站Logo”作为一个图像制品,其设计过程一般包括问题识别、形成方案、作品制作、测试评价这四个步骤。在教学时以真实的设计问题为引领,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借助思维导图等方法,深化设计的过程,有效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关键词】设计思维;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头脑风暴;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1-0052-04

【作者简介】1.刘苏梅,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江苏盐城,224013)教师,一级教师;2.曹恒来,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2)信息技术教研员,高级教师;3.丁婧,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技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博士。

一、概念界定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指的是设计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往往是现实中的既复杂又难以界定的“刁难”问题。[1]“设计思维”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69年出版的《人工科学》一书,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首次在科学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提出。它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不同于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发挥,而是强调从需求出发,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有着科学的应用程序,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赫伯特·西蒙提出设计思维应包括定义、研究、构思、原型、实施和学习等步骤。德国波茨坦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梅内尔(Christoph Meinel)将设计思维概括为问题界定、需求分析和标记、构思、建造和测试等步骤。[2]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所倡导的设计思维则包括移情、定义、设想、原型和测试等五大步骤。[3]我国的祝智庭等学者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设计者经过相应的设计活动或学习相应的设计知识后,所具备的擅长于设计的专业技巧,其过程包括现象分析、问题识别、事实表征、概念产生、方案形成、方案评价等六个步骤。从表现形式来看,设计思维更强调通过形象化、结构性的方式来表示设计过程中的模糊属性,以此来明确所需设计的作品和研究过程的方案。[4]

二、引入意义

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双基”的评价,在此导向下,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停留在离散、孤立的技能操作的层面。例如,在教学“图像的合成”时,教师给出制作好的图像范例,提供相应的素材,并进行操作步骤的示范,学生模仿完成与范例相似的作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犹如泥瓦匠,关注的只是手中的一块块砖瓦,缺乏对事物整体建设的宏观把握,教学结果往往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否很好地迁移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提升都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工具教学的困境。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强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模仿,更在于设计与发现,强调发现认知经验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形成新的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能力。[5]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将设计思维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将设计思维列为由计算思维引申出来的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能够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深刻思考和理解信息世界,以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6][7]

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包含很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并将实践的结果以问题解决的方案或者多媒体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程序的设计、小型局域网的组建等,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关注设计与发现的过程,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类似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序列,构成一个系统性的存在,共同作用于设计思维的提升。[8]

另外我们还看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借助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信息交流与表达手段也更加多样。因此,信息技术学科在开展丰富的设计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三、典型案例

对设计思维的内涵,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大多强调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以下以“网站Logo的設计”为例。

“网站Logo的设计”是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第4章“建立主题网站”第2节“网站设计”中的内容。网站Logo是网站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图像技术制品,其制作过程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依循一定的设计步骤,其制作可以为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抓手。网站Logo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问题识别、形成方案、作品制作、测试评价这四个步骤,在以往“重技术轻思维”的教学中,往往只突出作品制作技术环节,而忽视了问题识别、形成方案、测试评价这些强调思维活动的部分,尤其是问题识别与形成方案环节,很多教师更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省略,学生做出来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天马行空,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网站Logo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入细化设计过程的每一步骤,将设计的过程落在实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1.基于真实问题,建立需求意识。

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而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考虑和权衡多种影响因素,通常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案。[9]书本知识作为抽象的知识体系,唯有融入真实世界,才有利于学习者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要求的技术制品往往不是基于真实的设计问题,导致设计的目的不明确,设计的限定条件也含糊不清,而这与现实中的设计问题是相悖的。这一节课的活动内容是各小组为自己的主题网站制作Logo,这是一个真实的设计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并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例如贴合网站主题,与网站的风格相符,素材是可及的,同时还要是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因此,在问题识别环节,引导学生分析设计需求与设计限定条件,将设计问题抽象为“网站Logo应该突出的关键信息”“网站Logo应呈现的设计风格”这两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通过解决真实设计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建立需求意识,能够从不同的设计需求出发,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2.研习设计案例,拓展知识视野。

