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年苦心钻研掏粪工逆袭成“大国工匠”

2018-01-23佟雨航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吸尘技术能手

佟雨航

他是一名卑微的掏粪工,遭尽白眼,但他坚信“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36年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钻研。他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元科研经费。2018年5月,他又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道,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正式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了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干部子弟被贬为“掏粪工”

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的李德,从小是在部队大院中长大的,父亲是沧州军分区机关的一名处长,母亲是沧州军分区医院的一名军医。在外人眼里,李德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干部子弟,比普通人更容易得到风光体面的工作。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1980年9月,李德高中毕业后,通过社会招工进入沧州市环卫局下属的园林场,一开始做果林工,负责果园果树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为果树修枝、嫁接、浇水、施肥。后来,生性耿直的他因为说错话得罪了领导,又被“贬”到清洁队,负责市区内公共厕所的清掏工作,做了一名又脏又臭又累的掏粪工。

当时李德只有20岁,年纪轻轻就干又脏又臭又累的掏粪工,既让他心里感到憋屈和羞耻,又让他身体感到很不适应。上班的第一天,李德随着师傅们去街上公厕掏粪便,当他拿着长长的掏粪勺去舀粪池里臭烘烘黄泱泱的粪便时,他禁不住胃海翻涌,蹲在地上哇哇呕吐起来。老师傅们看着他痛苦呕吐的样子,拍着他的肩膀说:“第一次掏粪都这样,以后习惯了就好了。”

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不算啥,最关键的是面子上感到难堪。为了怕遇到昔日军分区大院里的熟人或同学,李德即使在大夏天也戴着口罩干活。有一天,李德在街边的一个公厕掏大粪,那天天气很热,李德刚刚掏了一个多小时的大粪,便摘下口罩想喘口气。他刚摘下口罩还没把气喘匀,一个女声就在他身边婉转响起:“李德,你怎么干起了掏粪工啊?”李德扭过头一看,正是他昔日倾慕的一位高中女同学。当时,李德害臊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天晚上,李德下班回到家后,噘着嘴对父亲说:“干掏粪工太丢人了,我想换个工作。”父亲抬眼看了他几秒,义正词严地说:“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关键在于人自己,而不在于他所处的岗位!我可以帮你调离清洁队,但那样你就成了一名‘逃兵……”听了父亲的谆谆教诲,李德决定不调走了,要留在清洁队干出一番事业来,不给环卫工人脸上抹黑。

但要想干出一番事业,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就很难。经过思考,李德决定先从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开始。他报名一所成人夜大专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为了每天能在前半夜去夜大上课,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了后半夜的活儿。就这样,李德前半夜去成人夜大学习机械制造,后半夜和同事们一起到街上掏大粪,中间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有时候,他刚躺下睡着,定时闹钟就响了,他就该起来上班了。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李德取得了成人夜大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证书,掌握了机械制造方面的各种技术。

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

成人夜大毕业后.李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钻研。他钻研的方向很明确,专门针对环卫工人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题展开。他的第一项钻研就是针对环卫工人平时掏粪作业时,身上经常被粪桶蹭得满身屎尿,一身脏臭。于是,他就想研制一种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

每天晚饭后,李德哪也不去就闷在家里,趴在桌上专心致志地设计图纸,涂涂改改、写写画画。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一共画了1000多张设计草图,最终才设计出一张最为满意的图纸。厂家按图制造出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作业车,工人只需轻轻按动操作阀门,就可以轻松完成粪便从清掏到倾倒的全过程。小型粪便作业车的问世,让清洁队的掏粪工们从此彻底告别了肩背手提粪桶和浑身脏臭的时代。

小型吸污车是李德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由于一些厕所位于平房区的小巷内,清洁队的拉粪车开不进去,工人们只好用粪桶一桶一桶地担出巷子,然后再倒进拉粪车大罐里。不但工人们要付出很重的体力,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于是,李德决定研制可以自由出入小巷的小型吸污车。

在既没有样车也没有资料的情况下,李德全凭自己摸索,大胆尝试。连续半个多月,他废寝忘食搞钻研,经常一搞就是到凌晨两三点钟。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李德的心脏病突然发作,被送进医院并做了手术治疗。术后,医生特意叮嘱他,出院后必须静养,半年内不能工作……而李德只住了一星期的院,回家休息一周后,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小型吸污车的研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钻研出了适合小街小巷使用的小型吸污车。

2011年,环卫局购置了8辆路面吸尘车,可由于城区路面时有不平,造成吸尘装置倾斜,出现很严重的扬尘现象。就这样,60多万元一台的吸尘车,只能闲置在环卫局大院内,每天被风吹日晒雨淋,面临着生锈报废的命运。看着花大价钱买来的尖端设备却不能使用,环卫局领导心急如焚。这时,李德主动请缨:“让我试试。”经过再三分析吸尘车的构造和原理,李德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反馈给吸尘车厂家。然而,吸尘车厂家的总工程师给李德回信:“你的这套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至少需要上千万的科研经费和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论证……”

要是等上两年,局里的吸尘车恐怕早就成了一堆锈铁。时间不等人,李德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改造。制造零件没有模具,他就手工对一些异形件进行切割打磨;各个连接系统不熟悉,他就对照原车一点一点摸索。每天早上5时来,晚上10时以后才走,起早贪黑连轴干了两个多月,李德愣是只花了几万元,就成功完成了对吸尘车的技术改装,让它们起死回生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掏粪工也能成“大工匠”

由于科研发明硕果累累,李德成了一些厂家和机构的香饽饽。深圳一家工厂许以高薪聘他去厂里做技术指导;新加坡一所培训机构想聘他去教授机械制造课程……在外人看来,这是李德改变掏粪工身份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李德却不为所动,继续扎根在环卫一线,安心地掏大粪和搞他的钻研发明。因为他相信了父亲当年对他说的那句话——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6年来,李德技术革新达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及特种车辆四项空白;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上千万元……

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李德获得了各种荣誉的同时,也付出了身体上的惨重代价。他身上有大大小小20多处伤疤,每一处都差点令他残疾:一次,在切割零件时,李德右手大拇指被削掉一块肉,血流不止,但他简单包扎一下又接着工作了;就算右眼球被钢管击中导致发炎,他也坚持“睁只眼、闭只眼”把车修好;左胳膊的伤更是多到数不清,直到现在还能看到被钢筋穿透留下的伤疤;右腿膝盖部位有一处只剩皮包骨头,现在走多了路还会痛……

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和回报。他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道,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了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李德想得更多的却是担当与责任:“我希望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工作更体面、更有尊严。”

在谈到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感受时,李德颇有感触地说:“只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坚持不断创新,环卫工也能成为‘大工匠!”

如今,56岁的李德已经走上沧州市运河区厕所管理站站长的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像个普通环卫工人一样,每天凌晨都会跟班作业检查;白天再回车间搞技术钻研。李德现在正在研究洒水车的技术改造,他说,争取在退休前完成第10项专利,做到“十全十美”。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吸尘技术能手
二合一吸尘机器人
无线筒式吸尘器
一种桌面空气净化吸尘装置
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带好一个团队
“大国工匠”张翼飞
多功能吸尘车
机械维修专业“技术能手”的培养与评定工作初探
昆明市一批技术状元、优秀技术能手受表彰等