在设计领域,创新的必要条件是设计者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与眼界,高中生有一定的网站浏览经验,对一些网站Logo也比较熟悉,但他们都是以用户的身份来体验这些设计的成果,而很少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理解分析这些案例。所以,首先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从设计者的角度,研习百度、阿里云等学生所熟知的网站Logo设计案例,从而拓展视野,为自己的设计做好铺垫。

案例研习活动过程如下。

(1)带着问题,观察百度、豆瓣、阿里云等网站Logo图片,观看阿里云网站Logo设计视频。

问题1:网站Logo常用的设计手法。

问题2:成功的网站Logo应该具有的特点。

问题3:什么是网站Logo设计的核心。

(2)列举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网站Logo,描述其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

3.开展头脑风暴,形成解决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仅限于个体的独立创作,容易因自身的认知经验局限,导致理解问题比较片面,思路比较狭窄,不能形成富有创意的作品。因此,设计过程往往强调通过团队协作来生成集体的智慧,开阔思路,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作品。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引入了头脑风暴法,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一个观点引发更多的联想,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形成方案”的教学活动过程如下:

热身小游戏:给出一个事物,在规定时间,学生依次快速说出由前一个词汇联想到的词汇,比如大海—鱼—渔船—天空……,展开联想,并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将这些词汇以曲线连接,构成一个思维导图。

头脑风暴的过程:每个小组设置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员。主持人在讨论中做启发引导和掌握进程,记录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畅想内容进行记录。

第1步:小组内每位成员都形成构思。

第2步:组内成员自由畅谈,自由畅谈时延迟评判,禁止批评,以观点引发联想,产生新的观点,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

第3步:小组成员结合思维导图推理分析,将想法缩减到一些合理的、有发展潜力和实现可能性的构思,形成设计方案。

将头脑风暴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突破工具教学的困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全程深度参与,逐渐学会像“设计者”那样思考分析现实问题。

4.借助思维导图,提高设计效率。

头脑风暴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产生了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往往是零散的,转瞬即逝的,甚至是偏离主题的。此时需要我们对其思维活动进行记录,而思维导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瞬时的灵感记录下来,并使得思维活动紧紧围绕主题而进行,避免因思维过于发散而偏离主题。同时思维导图还可以将抽象的思维直观化,将模糊的逻辑清晰化,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分析,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加以开发与实施,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如下页图1为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及作品在网页中呈现的效果。

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的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智慧魅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用“图”式方法去思考并理解现实问题的意识,并使得这种意识逐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10]

5.开展综合评价,促进深度理解。

设计思维是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是面向设计需求启动的,能够根据设计需求,从创意、结构等方面来评价数字作品也是设计思维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7]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完成网站Logo的制作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需求,结合评价表(如表1),对自己以及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制作结果,也关注设计的过程。通过开展综合评价,学生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设计过程,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设计预期。从而促进学生对设计过程有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实现对设计本质的把握和深邃学习的追求。

这是一节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尝试。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将设计思维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可以使信息技术教学跳脱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在“授人以鱼”的同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得学生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发展了设计思维,并作用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尔·安德森,卡洛琳·蒂姆斯,卡林·哈吉哈希米,等.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在线学习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14(09):5-12,95.

[2]刘倩楠.大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廖祥忠,姜浩,税琳琳.设计思维:跨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创新[J].现代传播,2011(5):127-130.

[4]祝智庭,李锋.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1):83-88.

[5]林琳,沈书生.设计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培养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18-25.

[6]李藝,钟柏昌.重构信息技术课程——从经验选择走向思想投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5-11,19.

[7]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6(4):5-10,61.

[8]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的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4(5):76-81.

[9]BUCHANAN R.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Design Issues,1992(2):5-21.

[10]施迪央.学海无涯“图”作舟——谈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23-24.

猜你喜欢

头脑风暴设计思维教学案例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提升联合作战能力:刮“头脑风暴”·打组合拳·创新训战融合模式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